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相关名词概念。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血管疾病的根源主要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特别是重要器官(心、脑、肾)动脉的慢性多血管床病变。由于其发病时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故将两者概括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典型的发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次不可预测的突然破裂或侵蚀,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继之组织缺血和坏死,产生致残和致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发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病变多发生于髂总动脉、股浅动脉和胭动脉。由于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造成继发性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肢缺血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颈动脉斑块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病变,近年来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脱落,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颈动脉斑块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动脉血管内膜是最早被累及的部位,先后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若血栓形成使血管急性闭塞,将会导致严重持续性缺血,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颈动脉由于解剖学位置表浅,已被视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1],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消斑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相似文献   

5.
26例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民  刘弘 《吉林医学》2007,28(12):1368-1369
高血压可以损伤动脉内皮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由于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可触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造成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研究表明,ACS中60%~70%的患者仅有轻度或中度冠脉狭窄,而内皮功能失调、局部炎症活跃乃至富含脂质的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是引起ACS的病理机制。所以,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而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发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病变多发生于髂总动脉、股浅动脉和腘动脉。由于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造成继发性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肢缺血等临床表现。闭塞性动脉硬化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志华 《苏州医学》2005,28(2):59-61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形成一个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可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是导致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及血管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MI)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变进展的典型例证之一。在与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相关的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起着关键的作用。血管镜检查结果表明,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形成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P)是引起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各种临床症状的基本原因。由于冠脉内AP突然破裂 ,以及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 ,继发血栓形成使冠脉不完全堵塞 ,冠脉流量急剧减少 ,形成临床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冠脉完全堵塞则形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猝死并使其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稳定粥样斑块 ,预防斑块破裂 ,甚至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消退动脉粥样硬化 (AS)及斑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的现代研究1.1 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特…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mthrombosis)的概念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又包括了其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为其主要特征,即在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可预测的突发破裂基础上,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富含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即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最重要病因,由其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血管性(包括心、脑、周围血管)疾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这是一种累及不同区域血管的同一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病因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早在幼儿期就已开始,初始发生在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无症状地逐渐进展,中年或晚年后出现以下相关的临床表现:①冠心病。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胜 《医学综述》2008,14(16):2505-2508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氯吡格雷为新一代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疾病预防治疗中广泛研究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就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造成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患肢缺血等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的动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病人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最后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I期:首先在动脉内膜出现略隆起的含有脂质小滴的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黄色条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创建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动脉粥样硬化(AS)破裂斑块及血栓动物模型.方法 21只雄性纯种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液氮冻伤+高脂喂养组(A组=11只)和高脂喂养组(B组=10只).A组实施右颈总动脉内膜液氮冻伤术结合高脂饲料喂养,B组单纯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末以液氮激发斑块破裂,激发前后分别采血检测血脂、hsC-RP、MMP-9及PAI-1水平;激发48 h后处死所有动物,取出右颈总动脉作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光镜及电镜观察破裂斑块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周后兔血脂水平明显升高;激发后血浆hsC-RP、MMP-9及PAI-1均明显升高;所有A组兔子的右颈总动脉均可见AS破裂斑块及血栓形成,而B组兔子未见斑块或血栓形成;所建立的破裂斑块在组织结构、细胞构成、生长特征和脂质沉积方面与人类斑块相似.结论 液氮冻伤术能简便、快速、高效地建立AS破裂斑块及血栓模型,从而为研究人类AS破裂斑块及血栓形成的机理和药物干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血塞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岩  朱巧  衣兰娟 《医学综述》2007,13(8):637-63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所致冠状动脉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引起的临床上以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为表现的综合征。越来越多ACS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过程,局部或全身慢性炎症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些原因包括:血小板聚集和(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部位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治愈后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收缩;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心肌需氧量增加;由于甲亢、贫血、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血管急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脉康胶囊具有显著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功效.我科于2005年3-12月,应用心脉康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冠状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所致,预防其破裂对控制冠心病的进展与恶化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存在的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作者就此方面的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炎症、hs-CRP、他汀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事件不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在进展,重要的是斑块不稳定、破裂、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导致部分或全部血管阻塞。这一点早已经被临床病理证实有好几年了。研究还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一系列的改变:裂纹、腐蚀、溃疡和斑块表面的破裂。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涉及到内皮的损伤和斑块表面下的组织。  相似文献   

20.
动脉硬化易损斑块识别的影像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PF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140-1142
近年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而斑块是否破裂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由于AS斑块从稳定变为易损的过程涉及到炎症、免疫、代谢、凝血等多个环节,单纯显示动脉管腔或斑块形态的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判断斑块的易损性,需要对斑块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因此,建立显示易损斑块形态和功能的显像技术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