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系所包含的疾病种类众多,而脾胃功能的强弱则关乎一个人健康与否,因此,脾胃这一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对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脾胃病系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有心、肝、肾,其中肝与脾胃失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失调的相关证候,而相应采取的治法也很多,如:疏肝健脾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着重论述肝与脾胃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钱乙辨治疮疹、惊风、疳证、吐泻等儿科4种常见疾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系统研读《小儿药证直诀》,梳理分析书中疮疹、惊风、疳证、吐泻等相关内容,归纳钱乙治疗上述4种疾病的学术特色,并进一步提炼总结钱乙辨治儿科疾病的学术经验。[结果]钱乙认为,疮疹的病因为"外感天行,内蕴热毒",并详细记述其病初症状;钱乙对惊风以急慢分论,认为"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钱乙对疳证提出应以肝、心、肺、脾、肾、筋、骨疳论治;论治小儿夏秋吐泻,则注重气候变化对脾胃的影响,又从多方面的症状表现辨别其脏腑的寒热虚实程度等。[结论]钱乙辨治儿科疾病立论公允,辨析精当,对后世辨治儿科诸病多有启发,影响甚大,值得进一步研习。  相似文献   

4.
华荣主任医师从气机升降,调理肝脾论治眩晕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荣主任医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关键在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依据病机将眩晕分为四种证侯,分别为脾虚痰湿,肝郁化热证,治宜健脾化痰 、疏肝清热;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治宜滋肾养肝 、熄风潜阳;中气不足,清气不升证宜调补脾胃中气、升发清阳;外感湿邪证宜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使肝、脾、肾调和,气机畅达,而眩晕得治.  相似文献   

5.
唐容川《痢证三字诀》提出“病有脾,治肝肺”,认为痢证虽以损伤脾胃为主,但治疗应重视调治肝肺,使“脾经自治”,李乾构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多从脾、肝、肺入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达到抗溃疡而治痢的目的。饮食不节、肺肠失调、忧思恼怒等病因可引起脾、肝、肺病变,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发为本病,此病病程较长,耗伤正气,李教授临证时以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肺失宣降为发病机制,治疗以培补脾胃,疏肝理肺为根本大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肠外表现进行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王文昭许卯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内伤杂证;脾;辨证论治内伤杂证,病情错综复杂,病机难执一说,治上则碍下,治下则又损上,若从中而治之,调理脾胃,兼顾他脏,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1慢性肾炎、肾功...  相似文献   

7.
治脾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最早提出“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认为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汉代张仲景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元时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对脾胃的研究有独特见解。明代李中梓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气一败 ,百药难施 ,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清代叶天士指出温病后期应当注重顾护脾胃之阴液为要。近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少疾病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因此善于掌握治脾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临床研究都很必要。根据前贤治脾的经验及笔者长期从事临床…  相似文献   

8.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至金元李东垣已自成系统理论,追溯其源,将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具体运用于临证,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不难看出。拙文试就《金匮》中重脾胄学术思想及其体现择例简介如下。 一。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虽是仲景在论如何治未病时,以肝为例所述,但一语道出了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生克”关系,在病理上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10.
纵横证首见于《伤寒论》中,肝木疏泄失常,肝邪乘脾,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此属于纵证;肝邪旺盛,木旺而侮金,肝邪侮肺,可导致一系列肺系症状,此为横证.纵横二证虽症状不同,但皆为肝经实证,病位在肝,故治疗上均应从肝着手.肝以条达为顺,肝气条达则气血通畅,土木平和.若肝气郁而不行,则会导致血脉瘀滞、肝气乘脾、痰湿内生,从而阻碍气...  相似文献   

11.
孙志广教授擅治脾胃病,临证重视后天脾胃的调补。调补脾胃,重在详审阴阳;重视五行生克制化,从肝论治,调和肝脾,恢复肝脾的生理平衡;强调辛开苦降,调畅脾胃气机;善于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脾旺生血有源,肝柔阴阳协调.若肝郁气滞,则木横乘土,脾虚血少,则土不荣木.由此可见,肝病可以及脾,脾病又可累肝.故临证治肝,勿忘实脾.现举治验一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1 肝病辨治 三纲为主 《肝病证治》是《西溪书屋夜话录》(残本)唯一留 存于后世对肝病证治进行论述的医书。由清·王泰 林(1798-1862) 所著,作者通过对前人治疗肝病方 法的归纳,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王泰林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 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 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重点强调肝病虽然复 杂而变化多端,应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 辨证施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以条达通畅为顺, 若由多种原因引起抑郁则气机壅滞不利,肝气郁结 而为病。故肝病初起,首见气郁之证。始为气郁本 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由于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郁则血瘀,肝病则可由气及血,致络脉瘀阻。本脏 气机失调则会致全身气机失衡而累及他脏病变,木 能克土,脾胃与肝同处中焦,肝气首先会影响脾胃运 化功能,造成肝脾不和,肝气犯胃;金克木,肝升肺 降,故肝气不利则肺气难平,形成肝气犯肺,肝气横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生可由其他脏腑病变所及,因此我们在临证中提出脾胃病五脏辨治,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结合原文阐释了明代医家王纶的<明医杂著>辨治小儿疾患的特点.认为<明医杂著>辨治小儿疾患重脾胃、重郁热、重痰与滞,其用药具有清散结合、兼顾肝脾、寒而不凝、补而不滞、平和灵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清泻散热、轻和除邪和调理脾胃、和中预防各5方.评述了<明医杂著>辨治儿科疾患特点,也为临证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7.
葛晓舒  张璐砾  刘锐 《中外医疗》2011,30(33):140-140
明末医生秦昌遇一生都在家乡行医治病,最精内科、儿科。秦昌遇重视脾胃病的辨证治疗,临证有自己的独到体会。本文根据其著作《医验大成》和《症因脉治》的内容,分析秦昌遇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阴土阳土 ,水火喜恶不同 ;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 ,火(邪火 ) 乘土位而元气(真火 ) 不足 ,水湿(客水 ) 停滞而津液(主水 ) 不布是内伤热中证的基本病机 ;脾升则木(肝 ) 升 ,木升则火(心 ) 旺 ,胃降则金(肺 ) 降 ,金降则水(肾 ) 生 ,水随脾升则火不上炎 ,火随胃降则水不下寒 ,失此则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指出水火学说是认识脾胃生理、病理及指导脾胃病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道新  臧云彩 《中医学报》2019,34(12):2530-2533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