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出血性卒中患者脑脊液中钙镁含量的变化,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4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头颅CT分为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以下称蛛血组)。另取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各组分别做腰穿取脑脊液5ml,用国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进行测定。结果出血组和蛛血组脑脊液中钙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镁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但出血组和蛛血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脑脊液中钙含量升高,镁含量下降。这可能会成为治疗出血性卒中新的干预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术预防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食管静脉曲张再发和破裂出血的作用。方法 方法 治疗组为42 例套扎术后晚血患者, 对照组为同期住院不愿接受套扎治疗的30例晚血患者, 治疗期间3~6个月复查胃镜1次, 了解食管 静脉曲张情况, 并记录有关医疗事件。 结果 结果 套扎治疗后随访2~3年, 平均29个月。治疗组静脉曲张复发8例, 复发率 19.0%, 平均复发时间30个月; 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例, 发生率11.9%, 平均发生时间25个月, 死亡2例。对照组静 脉曲张复发13例, 复发率43.3%, 平均复发时间18个月, 发生出血11例, 发生率36.7%, 平均发生时间18个月, 死亡7例。 治疗组在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降低病死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结论 套扎术可作为预防晚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 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长期使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低磷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单用或者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中含有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观察,检测其血磷及尿磷、PTH、eGFR、ALP,分析低磷累计发生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或含有ADV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2年,累计低磷血症17例(20.7%);有骨关节疼痛症状4例,骨密度检测均提示骨质疏松,其中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尿磷升高31例(37.8%),尿磷和低血磷呈负相关,17例低血磷患者均存在尿磷升高;ALP升高只出现在部分低磷血症患者。血磷和尿磷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0.690,P0.01),尿磷可预测低血磷发生:尿磷大于1.31 g为预测低血磷最佳临界点;阳性预测值为61.2%,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长期应用ADV抗病毒治疗患者,应常规随访血磷水平,早期尿磷检测可预测低磷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8,(10)
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过程中,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感染科住院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的患者(特利加压素组),同时入选同期因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住院接受奥曲肽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奥曲肽组),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患者共107例,特利加压素组患者41例,血钠水平从(138.6±6.4)mmol/L降低至(127±7.8)mmol/L,血钠下降值为(11.9±9.4)mmol/L。其中39例(95.1%)出现血钠水平下降,20例(48.8%)出现显著血钠下降(≥10mmol/L),包括5例(5/20,25%)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患者因血钠迅速上升而出现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奥曲肽组患者66例,其中26例(39.4%)出现血钠水平下降,3例(4.5%)出现显著血钠下降,血钠下降值为(0.7±4.0)mmol/L。多因素分析发现,较高基线的血钠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发生显著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率与低钠血症发生无关。结论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过程中发生低钠血症比较普遍,尤其是基线血钠和白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脏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脏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检测结果、临床疗效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明显减少,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显著小于常规组,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94.87%)明显高于常规组(78.95%),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常规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脏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常熟市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治疗救助情况。方法根据《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采集2006-2014年常熟市晚血患者的治疗救助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4年全市共救治晚血患者1 269例次,其中新发展晚血447例次,男女比例0.56∶1,平均受助年龄71.71岁。患者以腹水型为主,占78.25%(993/1 269),巨脾型次之,占21.20%(269/1 269),结肠增殖型占0.55%(4/1 269)。临床治愈率12.29%(156/1 269),好转率62.81%(797/1 269),无变化8.67%(110/1 269),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10%(953/1 269)。9年共发生医疗费用1 668.05万元,平均13 145元/例次。结论晚血治疗救助达到了改善晚血患者症状、缓解病情、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基本救助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实验组患者也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应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诊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中的28例合并高血压患者,对其采取心电图、血尿常规等检查并确诊,然后针对糖尿病合并症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并采取合并高血压对应病症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2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的23例(82.14%),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2例(7.14%),发生早期肾病并经治疗后好转的2例(7.14%),发生脑出血后转院的1例(3.58%)。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性检查,确诊患者的病情后对其采取对应症状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诊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中的28例合并高血压患者,对其采取心电图、血尿常规等检查并确诊,然后针对糖尿病合并症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并采取合并高血压对应病症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2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的23例(82.14%),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2例(7.14%),发生早期肾病并经治疗后好转的2例(7.14%),发生脑出血后转院的1例(3.58%)。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性检查,确诊患者的病情后对其采取对应症状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玉柱  闵祥玺 《肝脏》2016,(5):341-343
目的观察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低血磷血症发生情况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测定患者血磷浓度,分析低血磷血症发生高危因素,探讨其骨密度异常相关影响。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148例患者共发生低血磷血症42例(28.4%),骨密度异常35例(23.6),年龄60岁、连续用药超过48个月是低血磷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低血磷血症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于非低血磷血症患者(χ~2=60.101,P0.05),随着低血磷血症程度的增高,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损伤,表现为低磷血症及低磷血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骨密度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氟哌啶醇对不同血型的精神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为不同血型精神病患者的用药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氟哌啶醇6 mg/d口服治疗。观察3个月。对不同血型患者肝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在31例A型患者中,发生肝损伤28例(90.3%),21例B型患者中,发生肝损伤10例(47.6%),39例O型患者中,发生肝损伤11例(28.2%),9例AB型患者中,发生肝损伤6例(66.7%),提示A型血人群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血型患者 (P均<0.05);在出现肝损伤的患者中,A型血患者血清ALT为(111.7±27.5) U/L,AST为(120.5±17.2) U/L,总胆红素为(93.5±12.1) μmol/L,显著高于O型血患者【分别为(70.7±12.7)U/L、(82.7±14.5)U/L和(79.3±10.4)μmol/L】,A型血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为(28.5±7.3)g/L),显著低于O型血患者【(50.3±5.1) g/L,P<0.05】。结论 在服用氟哌啶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A型血患者最易发生肝功能损害,O型血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最小,损伤最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5年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治疗救助患者的特点和分布现状,为完善晚血治疗救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晚血治疗救助标准,对湖南省2015年在册晚血患者进行核查与确认,对符合晚血治疗救助标准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比较救助患者在人口学、诊疗史及治疗救助等方面的特征。结果 2015年湖南省救治晚血患者3 850人,男性2 664人(69.19%),女性1 186人(30.81%),主要分布在岳阳、常德、益阳3个血吸虫病流行市。晚血救治患者中腹水型2 369例(61.53%),巨脾型1 466例(38.08%),结肠增殖型及侏儒型15例(0.39%);平均年龄(62.94±11.67)岁,以60岁以上高年龄人群为主(64.31%)。晚血救治患者首次确诊平均年龄(53.85±21.32)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68.57%);平均患病年限(9.58±10.06)年,主要为10年以内(75.95%);首次确诊血吸虫病到首次确诊晚血平均历时(22.33±14.20)年。晚血救治医院以县级为主(76.57%),患者救治有效率为94.46%,享有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等)者占86.57%。结论湖南省晚血救治患者数量较多,临床治愈率偏低,晚血救治任务仍然较重。腹水型、高年龄晚血患者是治疗救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62例,观察并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结果。结果其中有12例(19.35%)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40例(64.52%)患者为前壁梗死,有10例(16.13%)为下壁梗死;45例左心射血分数小于40%,17例左心射血分数大于40%;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33例(53.2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为心脏泵衰竭,病情危重,发生原理为左室收缩和舒张能力受到破坏,患者冠脉基础病变严重,多为多支血管病变,需及时诊断、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评估食管下段梯状环形缝扎黏膜下血管及胃底折叠术对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门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 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 方法 2006-2011年选择患晚血门脉高压症患者, 随机分为联合手术治疗组 (联合组) 与单纯手术治疗 组 (单纯组)。单纯组患者行门奇静脉断流术, 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行食管下段梯状环形缝扎黏膜下血管及胃底折叠术。 术后通过胃镜检查随访, 比较2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结果 共选择晚血患者158例, 联合治疗组75例, 单纯治疗组83例。 术后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3 % (61/75) 和30.1% (25/83)(χ2 =39.44, P < 0.01), 发生再出血率分别为2.7 %(2/75) 和 12.0% (10/83)(χ2 =24.36, P < 0.0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论 食管下段梯状环形缝扎黏膜下血管及胃底折叠术对 预防术后再出血效果明显, 且术式安全, 可作为治疗晚血门脉高压症的常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5年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治疗救助患者的特点和分布现状,为完善晚血治疗救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晚血治疗救助标准,对湖南省2015年在册晚血患者进行核查与确认,对符合晚血治疗救助标准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比较救助患者在人口学、诊疗史及治疗救助等方面的特征。结果 2015年湖南省救治晚血患者3 850人,男性2 664人(69.19%),女性1 186人(30.81%),主要分布在岳阳、常德、益阳3个血吸虫病流行市。晚血救治患者中腹水型2 369例(61.53%),巨脾型1 466例(38.08%),结肠增殖型及侏儒型15例(0.39%);平均年龄(62.94±11.67)岁,以60岁以上高年龄人群为主(64.31%)。晚血救治患者首次确诊平均年龄(53.85±21.32)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68.57%);平均患病年限(9.58±10.06)年,主要为10年以内(75.95%);首次确诊血吸虫病到首次确诊晚血平均历时(22.33±14.20)年。晚血救治医院以县级为主(76.57%),患者救治有效率为94.46%,享有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等)者占86.57%。结论湖南省晚血救治患者数量较多,临床治愈率偏低,晚血救治任务仍然较重。腹水型、高年龄晚血患者是治疗救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年龄超过80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ENBD)、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术等方法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89例患者均耐受内镜治疗。除7例内镜下治疗失败转手术治疗外,82例内镜下治疗成功,成功率92.1%。其中一次完成EST+网篮取石+ENBD治疗者21例(23.6%);12例乳头括约肌电切时发生渗血,经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后出血停止;4例并发术后轻症胰腺炎,1例并发重症胰腺炎,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内镜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四川省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的分布现状和特点, 为科学管理和进一步救助治疗晚血病人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0年对四川省在册历史晚血患者和有疑似晚血症状的非在册病人, 按照晚血诊断标准, 通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等, 进行晚血清理和筛查诊断。 结果 2010年四川省有晚血确诊患者1 684例, 分布在成都、 德阳、 绵阳、 眉山、 乐山、 雅安、 凉山等7个血吸虫病流行市 (州)。晚血患者中有巨脾型 (含脾切除术后) 1 066例 (63.30%), 腹水型 545例 (32.36%), 结肠增殖型44例 (2.61%), 侏儒型29例 (1.72%); 以60~岁的高年龄患者为主, 占51.72%。目前尚需要进一步救助治疗的晚血患者有1 331人, 占所有患者的79.04%; 其中尚需要进行内科救助治疗的腹水型患者占36.44%。结论 四川省晚血患者数量仍然较大, 分布较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晚血救治工作的力度, 并以腹水型晚血患者为今后全省救助治疗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晚血病人关怀系统, 更好地发挥晚血救助治疗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配血过程前的影响,从而确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2013年期间3 511例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确定阳性检出者对临床配血的影响。结果: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3 511例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4例,阳性率0.97%。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血型系统,Rh系统29例(85.29%);MNSs系统4例(11.77%);Kidd 1例(2.94%)。结论:鉴定红细胞抗体,则有可能检查出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而此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对术前备血和需要输血治疗的备血患者做抗体筛选试验,从而有利于为患者找到合适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内酯在门诊≥75岁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75岁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20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1例)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10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螺内酯组起始给予螺内酯20 mg/d口服,用药4周后,如血钾4.0 mmol/L且肾功能稳定,可增加螺内酯用量至40 mg/d。如监测期间血钾在5.0~5.5mmol/L,则减螺内酯用量为20 mg隔日1次。所有患者入选前及治疗后1周、1月以及随后的每3月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结果螺内酯应用的平均剂量为(22.78±9.33)mg。螺内酯组23例(22.1%)患者因不能耐受螺内酯治疗而停用,其中12例(11.5%)患者因高钾血症(血钾≥5.5 mmol/L)而停用。7例(6.7%)患者因肾功能恶化(血肌酐增长50%)而停用。螺内酯组出现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0 mmol/L)者4例,但研究中无患者因高钾血症而死亡。2组中均无因肾功能不全而需要透析者。螺内酯组4例(3.8%)患者发生低钾血症,而对照组有13例(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75岁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严格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的情况下,应用螺内酯20 mg/d是安全的,且可显著减少低钾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