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64岁。因上腹部胀满、灼热感6个月,腹痛腹泻、面部潮红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1999年1月12日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内大量混浊潴留液。于胃体前壁见7.0 cm×9.1 cm之肿物向胃腔内突出,半球形,表面糜烂、溃疡、高低不平并附污苔,触之质脆出血,活检组织5块。胃镜诊断:胃癌。病理报告:胃类癌。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清扫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于胃体前壁见8.5 cm×8.0 cm之半球形隆起,表面糜烂,周围胃壁僵硬、胃角变形,胃窦部变形,肿块切面灰白色,侵及浅肌层,镜下瘤细胞小,圆形、椭圆形,可见核分裂相,呈条索状排列,间有胶原纤维分隔。  相似文献   

2.
胃平滑肌瘤发病率低,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本室共发现“胃平滑肌瘤合并溃疡出血”3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男,65岁,以间断性出现黑便2年,近又发现黑便3天就诊。患者贫血貌.一般情况可,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剑下轻压痛。胃镜检查:胃内粘液呈咖啡色,胃底体交界大弯有一约 4.5×3.0cm肿物突出,基底宽大,境界不清。肿块表面大部分光滑如同正常粘膜,顶端局部表面糜烂,于肿物近胃前壁端有一约1.2×0.8 cm 溃疡,较深,伴陈旧性出血。于溃疡边缘及糜烂处钳取活检,病理报告:慢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入院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内镜:胃窦大弯见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neuron-specific-enolase]。 例2 男,46岁。患者无不适,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既往无肝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不大,肝功正常,HBsAg(-)AFP<25μg/L,内镜示:胃体大弯0.3cm×0.5cm溃疡,边界清,周围粘膜皱壁粗大,呈颗粒状。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 例3 男,60岁。因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消瘦2个月入院。疼痛无规律,无反酸、嗳气,2个月来食欲减退,体重下降1.5kg。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剑下压痛。上消化道造影:胃体大弯后壁2cm×1cm充盈缺损。内镜:体大弯侧见2cm×1.5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轻度糜烂,活检证实为胃类癌。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3岁,因暗红色血便两个月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插镜约16cm至直、乙状结肠交界处见一肠粘膜呈半环状不规则隆起,约占肠周径2/3,质脆,表面糜烂。继续进镜至降结肠近脾曲处见一息肉样肿物,头部呈分叶状,约1.0cm×1.0cm大小。再进镜在横结肠中段发现一肿物突向肠腔,约0.8cm×0.8cm×0.5cm大小,表面糜烂。病损三处均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腺癌。 例2 男,60岁。因慢性腹泻5年伴间断性血便1个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约8cm直肠处见一菜花样隆起突向肠腔,约1.0cm×0.8cm×0.6cm大小,表面糜烂,质脆,碰之易出血。继续进镜40cm至乙状结肠处发现一肿物向肠腔突出,约0.8cm×0.5cm×0.5cm大小,表面欠光滑,无糜烂。两处病灶均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癌。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3岁,主因食欲不振50 d入院.患者之前曾在当地县医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症状无好转.入院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体温36.8℃,体形消瘦,精神一般,神清语利,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平软,剑突下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胃镜检查示:距门齿约22 cm处远端食管至贲门散在大小不等结节样隆起(图1),大小从0.5 cm×0.5 cm至0.8 cm ×0.8 cm,表面黏膜充血、糜烂;全胃黏膜充血水肿,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近端黏膜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扁平、黄白色、菊花瓣样隆起(图2),大小约从0.5 cm×0.5 cm至1.0 cm×1.0 cm,顶端糜烂.胃镜下于食管隆起病灶多处取材5块,于胃窦部4处病灶取材4块,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食管处)、低分化癌(胃窦处).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1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伴反酸、饱胀、嗳气1个月,加重1周,以糜烂出血性胃体炎、胃窦黏膜病变性质待查收治入院.入院前胃镜提示:胃窦黏膜广泛密集0.2 cm×0.3 cm半圆型隆起,呈丘疹状(图1);胃体多发条状宽0.2~0.3 cm、长0.8~1.0 cm糜烂出血带(图2);食管、贲门、幽门、球腔、球后未见异常.活榆病理提示:胃窦部黏膜炎性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幽门螺杆菌(一).入院查体:剑突下压痛明显,其余部位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经抑酸、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治疗2周效果差,并发现患者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玫瑰样皮疹,尤以下腹部和外生殖器处居多.经皮肤科会诊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黏膜梅毒螺旋体检查,确诊为早期梅毒.青霉素160万U/d肌注,连续15 d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复杳胃镜,胃窦黏膜丘疹样改变消失,未见胃体糜烂出血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伊托必利对伴有食管运动障碍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症状及不同吞咽模式下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标准选取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及食管运动障碍的NERD患者34例,评估其胃食管反流症状,行不同物理性质食团(10次5 ml液体、10次胶体吞咽、10次2×2 ×2 cm固体吞咽)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给予伊...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男,61岁,农民。因上腹部烧灼样痛10d,柏油样便5d,呕血6h于1994-11-16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0d进食百余枚黑枣后出现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5d后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入院当天呕鲜血1000ml,血压下降,病情危重。查体:T 38.8℃,P100次/min,R22次/min,BP13/6kPa,重度贫血貌,心肺正常,上腹部可见胃型,震水音阳性,剑下压痛,肝脾不大,肠鸣音6次/min。Hb 37 g/L,WBC11.2×10~9/L,PLT 9.0×10~9/L,BUN 12.7 mmol/L,粪潜血( )。急诊内镜示:胃底大量新鲜血液,漂浮着黑褐色团块,大约5cm×3cm×3cm,表面不光滑;胃角正中可见半月形粘膜缺损约4cm×1cm,有2处明显出血点。内科抢救24h共输血4000ml,出血不止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切开胃壁有大量咖啡色胃液溢出,胃内有2块分别为16cm×10cm×8cm和12cm×10cm×7cm卵园形,中等硬,黑色胃石。翻开胃粘膜可见胃角处有一约5cm×2cm粘膜缺损,中央有一活动性出血灶,与内镜所见一致。经缝扎出血点,缝合缺损粘膜出血停止。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术后诊断:胃枣石致胃粘膜撕裂伤并消化道大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证实胃血管不良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之一.方法自1989/1997收到胃切除标本441例,胃血管不良者12例(2.72%),男10例,女2例,男:女为5:1;年龄:55岁~70岁10例(83.33%),25及45岁各1例(16.66%);病程3mo~6mo5例(41.66%),1.5a~2a3例(25%),2a以上4例(33.33%);临床症状:反复小量呕血、黑便者9例(75%),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者3例(25%);整个右侧面部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8.33%).结果12例胃切除标本病理检查:①巨检:发病部位:贲门下3.5cm~7.0cm11例(91.66%);幽门前区1例(8.33%);胃体前后壁多处粘膜糜烂区约0.5cm~1.5cm,最大糜烂区达2cm~4cm,呈深红色,扁平,表面有小凝血块复盖,极个别病灶呈黄色,糜烂区可见1~2个浅表溃疡;②镜检:粘膜下间隙增宽,组织疏松,小血管明显扩张,数量增多,灶性聚集,扩张的小血管以小静脉为主,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极少,并可见扩张的淋巴管,内见淋巴细胞,胃壁肌层血管未见扩张,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生长不良,其中2例胃粘膜糜烂区表面腺上皮呈腺癌改变,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生长不良伴粘膜内腺癌.结论胃血管不良是导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的罕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例 1 患者男 ,4 0岁 ,体检腹部CT发现胃底后壁肿物。体检 :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上消化道钡餐示 :胃底后壁可见一 2 .5cm× 2 .5cm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边界清晰 ,周围黏膜未见破坏 ,未见龛影 ,考虑为“胃底后壁平滑肌肉瘤”。胃镜示 :胃底大弯后壁见一 2 .0cm× 2 .0cm大小的黏膜隆起 ,该肿物向外突出 ,表面光滑 ,颜色与周围一致。用细胞刷推移 ,较柔软 ,无弹性 ,胃蠕动时可改变其形态 ,黏膜光滑 ,黏液湖清亮。考虑为“胃底后壁纤维瘤”。CT示 :胃后壁大弯侧可见一个 2 .5cm× 2 .0cm和一个 1.8cm× 1.8cm大小等密度病灶 ,平扫CT值为…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9岁.因1周前"胸部不适" 而入院,行肺部CT检查无意中发现上腹部肿块伴轻度中上腹不适.烟酒史30年.曾有胃溃疡病史10余年,平日服用制酸剂治疗.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CEA、CA125、CA242、CA19-9、AFP等肿瘤标志物均正常.腹部CT显示上腹部囊实性占位,与邻近胃囊及胰腺尾部关系密切,大小约4.0 cm,未见明显强化.胃镜检查提示胃窦近幽门部后壁见大片状黏膜粗糙、糜烂,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尚软,触之易出血.完善相关检查后予以剖腹探查,术中见胰尾部有一5 cm × 4 cm × 3 cm囊性肿块,包膜完整,胆囊6 cm × 3 cm × 3 cm,内充满直径0.5 ~ 1.0 cm大小结石,行胰体尾 + 脾 + 胆囊切除术.病理诊断:胰尾部淋巴上皮囊肿.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报告 男,4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无规律性胀痛,并向腰背部放射,纳差,消瘦,无意中发现颈部有蚕豆大小之硬性包块,无触痛,无寒战发烧,到某旗医院就诊,B超示慢性胆囊炎,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十二指肠炎。经消炎利胆、制酸、保护胃粘膜等药物治疗20余d效果不佳,要求转院。1994-02-18来我院就诊,当时体检发现全身体表淋巴结约蚕豆大小之肿块,质中硬,左中上腹扪及3.5cm×3.0cm大小的肿块,质中硬,疑为胃内占位性病变。内镜检查发现:全胃粘膜点片状红斑,未见溃疡及肿物,球内小弯侧后壁粘膜局限性约2.5cm×2.0cm大小之球形隆起,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表面无糜烂及溃疡,内镜诊断:慢性浅表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尼龙绳圈套加异物钳方法拖取胃内打火机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0岁,因吞服一次性塑料打火机35d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一大小为8.3cm×2.3cm×1.2cm打火机横位于胃体大弯侧。胃角见一约1.5cm×1.6cm溃疡,底覆白苔。在麻醉师监护下,予静推丙泊酚80mg及阿托品0.5mg,开始用圈套器套住打火机前端的接头处,打火机拉至贲门时呈横位状,与食管仍呈较大角度,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7~82岁。其中食道异物2例,为鱼刺和牛肉块(4×2cm);胃石4例,大者7×5cm,小者3×2cm;胃内缝线肉芽肿1  相似文献   

15.
1病历资料患者男,69岁,以"反复上腹部不适2个月,逐渐加重"于2011年7月就诊于我院。查体:剑突下压痛阳性,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1210μg/L,癌胚抗原(CEA)1.73μg/L,CA125 6.3 U/L,CA199 2.3 U/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抗体>1000 U/L;胃镜检查示胃体及胃角之间可见巨块样肿物,大小约6 cm×7 cm,向下浸润至幽门口小弯侧,肿物有糜烂及出血,病理提示腺癌,HER-2 FISH检查为阴性;全腹CT提示胃角区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3岁,上腹部不适伴食欲下降10d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脾未触及,未扪及肿物。X线钡餐示:胃体大弯侧见4cm×6cm充盈缺损,黏膜破坏,边缘毛糙,中央区见腔内龛影,食管、十二指肠及小肠未见异常。胃镜检查:食管、贲门无异常,胃体大弯侧可见一巨大溃疡,边缘不规则,5cm×6cm ,底覆褐色痂,周围黏膜僵硬。手术所见:肿物位于胃窦大弯侧,6cm×6cm×5cm大小,黏膜面发生溃疡,局部胃壁质硬,与结肠系膜轻度粘连。病理检查:送检远端胃组织见5 .0cm×4 .5cm大小溃疡,深约1cm ,周边隆起,局部胃壁增厚,质硬,切面灰白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160例消化性溃疡的超声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作了对照,研究二者的关系,发现胃溃疡多属实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属虚证,复合溃疡多属虚实夹杂。 1.临床资料:160例消化性溃疡均由手术(38例,占24%)、彩色电子胃镜及病理证实。胃溃疡47例(包括复合溃疡),胃镜下显示溃疡0.3cm×0.3cm~3.6cm×3.6cm;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0例包括复合溃疡,胃镜下显示溃疡0.3cm×0.3cm~4.2cm×4.2cm。78例可见变型。25例漏诊病例中,溃疡小于0.3cm×0.3cm者5例,球部溃疡7例,胃体部溃疡5例,肥胖者2例,低张力型胃1例,余5例受气体及其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方法1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非糜烂性反流病6例和糜烂性食管炎5例)及5名健康对照者行胃镜、24h食管pH值监测检查。于齿状线上方2cm处取活检,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健康对照组、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糜烂性食管炎组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平均细胞间隙分别为(0.374±0.073)μm、(1.308±0.079)μm和(1.332±0.144)μm,健康对照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糜烂性食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糜烂性反流病及糜烂性食管炎患者透射电镜下均存在食管上皮细胞间隙的增宽。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1987年对42例食管癌病人行食管、贲门肿瘤切除袋式食管、胃吻合术,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镜复查示吻合炎性水肿、糜烂及返流,稠钡通过顺利到满意效果。1.手术方法:游离胃及食管后,先切断胃,关闭胃残端,于距离残端下1.5~2 cm前壁大小弯处作一长约3.5~4.5cm横切口;切开胃壁肌层(为袋之入口),锐性向下及左右分离,深度为3.5~4 cm,形成一“袋”状(见图1)。距袋口上方1~1.5cm将食管后壁肌层与胃壁浆肌层缝合3~4针,切除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1岁.因咽部异物感1年,咽下固体食物困难2个月前来就诊.行胃镜检查于食管上段距门齿25 cm处见一隆起性病变,约2.5 cm×1.5 cm,表面黏膜完整、光滑、无糜烂,活检钳推之有一定活动度,质地较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