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乳腺癌组织和MCF-7细胞株中SP细胞的含量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Altra流式细胞仪分选出乳腺癌组织原代培养6代细胞和MCF-7细胞株中SP细胞,检测2种来源SP细胞的表面标记和细胞周期增殖状况.结果 乳腺癌组织和MCF-7细胞株中SP水平分别为4.68%和12.43%,MCF-7细胞株中SP水平显著高于乳腺癌组织.2种来源的SP细胞的生物学标记(ABCG2、CD133、CD43、CD24、Ki-67、MDR表达率)及细胞周期时相分布(G0/G1期、S期、G2/M期、凋亡率、坏死率),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实体组织中存在SP细胞,但低于MCF-7细胞株中SP细胞水平,不论是乳腺癌实体组织或MCF-7,其SP细胞都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乳腺癌组织干细胞的分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MCF-7肿瘤细胞SP亚群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乳腺癌干细胞系MCF-7中是否包含肿瘤干细胞相关的SP(side popu lation)亚群。方法制备MCF-7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其中一组同时加入拮抗剂维拉帕米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分析SP亚群。另取贴壁生长的MCF-7细胞,用Hoechst33342和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原位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结果SP亚群占MCF-7细胞的4%,维拉帕米阻断后减少为0.5%。荧光显微镜下见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约占95%。结论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存在SP亚群,即提示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维拉帕米可抑制染料外排而减少SP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乳腺癌干细胞系MCF-7中是否包含肿瘤干细胞相关的SP(side population)亚群.方法制备MCF-7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其中一组同时加入拮抗剂维拉帕米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分析SP亚群.另取贴壁生长的MCF-7细胞,用Hoechst33342和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原位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结果SP亚群占MCF-7细胞的4%,维拉帕米阻断后减少为0.5%.荧光显微镜下见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约占95%.结论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存在SP亚群,即提示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维拉帕米可抑制染料外排而减少SP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奥曲肽-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OCT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OCT可抑制MCF-7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周期,并可诱导细胞凋亡。结论:OCT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补骨脂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骨脂素对人乳腺癌MFC-7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其细胞周期、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补骨脂素对人乳腺癌MCF-7(ER阳性)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并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周期变化,AnnexinV和PI双染法检测早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补骨脂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5.16μg/ml;作用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周期S期细胞减少,G1及G2期细胞增加,并且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补骨脂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有明显体外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与影响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10例新鲜乳腺癌标本中分离培养CAFs,分别收集第3代CAFs培养上清与MCF-7共培养,采用MTT法分别对单独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与间接共培养的MCF-7进行常规药敏检测.结果 乳腺癌CAFs鉴定结果显示,CAFs表达α-SMA,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MTT药敏结果显示,间接共培养组MCF-7对常规化疗药(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及表阿霉素)的不敏感率较单独培养者明显增高(P=0.020、0.024及0.018).结论 肿瘤微环境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化疗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携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基因的重组人腺相关病毒(reconstructive human ade-no-association virus,rh-AAV)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获得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体外检测其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分离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培养获得DC,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刺激培养获得T淋巴细胞。含CEA基因的rh-AAV感染培养DC,诱导成熟后将DC和T细胞混合培养获得CTL细胞。流式分选MCF-7和MA-MDB-231细胞系中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MTT法检测CTL细胞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MCF-7和MDA-MB-231中CD44+/CD24-/low亚群比例分别为5.1%和76.3%。CEA基因转染DC诱导的CTL细胞对表达CEA抗原的MCF-7杀伤率为46.5%±15.0%,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对MCF-7细胞中分选的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率为44.7%±28.2%,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对非乳腺癌干细胞杀伤率为50.6%±22.2%,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表达CEA基因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CEA转染诱导的CTL细胞对未分选细胞、分选的CD44+/CD24-/low亚群和非干细胞亚群的杀伤率与未转染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CEA基因rh-AAV转染DC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可杀伤表达CEA的乳腺癌细胞,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提示免疫治疗可能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潜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株中多种恶性肿瘤的侧群(SP)细胞的含量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Altra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宫颈癌组织原代培养6代细胞和Hela细胞株中SP细胞,检测两种细胞的表面标记和细胞周期增殖状况。结果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株中SP细胞水平分别为(1.62±0.48)%和(2.70±0.59)%,Hela细胞株中SP的水平明显高于宫颈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株SP细胞的生物学标记(ABCG2、CD133、CD43、P63、Ki‐67、MDR)表达率分别为:ABCG2(78.59±5.42)%vs.(80.17±3.60)%,CD133(51.55±6.29)%vs.(52.87±4.96)%,CD43(69.73±5.70)%vs.(70.68±5.44)%,P63(47.56±6.92)%vs.(48.06±5.28)%,Ki‐67(14.69±1.69)%vs.(15.33±1.38)%,MDR(58.36±11.12)%vs.(58.24±5.3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分别为:G0/G1期(94.70±1.76)%vs.(95.10±1.59)%,S期(3.25±0.99)%vs.(2.92±0.84)%,G2/M期(2.05±1.10)%vs.(1.98±0.95)%,凋亡率(4.06±0.64)%vs.(3.92±0.59)%,坏死率(1.00±0.38)%vs.(1.12±0.3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株两组SP细胞在生物学标记和细胞周期增殖状况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株中都存在SP细胞且含量不同,他们均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选择性环氯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阿霉素(ADM)对乳腺癌MCF-7/ADM细胞株生长的作用,探讨塞来昔布的抗肿瘤作用。方法:MCF-7/ADM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等倍稀释的ADM(0.05、0.10、0.20、0.40、0.80和1.60 mg/L)为对照组,MCF-7/ADM细胞加入无细胞的完全培养基为阴性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10、20 μmol/L塞来昔布为实验组,各组细胞于24、48、72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MCF-7/ADM细胞单加0.05 mg?L-1ADM及联合塞来昔布(10、20 μmol/L)处理后3 h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M水平。结果:不同浓度ADM单药及联合塞来昔布(10和20 μmol/L) 作用于MCF-7/ADM 24、48和72 h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实验组不同时间细胞生长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20 μmol/L塞来昔布实验组细胞生长抑制率高于10 μmol?L-1塞来昔布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4、48和72 h的细胞未见明显变化,但实验组细胞作用48和72 h后出现细胞改变及死亡,呈塞来昔布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实验组(10和20 μmol/L)细胞内ADM浓度升高(P<0.05);20 μmol/L塞来昔布实验组细胞内ADM浓度高于 10 μmol/L塞来昔布实验组(P<0.05)。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ADM可有效逆转乳腺癌ADM细胞株耐药。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对乳腺癌细胞 MCF-7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凋亡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NDGA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诱导细胞凋亡形成,使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结论:NDGA能够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研究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及原代乳腺癌干细胞在体外的影响,观察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从而为选择针对乳腺癌干细胞治疗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从原代乳腺癌细胞、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中,分选出细胞表型为CD+44、CD-/low24、ESA+的乳腺癌干细胞.将分选出来的3种乳腺癌干细胞及未分类细胞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浓度多西紫杉醇的培养液中,测得多西紫杉醇对不同干细胞的生长抑制曲线,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分析.结果 原代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系干细胞比例分别为(0.50±0.26)%、(1.40±0.26)%和(1.63±0.32)%.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试验显示各系乳腺癌干细胞均对多西紫杉醇有一定的耐药性:其中MDA-MB-231未分类细胞、干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4 nmol/L和12.422 μmol/L(P<0.01);MCF-7 两类细胞的IC50分别为31 nmol/L和8.357 μmol/L(P<0.01);原代乳腺癌两类细胞的IC50分别为51 nmol/L 和17.688 μmol/L(P<0.01).且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干细胞表现出了一定的G2/M期周期阻滞作用,且干细胞早期凋亡率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呈时间依赖性.结论 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干细胞增殖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了乳腺癌干细胞的成瘤性,且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分化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分化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大量研究显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雌激素、细胞周期蛋白与乳腺癌干细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阻断乳腺癌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特征蛋白或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供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磷酯酰肌醇3激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的表达,探讨PI3K在乳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I3K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乳腺癌(56例)、良性乳腺瘤(16例)及正常乳腺组织(12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I3K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良性乳腺瘤与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乳腺癌临床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PI3K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3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说明PI3K在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干细胞和乳腺癌细胞中C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分选技术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分选出乳腺癌干细胞,并利用SYBR实时PCR技术测定不同亚群乳腺癌细胞中CCR5的表达。结果:熔解曲线分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实PCR反应的特异性;相对定量结果显示,乳腺癌干细胞CD44+CD24-/low的CCR5表达水平为对照组CD44+CD24+乳腺癌细胞的6.14倍(P<0.05)。结论:高表达CCR5的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相比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能是乳腺癌转移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 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共同培养,获得DC- CIK细胞.观察DC - 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表型变化及其对乳腺癌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诱导出DCs和CIK细胞,并将其按1∶10的比例共同培养4d获得DC - CIK细胞.检测DC - 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变化及对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细胞毒活性.结果: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相对于单纯的CIK细胞具有更强增殖活性及成熟度,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更强杀伤活性.结论: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可使CIK细胞获得更高的增殖活性及更强的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超声影像学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影像学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乳甲外科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肿块形态、边缘、后方回声、微小钙化、内部血流以及腋窝淋巴结。以病理组织学结果做对照。术后标本测定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超声影像学表现间的关系。结果105例浸润性导管癌中,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征与ER、PR表达呈正关联(P<0.05),OR分别为7.67和6.07,7.38和2.45;强回声晕、微小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腋窝淋巴结肿大、血流分级Ⅱ~Ⅲ级与ER、PR表达均无关联(P>0.05);肿块微小钙化、血流分级Ⅱ~Ⅲ级与CerbB-2阳性表达间呈正关联(P<0.05),OR分别为4.42和14.97;而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征、强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腋窝淋巴结肿大与CerbB-2表达均无关联(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影像学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和CerbB-2)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据此可对癌肿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方案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顺铂(DDP)联合索拉非尼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单独及联合给药后采用MTT法测定多种TNBC细胞的增殖,采用Western blot观察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发现DDP单药和索拉非尼单药在体外对TNBC细胞株MDA-MB-231、MDA-MB-468、CAL-51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MDA-MB-468和CAL-51细胞对DDP更为敏感。通过中效原理,证实DDP和索拉非尼联合应用时,在各个细胞株中均为协同效应。DDP联合索拉非尼对各细胞株协同抑制的分子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实现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各细胞株均表现为p-ERK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p-JNK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DDP联合索拉非尼在体外能协同抑制多种TNBC细胞株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薯蓣皂苷对耐三苯氧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三苯氧胺(TAM)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当前乳腺癌耐药TAM(TAM-R)细胞治疗困难,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薯蓣皂苷(Dio)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设想研究Dio对乳腺癌TAM-R细胞生长的影响,期望为治疗提供参考。目的 研究Dio对乳腺癌TAM-R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培养TAM-R细胞,分别针对细胞生长与凋亡,自噬、凋亡、代谢标志物以及自噬情况等多项指标进行相应实验。具体为细胞计数器测定六组(对照组、Dio 0.625 μg/ml组、Dio 0.800 μg/ml组、Dio 1.000 μg/ml组、Dio 1.250 μg/ml组、Dio 2.500 μg/ml组)不同剂量的Dio处理TAM-R细胞5 d细胞生长情况;测定六组(对照组、TAM 10-7 mol/L组、Dio 1 μg/ml组、Dio 2 μg/ml组、TAM 10-7 mol/L+Dio 1 μg/ml组、TAM 10-7 mol/L+Dio 2 μg/ml组)不同剂量TAM和Dio处理TAM-R细胞3 d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四组(对照组、Dio 0.80 μg/ml组、Dio 1.25 μg/ml组、Dio 2.50 μg/ml组)不同剂量的Dio对TAM-R自噬标志物LC3、Beclin-1,凋亡标志物Bax、Bim以及pAMPK、p53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术观察六组(对照组、Rapamycin 20 nmol/L组、Chloroquine 10 μmol/L组、TAM 10-7 mol/L组、Dio 1 μg/ml组、TAM 10-7 mol/L+Dio 1 μg/ml组)Dio及其抑制剂、诱导剂处理的TAM-R细胞的自噬情况。结果 六组TAM-R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Dio浓度组TAM-R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六组TAM-R细胞凋亡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AM 10-7 mol/L组、Dio 1 μg/ml组、Dio 2 μg/ml组、TAM 10-7 mol/L+Dio 1 μg/ml组、TAM 10-7 mol/L+Dio 2 μg/ml组TAM-R细胞凋亡数量高于对照组,TAM 10-7 mol/L+Dio 2 μg/ml组TAM-R细胞凋亡数量高于Dio 2 μg/ml组(P<0.05)。各组LC3、Beclin-1、Bax、Bim、pAMPK、p5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术检测显示,TAM 10-7 mol/L+Dio 1 μg/ml组自噬活动高于Dio 1 μg/ml组和TAM 10-7 mol/L组。结论 Dio对TAM-R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且能增强TAM对TAM-R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对自噬、凋亡标志物蛋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女性个性特征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改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量表(MMPI)对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个性因素及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结果 将经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一般危险因素,以及MMPI临床量表中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男子气、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和社会内向10项个性特征一起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了一般的体质指数、口服避孕药、不参加体育锻炼、肿瘤家族史和既往的灾难经历以外,女性乳腺癌患者所表现出的精神病态、轻躁狂和癔病的个性特征是乳腺癌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OR分别为0.865、1.714和0.860,P<0.05).结论 具备精神病态、轻躁狂和癔病的个性特征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