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养星  王笈 《山西中医》2011,27(8):1-3,5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对络病证治有独到见解。其治疗络病选用药物在叶天士“络以辛为泄”的基础上多有发挥,颇具特色。诸如取象比类、虫类搜剔、芳香透络和辛散通络等用药方法,已突破了叶天士“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的局限性,丰富并拓宽了临床用药思路,对进一步提高络病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络脉络病理论"源远流长,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之星,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早在《内经》中,已初步构建了络脉络病理论体系。继后,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喻嘉言乃至叶天士、王清任等均在理论和临床上发展了络脉络病理论。现代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已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湖北中医学院邱幸凡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末率先开展了络脉理论研究,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并于1991年出版了《络脉理论与临床》专著。上世纪90年代末期,王永炎院士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认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和毒损络脉。其间,吴以岭教授也开展了络病理论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于2004年主编出版了《络病学》等著作,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辨治疑难杂病,取得了良好效果。遍阅医案,纵观诸家,医者取得显著的临床成就,无不与精通络理、善于治络有关。但限于历史原因,络脉络病理论还没得到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以至影响了对疑难杂病的治病效果,正如叶天士所说:"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因此,为了弘扬络脉络病理论,开拓对疑难杂病的辨治思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刊特开辟络脉络病研究专栏,欢迎有识之士赐稿,共同探究络脉络病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创立了络病辨治理法,从络病辨治痹证,揭示了新久痹证皆可络病,既有外邪直中,又有病邪久留传入,病位有在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不同,于痹证络病的辨证中须明确寒热虚实,治疗上强调除施以常法外,更着眼于"通"字,恰当运用辛温通络、虫蚁通络、活血通络3法。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善用辛香流气法治疗淋浊、瘕聚、疝气等多种病症,为更加明晰其理论基础及方药用意,故对辛香流气法源流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叶氏医案论述得出:虽然络主血,但亦有气分治法,辛香流气法是治疗络脉气分实证的主要治法。络脉病机由气痹到瘀血燥结的转化,对应了辛香流气法向辛润通络、虫蚁搜络法的转变。辛香流气法理论基础源于张子和从肝论治七疝,叶天士在吸收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任脉理论,进一步将本法拓展,广泛用于治疗奇络实证、胁痛等多类内伤病情,完善了络病的基本治法,对治疗当今很多疾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络病认识始于《内经》,但直到叶天士才创造性地予以继承、发扬,并取得了“治经千百,历有明验”的临床实效,其后,络病理论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本文对叶天士络病论治的理论与经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叶天士善于从络病理论辨治胃脘痛。他认为胃脘痛的络病辨证总以区分虚实为要,通络治法亦根据脏腑辨证结果、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灵活变通:病邪入络浅,络病轻者,以辛香通络为常法;入络深,瘀阻明显者,以化瘀通络为主;若胃脘痛病久、病重,络中痰凝、瘀浊不去,常药难以奏效,则以虫蚁搜络之法治之。络脉虚损者以补虚通络为治疗原则。此外,顾护胃气贯穿通络治法之始终。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认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纤维化大部分都是慢性肝病迁延日久发展来的。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观点,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络。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包括中药与针灸等方法,本文重点论述在络病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治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9.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络脉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记载络脉瘀阻的因机证治。清朝叶天士正式创立络病理论,当代研究则与时俱进.涉及到理论和实验各个领域,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明确定论。认为络病的研究应该明确病位、病理和病因病机以及通络法的现代机理,为提高临床效果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以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具有病位由浅入深、病变由功能性到器质性的特点。病变初期多以气机失调、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邪气入侵,肺络气机不利,治以宣气畅络;中后期病程日久,以肺虚不荣、血络瘀滞为主,表现为肺络痹阻,日久虚瘀互结,治以化瘀通补。故宣气畅络、化瘀通补为治疗肺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析肺纤维化疾病,能够很好的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叉神经痛可从络病论治,络脉病变的实质是虚、瘀、毒互结,痹阻络脉,络脉瘀阻为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急性发作期当急则治其标,胡志强根据络病之特点提出辛温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的治法,以石膏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强 《中医杂志》2011,52(3):258-259
叶天士创"久病入络"之说,源于其对温邪易伤血络的认识。其实并非凡久病皆入络,而且然病亦可入络。血与络是统一整体,病邪伤血即可伤络,无论病之元初,血热还是血瘀,治络先治血,血和络自通。营行脉内应是气血同络,卫行脉外但不另外有络;"气络"乃是伪概念,气可行于经络内外,没有与血络并行的"气络管网"。  相似文献   

13.
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络脉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记载络脉瘀阻的因机证治.清朝叶天士正式创立络病理论,当代研究则与时俱进,涉及到理论和实验各个领域,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明确定论.认为络病的研究应该明确病位、病理和病因病机以及通络法的现代机理,为提高临床效果服务.  相似文献   

14.
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络病的论述入手,阐述了叶天士对络病的认识。叶天士本着继承创新又不泥古离宗的原则,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和"新病亦可入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对慢性疑难杂病等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启发了后世医家学者在诊治疾病中新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络病理论"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类经》对足太阴罗络之血脉阐义,可知胸痹心痛的病位在于"络",因此提出从"脾之大络"方面治疗胸痹心痛的"以络治络"新思想,即:通过针刺脾之大络,激活络脉血循系统,从而来治疗络病之胸痹心痛。从脾之大络方面来治疗胸痹心痛,既符合叶天士"通补入络"思想,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探讨叶天士治痹用药特色,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叶氏治痹的理法方药,并对其中体现的“治络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是我国著名的温病学家,对温热病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及诊断和证治方面都有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同时他还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及"络以辛为泄"的著名观点,本文拟就其中风治疗中的具体用法,探讨络病学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络治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等,络病理论得到发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本文仅从历代从络治痹之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认为络病致痹病因不外体虚邪侵、营卫不通和痰瘀郁阻、络脉不畅;其病机为正虚是络病致痹的内在要素、邪侵是络病致痹的必要条件以及络脉"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三方面;临床特点有"病久、多瘀、疼痛"。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除外感六淫邪气,"通络"止痛;调和营卫气血阴阳,顾护"胃气",以补为"通"以及化瘀祛痰,内外兼施,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19.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20.
络病学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共有4次大发展:第1次,在《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了"络";第2次,张仲景针对络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出现了"络病证治";第3次,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清代叶天士阐明了相对较完善的络病体系,并且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第4次,近现代医家完善了络病学理论体系,并且不断的扩展络病学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