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镇痛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镇痛治疗。比较两者患者镇静满意度、静息8、12、24及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静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息8、12、24及48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中,能提高患者镇静满意度,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已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一些操作的技术性及细节问题尚待研究。目的:将超声引导下的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评价不同进针技术及不同直径穿刺针选择对超声显影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穿刺置管,A,B,C,D组分别为20 G(直径1.1 mm)穿刺针平面外组、20 G(直径1.1 mm)穿刺针平面内组、18 G(直径1.3 mm)穿刺针平面外组及18 G(直径1.3 mm)穿刺针平面内组。置换结束前30 min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记录连续股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各组患者置换后6,24,48,72 h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每日行走次数;记录使用连续股神经阻滞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各组间连续股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D组操作时间短于A、B、C组(P0.05);各组患者置换后6,24,48,72 h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有效按压次数,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每日行走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穿刺部位疼痛的发生率C组高于A、B、D组(P0.05)。提示超声引导的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时,采用18 G针平面内进针技术能获得超声下最佳显影效果,并且不增加穿刺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的术后镇痛作用。 方法 60例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手术,B组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A组不予任何处理。记录术后6、12、24 h患者静息与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及24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A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评分及24 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明显大于B组(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舒适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Ⅲ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第1组(CFB)采用全麻加股神经阻滞,第2组(EPI)采用全麻加硬膜外置管。两组均术后当天注射一次,术后每天早晚8点各注射一次,持续72 h,每次注入0.33%罗哌卡因30 ml。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24、48、72 h静止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疼痛分值、镇痛满意度、副作用及患肢膝关节术前/术后的活动度(ROM)。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在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直观可比较度(VAS)的分值、术后疼痛分值、镇痛满意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CFB组(P〈0.001),而恶心、呕吐、搔痒、头痛发生率高于CFB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时CFB组患者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均比EPI组高,但只有被动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都能充分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能够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但连续股神经阻滞副作用少,更利于患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疼痛的处理一直是临床治疗中关注的重点,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是外科医生临床研究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的:对比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与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6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完成,均采用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对照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组采用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观察2组预后、围置换期应激反应及血管活性物质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术后4,24,48 h的应激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24,48 h血清5-羟色胺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前患肢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呼吸抑制、尿潴留、肺不张、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结果提示,相对于自控硬膜外镇痛,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能缓解应激疼痛反应,降低5-羟色胺的表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的镇痛方法虽然能够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疼痛,但是预后较差,药物依赖性较强。因此,临床上研究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效果。方法: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且麻醉前行股神经阻滞,置换后连接镇痛泵。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试验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采用静息、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置换后生活质量、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置换前静息痛和活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疼痛随着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试验组置换后1,3,7 d以及1个月静息痛和活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换后3-7 d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46%,P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加巴喷丁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理想,尤其是48 h内急性疼痛者,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 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根据人体膝关节解剖及功能,采用钴铬钼合金等材料制成膝关节表面假体,通过手术方式植入体内,以达到纠正下肢力线、减少患者膝关节疼痛和改善长期功能为目的的一种手术方式。 鸡尾酒镇痛:将盐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阿片类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等配成混合物,注射于膝关节周围起到一定术后镇痛的一种方法。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关节周围鸡尾酒注射镇痛模式的早期镇痛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能否达到甚至超越股神经阻滞一直饱受争论。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鸡尾酒镇痛与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3至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列表分为2组:观察组(n=35)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关闭切口前分别于关节囊后部及两侧副韧带区域、切口皮下组织注射鸡尾酒混合溶液,切口关闭后通过引流管注入鸡尾酒混合溶液;对照组(n=35)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关闭切口后注射麻醉药物进行股神经阻滞。术后14 d内评估患者活动后的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与患者镇痛满意度。试验获得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术后2,3,5 d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观察组术后2,3 d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 < 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观察中35例中23例对镇痛效果满意,对照组35例中10例对镇痛效果满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观察组术后急性镇痛20次,对照组术后急性镇痛36次;⑤结果表明,膝关节置换中鸡尾酒关节腔内注射镇痛优于股神经阻滞镇痛,其术后早期可提高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与满意度,有利于术后患者膝关节早期康复。ORCID: 0000-0002-4802-6811(张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广为使用,但是临床上对于该镇痛模式的效果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目的:对比连续股神经阻滞和常规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的镇痛的效果。 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原发病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试验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评分等。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4,12,24,48,72 h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8-72 h内镇痛辅助药物应用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24%(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48%(P < 0.05);试验组置换后镇痛满意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60%(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3,4 d及出院时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连续股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理想的镇痛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 mL 2.5 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 < 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用于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 2020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3例。两组均采用TIVA,在麻醉诱导前行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D组每侧注射加入0.50 μg/kg右美托咪定的0.2%罗哌卡因30 mL,R组每侧注射0.2%罗哌卡因30 mL。记录术后2、6、12、24、48h h的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有效PCA次数、舒芬太尼总量、哌替啶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 结果 与R组比较,D组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VAS评分和运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按压镇痛泵总次数、舒芬太尼总量、需要哌替啶镇痛例数明显降低(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镇痛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增强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多模式镇痛方案提供新选择,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疼痛控制是每个骨科医生都需要面对的难题,近年来镇痛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各有缺点。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5例,女2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围手术期采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股神经阻滞、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等多途径镇痛;对照组: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镇痛。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采用多途径镇痛特别是膝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可以使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应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采用多途径镇痛可以有效减轻人工全膝关节患者术后疼痛,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为缓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静脉留置镇痛泵,口服或静脉应用止痛药物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置换后疼痛,但静脉镇痛泵和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影响患者置换后的功能锻炼,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探讨手术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11-01/2009-12-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8例(218膝),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于术区周围多点注射布比卡因(成分:0.75%布比卡因10mL+肾上腺素0.1mg+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作局部镇痛处理。两组患者置换后均配用静脉留置镇痛泵,持续使用50h。通过评估置换前、置换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4,8,12h,患膝静止时和活动时目测类比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3个月干预组膝关节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置换后有4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6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对照组置换后有11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9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关节周围广泛注射布比卡因,可明显缓解置换后早期疼痛,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锻炼康复,对近期疗效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采用何种镇痛方法的效果差异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48 h静息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嗜睡等镇静过度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与结论: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9篇,样本共计952膝,股神经阻滞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分别为481膝和471膝。荟萃分析加权后,股神经阻滞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术后24,48 h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低(P < 0.05),无论是单次股神经阻滞还是连续股神经阻滞,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神经阻滞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率低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 < 0.05)。结果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无论是镇痛效果还是并发症发生率都优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股神经阻滞镇痛患者满意度较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背景下,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US-TAP)阻滞与局部伤口浸润(LA)对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快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5):局部伤口浸润联合静脉镇痛;研究组(S组,n=35):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静脉镇痛,该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每侧注射0.35%罗哌卡因20 mL(共40 mL)。所有患者围术期均采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术后快速康复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24 h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术后首次静脉镇痛(PCIA)按压时间、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切口感染和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患者术后24和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首次肠道排气时间、首次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S组术后首次PCIA按压时间明显迟于C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24 h舒芬太尼消耗总量、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在切口感染和皮肤瘙痒方面意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局部伤口浸润联合静脉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更有利于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促进快速康复,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7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59例。术后均开启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泵,低浓度组0.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7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高浓度组1.0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比较3组患者麻醉用药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于术后6 h、12 h、24 h、48 h比较3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患肢肌力评分以及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低、中、高浓度3组中,罗哌卡因用量、吗啡用量以及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依次减少,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S评分在组内不同时间点、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48 h,低、中、高浓度3组间VAS评分、血液流变性指标水平均依次降低,患肢肌力评分、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以及最大外展活动度均依次增加,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μg/mL右美托咪定联合0.1%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肢肌力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指标水平,降低血液黏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因股骨颈骨折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改良组(关节置换术联合改良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浸润注射)、传统组(关节置换术联合罗哌卡因与肾上腺素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和对照组(关节置换术联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周围浸润注射),每组50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术后静态和动态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量、站立时髋关节屈曲角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改良组患者术后6 h、12 h、1 d、2 d、3 d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 d、7 d、14 d静态和动态VAS评分与传统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2 d内PCIA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3 d、4 d、7 d、14 d站立时的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传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情况,改良组1例,传统组2例,对照组1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中,改良鸡尾酒疗法对术后疼痛控制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并可更好地控制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