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低温环境下羊肢体枪伤骨折后,采用三种不同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新疆绵羊15只,置于野外-25℃低温环境3h后,以77式手枪枪击一侧小腿,致胫骨中段骨折,伤后6h清创,骨折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外固定器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然后连续观察伤口、骨折愈合和伤肢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钢板内固定组伤口愈合好,无感染;石膏及外固定器固定组,部分伤口及外固定针道有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X线片见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对线对位及愈合最好,外固定器组次之,石膏固定组最差。病理观察三个组均无骨髓炎,相比之下钢板内固定组骨生长及骨重建最快,石膏组最慢。骨折固定方法对肢体关节活动度及肌萎缩的影响,石膏组最大,钢板内固定组最小。结论低温环境下肢体枪伤骨折早期钢板内固定并一期闭合伤口,不仅不会增加伤道感染,相反还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伤口及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力促进骨愈合的机制及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10根新鲜尸体完整胫骨及安装外固定器后测定骨表面应变、应力值。再制成胫骨中段骨折进行等体重加压,测定压力衰减情况。60只兔胫骨干制成骨折模型并施行骨外固定器三维立体固定,分别施加兔自身体重0倍(A组,对照组)、1/2倍(B组)、等体重(C组)、1.5倍(D组)的压力加压固定,测定术后即刻及1,2,4,6周骨折断端应力电位,并取骨折处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术后6周摄X线片,并取胫骨行扭转试验,测定骨愈合强度。(2)1978—2005年共收治195例复杂性骨不连、骨缺损患者,通过骨外固定施加1/2至等体重的压应力不植骨治疗,观察骨愈合及伤肢负重情况。结果(1)胫骨表面不同点应变、应力值相差显著;各点上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压固定后5h内骨断端压力以每小时5%~10%的速度衰减,24h后不到初始值的60%。兔胫骨骨折后应力电位变为负电位,A组及加压组(B、C、D组)分别于术后2周、6周恢复正电位。X线片、组织学及力学试验表明,加压组骨愈合速度及强度均好于对照组,但1.5倍体重加压量会造成骨坏死。(2)临床观察194例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99.5%。骨断端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骨延长区愈合时间4~11个月,骨愈合指数平均为37.8d/cm。全部患者取外固定器后伤肢可负重行走,无一例再骨折及截肢。结论 应力产生的负电荷可促进骨愈合,最佳生理性加压量应以自身体重为标准,经皮穿针骨外固定不植骨方法在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中可视为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生物学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外固定器治疗成人创伤后肢体短缩2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骨外固定器治疗成人创伤后肢体短缩和骨缺损的方法。方法:使用外固定器,根据lizarov治疗原则,对27例(男25例,女2例,平均16-45岁)分别采用骨节段位移术和干骺端截骨延长术修复骨缺损和延长肢体。结果:27例经1-8年随访,所有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除3例外均恢复正常,感染病例无感染复发,结论:骨外固定器治疗成人创伤后肢体缩短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既可修复骨缺损又能恢复肢体长度,并同时治疗骨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手部骨折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收治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1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科氏针石膏对患肢进行固定,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外部固定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之后的6-12周内,采用外部固定器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掌骨与近节指骨的骨折愈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近节节骨(51.2%)与掌骨骨折(41.3%)的愈合率;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近节节骨与掌骨的预后功能恢复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率(近节节骨综合恢复率为85.3%,掌骨为61.9%),所以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对手部骨折患者使用外部固定器治疗,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以及预后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火器伤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多功能生物撞击机二级投射装置系统,根据钢珠质量和氮气压力值分为4组.激光测速仪测量弹丸速度并计算致伤能量,观察局部伤情,测量贯通伤出入口平均面积、空腔体积,并影像学评价骨缺损长度.统计各组伤情并分析变异系数(CV),以评价模型伤情稳定性.结果 所有动物均造成后肢贯通伤并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D组致伤能量最大,B、C组次之,A组致伤能量最小.B、C组贯通伤伤道出、入口面积和伤道容积等局部伤情指标稳定性优于A、D 两组,骨缺损长度B组伤情稳定性优于其他3 组.最终确立用 4 mm 0.24 g钢珠、氮气气压1.4 MPa、钢珠弹丸速度(776.9±19.7)m/s,造成胫骨骨缺损(1.62±0.16)cm,动物在伤后清创抗感染治疗后可长期存活.结论 采用本方法模型制作简单,动物伤情稳定,可建立有效的兔胫骨火器伤骨缺损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后下颌骨的血运变化。方法将8只犬随机分成A、B两组,以水平气动式多功能生物撞击机的生物高速投射实验机模式致伤。A组动物在致伤后6小时进行骨损伤区的局部血流量检测,测量骨断端边缘和距离骨断端0、0.3、0.5、1.0 cm处的血流灌注量值;B组动物在致伤后6小时及1、3、7、14天测量骨断端边缘0.3 cm的血流灌注量值。两组动物均以对侧未致伤的下颌骨相对部位作为对照。结果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后,骨创缘和距离创缘0.3 cm的皮质骨内的墨汁灌注血管面积比率与皮质骨内血流量均小于对照侧,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距创缘0.5 cm和1.0 cm的皮质骨内的墨汁灌注血管面积比率与皮质骨内血流量与对照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损伤后,距离骨创缘0.5 cm外的骨质内微循环未受到明显破坏,为牵张成骨术Ⅰ期修复火器伤性颌骨缺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治疗C2型(多段骨折)、C3型(不规则骨折)胫骨干复杂骨折合理有效的方法.方法:使用自行研制的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骨干复杂骨折33例(C2型13例,C3型20例).结果:本组骨愈合率93%.骨外固定器可为胫骨干复杂骨折提供长跨度固定系统,并随机组成不同力学构型,穿针位置随骨块位置和多少而定,使骨折达到复位和固定,可对诸骨折端分别施力,骨折固定中后期可实施弹性固定,固定后可早期治疗关节,功能恢复快.结论:骨外固定器是治疗胫骨干复杂骨折的可供选择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跟骨骨折中的治疗效果,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9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A组)30例和可调式跟骨骨折外固定器组(B组)30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ofoed评分及Maryland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愈合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B组的Kofoed评分及Marylan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可调式跟骨骨折外固定器进行治疗综合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寒冷干燥地区平时火器伤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寒冷干燥地区平时火器伤伤情特点与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 40例火器伤病人的临床救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 4例枪伤中 ,2 0例一期缝合伤口 ,均一期愈合 ,另外 4例只清创未一期缝合的伤口 ,3例愈合 ,1例感染 ;4例骨折内固定均愈合良好 ,无骨髓炎发生。 16例炸伤病人局部软组织损伤及污染比枪弹伤重 ,14例一期缝合伤口中 ,10例一期愈合 ,4例感染 ,骨折内固定 2例 ,均愈合良好 ,无骨髓炎发生。结论 寒冷干燥地区火器伤早期伤道清创时限可适当延长 ,在平时火器伤的救治中 ,对软组织条件较好的创面 ,早期清创后可一期闭合伤口和骨折内固定 ,这样可减少感染和伤残 ,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适应证和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应用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共360例。分析各种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单侧外固定器在胫腓骨、肱骨干、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儿童股骨干骨折等方面疗效满意,对火器伤和多发伤骨折的救治更有其独特优超性,而对股骨干骨折并发症较多。针孔感染、针松动及个别关节功能受限是本组病例主要的并发症。结论 在单侧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中,正确的操作,骨折解剖对位可增加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损伤控制骨科(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 DCO)中初步应用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与经典DCO外固定支架的临床疗效相比较,探讨Fixion^TM系统在DCO程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5月32例伴下肢长骨骨折的严重创伤患者予以分组对照研究,按术式选择分为第一组(外固定支架)、第二组(外固定支架+有限切开内固定)与第三组(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比较各组术中损伤控制情况、术后监测全身情况及骨折局部随访情况。结果各组X线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二组手术时间明显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多(P〈0.05);各组术后监测指标、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第三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功能评分、内置物失败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Fixion^TM系统治疗严重创伤伴下肢长骨骨折可获得与经典DCO外固定支架相近的损伤控制效果,且在局部骨折愈合与功能预后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在DCO程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study whether bone cement (methylmethacrylate) inserted in the medullary cavity of redisplaced Colles' fractures to fill the dorsal defect arising after repeat reduction is an obstacle to bony union, the course of healing was monitored by scintimetry in fractures thus treated (n = 10), in fractures treated by external fixation (n = 10), and in undisplaced fractures immobilized in a plaster cast. No differences emerg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t is therefore assumed that the insertion of bone cement does not disturb the hea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Goren D  Sapir O  Stern A  Nyska M 《Military medicine》2005,170(5):418-421
Segmental bony defects in open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re bridged with bone grafting,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s, or an external ring fixator. A 33-year-old man sustained a gunshot injury to his left leg, resulting in Gustillo type IIIB open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nd fibula. The tibia had a segmental massive defect of 19 cm in the midshaft. Debridement and immediate application of an Ilizarov external fixator were performed. The midportion of the ipsilateral fractured fibula served as a bridging vascularized graft for the tibial defect. Good bony union and fibular hypertrophy were obtained. Use of a fractured fibula from a zone previously injured by a gunshot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is case demonstrates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of a fractured fibula for the bridging of an ipsilateral tibial defect caused by a gunshot injury.  相似文献   

14.
A total of 142 patients with 163 Gustilo-Anderson type IIIa limb fractures resulting from high-velocity gunshot wounds were treated with primary delayed closure and Ilizarov fixation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1988 and 1998. Average follow-up was 72.4 months. The average union period in fractures without bone loss was 16.8 weeks. It took 2 months for each 1 cm of bone defect to heal in fractures with bone loss. All fractures healed with good anatomic alignmen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Complications included pin-track infection in 72 fractures (50.7%), 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 in 5 tibial fractures without bone loss (3.1%), delayed union in 25 fractures (15.3%), nonunion in 10 (4 with bone loss) fractures (6.1%), and refracture in 4 fractures (2.4%).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ype IIIa limb fractures caused by high-velocity gunshot wounds can be treated with Ilizarov fixation and primary delayed closure with a low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and a remarkably low infection rat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结合不同的皮瓣和外固定架治疗严重胫骨干骨折的经验.方法 1990-2007年,共治疗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干骨折190例,其中GustiloⅢB型160例,GustiloⅢC型30例.男16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2.5岁.交通伤132例,机器压砸伤32例,石块砸伤26例.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清创、植皮、各种组织瓣(游离胸脐皮瓣2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8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2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筋膜皮瓣26例,腓肠肌内、外头肌皮瓣22例)、各种外固定架(半环架84例,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12例,AO外固定架12例,潍坊三维外固定架42例,组合式外固定架40例).平均随访7.3年.结果 所有皮瓣成活.186例骨折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84例半环架为7.5个月,8例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11.2个月,12例AO外固定架8.5个月,42例潍坊三维外固定架8.1个月,40例组合式外固定架7.8个月.除半环架外,其他外固定架都需植骨.4例骨折未愈合,为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固定后发生骨髓炎,经再次手术后愈合.最近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正常,无患肢疼痛.结论 皮瓣与外固定架结合是治疗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构建血管化骨组织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学特征,制作兔桡骨下段15mm骨缺损,将去神经化的指深屈肌瓣转位至缺损区,作为BMP载体来修复骨缺损,通过大体、X线、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TUNEL)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过程及生物学变化。结果发现,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2周时肌瓣内可触及串珠状团位,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沿肌间隙分布;6调 时骨桥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软骨溶解区有大量纺织骨形成,出现骨髓腔并与宿主骨髓腔再通,肌纤维被增殖的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及结缔组织所分割;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于条索状桥接两断端,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TUNEL染色呈阳性。说明肌瓣可作为BMP的良好载体用于构建血管化的骨组织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松质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临床治疗关节松质骨骨折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兔52只,4只作为对照,另48只随机分为4组。在兔股骨髁上截骨后分别采用松质骨(A组)和皮质骨螺钉内固定(B组)、石膏外固定(C组)以及未固定(D组)等方法处理。术后3、6、8和12周,对骨折界面剪切强度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定。结果:每组虽然在不同阶段的剪切强度都呈上升趋势,但以A组最高,B组次之,C组再次之,D组最低(P<0.01)。除A组和B组在12周以外,其余各组不同阶段的剪切强度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同时统计表明,各组在术后12周时的剪切强度与正常对照组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但A组和B组的剪切强度已分别达到正常对照值的80%和78%左右。结论:对关节松质骨骨折的治疗应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以利于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体内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探讨筋膜瓣是否有促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负重骨大段骨缺损及其体内再血管化的作用,将27只中国青山羊分为3组:单纯材料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组织工程骨组(CHAP+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筋膜瓣组(筋膜包裹CHAP+经诱导分化的BMSc)。制备单侧胫骨中段20mm的骨膜与骨缺损,术后2、4、8 周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检查,4、8、12周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再血管化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筋膜瓣组、组织工程骨组、单纯材料组。说明筋膜瓣对组织工程骨体内的再血管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研究证明口服L-多巴可促进骨折愈合的基础上,对183例193处骨折进行了治疗对比观察。对照组78例80处骨折;服药组105例113处骨折。采取传统治疗方法,服药组伤(术)后口服L-多巴0.5g,3/d,2周为1疗程,共1~3个疗程。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程度评定结果,按影响骨折的10个因素分组,并进行电子计算机多元分析。结果口服L-多巴可加速骨折愈合,作用非常显著,其愈合时间缩短1/3,疗程长者效果较好。同时表明电子计算机多元分析是处理、分析复杂临床资料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