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闭合髓芯减压术对早期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闭合钻孔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22例(25髋),经8个月至8年随访,按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Harris评分由44~71分(平均57分)提高至58~92分(平均82分),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闭合髓芯减压术具有不开刀,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为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3D打印导航模板:即3D打印技术与计算机虚拟导航相结合的技术,依据CT或者MRI成像的三维模型,结合快速成型的3D打印技术将虚拟三维导航模板打印成实体用于设计手术方案或引导术中操作。髓芯减压植骨:股骨头坏死非塌陷期常用的保髋术式之一,通过钻孔降低股骨头内的高压,改善静脉回流,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同时通过减压通道对股骨头内坏死区域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分散股骨头局部应力集中,避免股骨头进一步塌陷。 背景:髓芯减压植骨是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术式,但是存在定位不准确,坏死骨清除不彻底或过多的风险。 目的:观察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髓芯减压植骨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至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0例(96髋)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3D组40例(48髋)行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髓芯减压植骨;对照组40例(48髋)行传统髓芯减压植骨,即未使用导航模板。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别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观察术后第3,6,12,24个月X射线片复查结果,评估股骨头存活率、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与结论:①3D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由(132.57±14.86) min缩短至(82.63±10.31) min,术中透视次数由(16.80±2.15)次降低至(4.93±1.36)次,失血量由(143.23±17.98)mL降低至(75.64±16.23)mL,3D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失血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5);②术后24个月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3D组仅2例股骨头发生塌陷,但髋关节功能尚可,未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存活率为96%;对照组中有9例股骨头发生塌陷,其中4例因髋关节活动受限行人工全髋置换,股骨头存活率为81%;3D组股骨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24);③与对照组比较,3D组在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方面均有所改善(P < 0.05);④提示将3D 打印导航模板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提高术中定位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ORCID: 0000-0001-8758-1626(陈冬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种简便的髓芯减压和植骨治疗非塌陷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效果。 方法 对46例(58髋)Ficat Ⅱ和Ⅲ 〈A〉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应用了髓芯减压、病灶刮除、松质骨植骨和自体或异体腓骨的支撑术。 结果 随访2~5年,按Harris标准其优良率为83.3%。 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1 分增加到术后5年时的平均 85 分。 结论 髓芯减压、病灶刮除、松质骨植骨及自体或异体腓骨支撑、治疗非塌陷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使中青年患者推迟人工关节置换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1例行三根钉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经X线、CT、ECT或MRI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所有患者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依据ARCO分期:Ⅰ期2髋,ⅡA11髋,ⅡB6髋,ⅡC1髋,IIIA1髋,术前及术后所有患者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影像学检查并加以比较。结果随访9~18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73.4±7.2)增加到术后(89.4±7.9),优良率85.2%。结论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恢复了股骨头前外侧柱的生物力学稳定,促进了坏死病灶的修复,对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较好,而且髓芯减压方法简单易行,即使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也不影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探讨以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的3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46例(61髋),Ⅰ期21例(29髋),Ⅱ期25例(32髋)。其中15例(23髋)行单纯髓芯减压治疗,18例(25髋)行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13例(13髋)行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 < 0.01),末次随访时联合细胞移植组和联合多孔钽棒组Harris评分高于单纯髓芯减压组(P < 0.01),而联合细胞移植组和联合多孔钽棒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髋关节X射线检查:单纯髓芯减压组2例(3髋)发展为塌陷、联合细胞移植组1例(1髋)发展为塌陷,联合多孔钽棒组2例(2髋)出现塌陷。结果可见以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的3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均有效,其中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或多孔钽棒置入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转速髓芯减压结合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7例(52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采用小转速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的方法治疗25例(28髋),B组采用髓芯减压+人工骨治疗22例(24髋),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X线片、CT及MRI检查,术后6、12、18个月行髋关节X线片、CT、MRI检查观察股骨头修复及坏死进展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34个月(18~60个月)。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坏死体积对比,影像学稳定率,股骨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转速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早期患者术后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髓芯减压植骨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对股骨头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多孔钽棒技术也越来越多的用于保髋手术,但这两种术式在临床上疗效比较报道较少。 目的:比较髓芯减压植骨与多孔钽棒植入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6例(45髋)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其中15例(19髋)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治疗,21例(26髋)采用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治疗。 结果及结论:植入治疗均成功,随访3~1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 < 0.05),治疗后12个月Harris评分,多孔钽棒植入高于植骨治疗(P < 0.05),差异显著性意义。髓芯减压与多孔钽棒植入对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改善优于髓芯减压植骨,预防了关节软骨的逐渐塌陷。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为近年研究的热门课题,而单纯髓芯减压治疗存在争议,那么当髓芯减压复合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治疗效果如何呢?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复合骨髓移植对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采用髓芯减压复合浓集骨髓血移植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0例25髋设为治疗组,采用单纯髓芯减压20例23髋设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随访6~36个月,根据蒋协远JOA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骨坏死的放射学分期系统判定,治疗组总显效率达84%,对照组总显效率65%。髓芯减压复合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损伤小、疗效好,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 < 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头髓芯减压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相当多的报道以术后评分等主观数据进行分析,影响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进一步验证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ARCOⅠ-Ⅱ期患者67例(99髋),其中治疗组40例(57髋),行改良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42髋),进行药物及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评估Harris评分,治疗后6个月复查骨盆平片、双髋关节侧位片、髋关节MRI及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经5年随访后,治疗组57例髋,最终28例行髋关节置换,占49%;对照组42例髋,其中29例行关节置换,占69%,治疗组最终髋关节置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髋关节髓芯减压明显延缓了患者行关节置换的时间(P0.05)。对照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两三年,治疗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三四年。治疗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髓芯减压干预后,仍无相关性。结果证实股骨头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对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步行能力和改善患肢功能均有明显效果,且能延缓全髋置换的时间,尤其适用于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 ~ 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可因高暴力损伤引起该类型骨折。骨折后患者髋部疼痛、肿胀,大转子处可有压痛及叩击痛,下肢存在短缩、内收、外旋等畸形。影像学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 克氏针定位装置:该辅助定位装置适用于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徒手操作相比,具有定位效率高、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等优点;与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辅助定位装置相比,精确度有待提高,较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背景:目前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智能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手术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开展,但基层医院仍需一种廉价的辅助定位装置。 目的:探讨一种股骨颈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辅助定位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辅助定位装置分为2组,徒手定位组28例患者行传统徒手定位空心钉内固定;辅助定位组26例患者术中应用克氏针定位装置,定位针角度、方向、距离均可量化微调,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比较2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空心螺钉分布、角度、位置良好;②辅助复位组手术时间(49.27±4.86) min小于徒手定位组(59.64±8.02)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辅助定位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徒手定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③2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辅助定位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④2组患者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晚期坏死率待随访;⑤提示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可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能有效提高定位效率,减少透视次数,避免反复调整穿针对股骨颈骨质的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ORCID: 0000-0002-4576-3306(杜刚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同期肌注生理盐水;激素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肌注;治疗组给予以上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同时每日使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观察股骨头组织结构和血流量。结果激素组股骨头骨小梁稀疏、变细,脂肪细胞增大,电镜下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边聚,空骨陷窝明显增多为(24.8±7.62)%,股骨头血流量为(0.197±0.083)ml·min-1·g-1;治疗组未发现骨小梁形态变化,空骨陷窝为(15.2±5.47)%,股骨头血流量为(0.262±0.092)ml·min-1·g-1。治疗组血流量较激素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空骨陷窝与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长程使用类固醇激素同时应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可提高股骨头血流量,改善骨组织结构,预防或减缓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医院分型的有限元分析:根据李子荣等提出的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建立股骨头坏死三维模型,分为 M型(内侧型)、C型(中央型)和 L型(外侧型),其中 L型包括L1型(次外侧型)、L2型(极外侧型)和 L3型(全头型)。通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分型的保髋治疗提供了一定力学依据,显示外侧柱的存留是精准预防塌陷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力学基础。 腓骨支撑坏死股骨头保髋手术:是对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需要保留股骨头患者进行的一种手术方式。首先需对股骨头进行髓芯减压,清除一定坏死骨,空腔填塞松质骨(髂骨为主),打压结实后植入腓骨(异体或自体)支撑,给坏死区的提供力学支撑及生物学修复,预防股骨头进一步坏死及塌陷。 背景:研究报道股骨头坏死的保髋疗效与外侧柱存留密切相关,中日友好医院分型是根据三柱结构确立的,对股骨头塌陷的预测准确性高。 目的:建立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各分型仿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各分型腓骨植入的力学变化,探讨外侧柱存留对保髋疗效的意义,为该分型的塌陷精准预测提供基础。 方法:建立正常股骨头、中日友好医院分型(M型、C型、L1型、L2型、L3型)股骨头坏死及其腓骨植入3组11种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观察各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大位移值及股骨头内部载荷传递模式。 结果与结论:①坏死组位移最大,应变最大,且因坏死分型不同而位移不同,位移变化如下:M型相似文献   

15.
预防用药对激素性股骨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骨细胞凋亡的可能性。方法30只兔随机分A、B、C组:A组(对照组)同期肌注生理盐水;B组(激素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肌注;C组(治疗组)给予以上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同时,每日使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用末端原位标识(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电镜观察股骨头组织学变化。结果激素组电镜下骨细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呈边聚现象,部分染色质更浓密,电子密度增加,结构模糊不清;激素和治疗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4.14±5.46)%和(8.12±3.23)%。结论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同时应用能抑制兔激素性股骨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根据是否用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29例,非导航组3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术中人员流动情况及术后患者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2枚最远距离的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等指标。 结果 导航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人员出入人次均少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及2枚最远距离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优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安全精准,值得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共62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资料,患者被分为两组,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31例)采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传统组(31例)常规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两组均在骨折断端有限切开进行复位,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AOFAS功能评分、钢板放置位置等数据。结果两组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通过对两组数据比较分析,术后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钢板放置角度(3.84±1.93)°、距离(2.19±1.42)mm相比,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钢板放置角度为(2.87±1.09)°、距离(1.52±0.9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方面,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76.03±3.65)min、(3.23±0.76)次、(71.29±7.30)mL均少于传统组(79.74±6.92)min、(3.81±0.91)次、(76.29±9.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透视次数和失血量,使钢板放置位置更加贴近胫骨力线,标志定位法为3D打印技术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术前计划的准确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评估旋股内侧动脉(MFCA)的解剖结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筛选其中行超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最终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1例,根据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65例)和股动脉组(16例),比较两组旋股内侧动脉开口处内径及流速,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MFCA不同解剖结构对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 本组共纳入行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已行DSA检查,按照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组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数据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获得18 ~ 23(19.26±4.17)个月的随访,均获得骨折愈合,截至末次随访,股深动脉组有5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动脉组有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深动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81±12.44)min,股动脉组平均手术时间(34.35±10.49)min;股深动脉组复位质量优44例,良18例,可3例;股动脉组复位质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股深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3±6.26)周,股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8.02±4.79)周;股深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5.74±7.06)分,股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2.03±6.19)分。术后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存在变异,但是其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及总体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天玑骨科机器人Tirobot导航系统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创伤骨科使用天玑机器人Tirobot导航系统辅助行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入院时评估创伤严重性评分(ISS),记录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末次随访采用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3.7)个月(2 ~ 12个月)。其中10例患者术前由重症医学科(ICU)转入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为(7.4±4.2)d,住院时间为(14.7±10.9)d,手术时间为(191.1±39.4) min,出血量中位数为100 mL(5 ~ 1 000 mL),平均透视次数为21.7次(17 ~ 31)次。术后患者负重时间中位数为8(4 ~ 20)周。末次随访根据Majeed评分,其中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6例,优良率为73.5%。结论 天玑机器人Tirobot导航系统在骨盆骨折微创治疗手术中可以提高内植物置入精准性,提升手术效率,减轻患者病痛,减少辐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Knee》2020,27(3):809-816
BackgroundFluoroscopy and navigation systems provide an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method of guiding anatomical tunnel positioning dur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 The aim wa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tibial tunnel location assessed by both an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system and fluoroscopy, validated using a one-week post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3DCT).MethodsThe tibial tunnel location i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35 patients who received a single-bundle ACLR was evaluated by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system, fluoroscopic image and compared with postoperative 3DCT position. The location to the anterior–posterior (AP) and medial–lateral (ML) dire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all three methods.ResultsThe tibial tunnel locations were 46.7 ± 4.5%, 44.5 ± 1.9%, and 43.6 ± 2.4% in ML direction, and 42.8 ± 7.6%, 37.9 ± 3.8%, and 37.9 ± 3.7% in AP direction using an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system, fluoroscopic image and postoperative 3DCT,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vigation system and fluoroscopic image (ML, P = 0.001; AP, P = 0.006), and the navigation system and 3DCT (ML, P = 0.001; AP, P < 0.001) were see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luoroscopy and 3DCT (ML, P = 0.315; AP, P = 0.99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ack of agreement for analyses measured using a navigation system and 3DCT. Fluoroscopy and 3DCT demonstrated an acceptable agreement (ML, rpt = − 0.21, P = 0.232; AP, rpt = 0.04, P = 0.826).ConclusionsA tibial tunnel location assessed by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shows better agreement and interchangeability with one-week postoperative 3DCT validation during single-bundle ACLR compared with an intraoperative image-free navig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