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新生儿电子腕带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新生儿电子腕带由腕带本体和固定带组成,腕带本体包括信息区和通孔;固定带采用棉质纱带,信息区由腕带打印机打印出新生儿信息,棉质纱带穿过通孔将电子腕带佩戴于新生儿的手腕或脚踝。经临床4 000余例住院新生儿使用,发现该电子腕带可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率,降低身份识别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及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王慧  陈翠芹 《全科护理》2011,(2):154-15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病人佩戴手腕带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520例佩戴手腕的住院病人加强腕带监管,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转变护士的传统查对模式,将手腕带查对工作护理常规化,注重操作中落实相关健康教育,规范护士对腕带佩戴的健康宣教行为等。[结果]520例佩戴手腕带的病人自行脱落腕带2例,无一例身份识别差错发生。[结论]对佩戴手腕带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病人佩戴手腕带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520例佩戴手腕的住院病人加强腕带监管,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转变护士的传统查对模式,将手腕带查对工作护理常规化,注重操作中落实相关健康教育,规范护士对腕带佩戴的健康宣教行为等。[结果]520例佩戴手腕带的病人自行脱落腕带2例,无一例身份识别差错发生。[结论]对佩戴手腕带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腕带标识在患者安全管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危重患者、新生儿及儿童等2 767例,年龄最大的90岁,其中2 716例患者佩戴了腕带标识.结果 在临床应用腕带标识1年后,医院护理差错发生率与2006-2007年相比下降了66%,佩戴腕带的2 716例患者无一例由于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96.8%,较2006-2007年提高了2.8%.结论 使用患者腕带标识,可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儿科有陪病房患儿标识腕带佩戴情况,探讨影响儿科有陪病房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儿科住院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的依从性提供科学方法。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552例住院患儿及家长进行随机调查,分析影响患儿标识腕带佩戴的因素。结果 本组住院患儿未佩戴标识腕带者占24.3%,未佩戴的主要原因有医务人员腕带识别制度未落实、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标识腕带佩戴不方便、不舒适,腕带大小不合适易脱落等。结论 提高医护人员对使用标识腕带的认识,规范患儿腕带的使用流程,落实相关健康宣教,使佩戴标识腕带人性化,加强督查,可有效提高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善身份识别带在新生儿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以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对80例患儿家属对患儿佩戴身份识别带的认知情况以及8名护理人员执行患儿佩戴身份识别带的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患儿家属认知不足,护士操作欠规范,健康教育不完全到位,在护理工作中仍存在不足。结论完善查对制度,规范识别带使用流程,能杜绝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识腕带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共1 758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的1 982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不使用腕带,观察组采用标识腕带进行身份信息管理,根据病人病情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比较两组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及当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分别为0.56%、2.10%;错误执行治疗发生率分别为0.30%、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识腕带的使用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方继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994-3994
目的 探讨腕带和术眼标识在成批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给301例白内障手术患者术眼同侧手腕系标识带,术眼上方用记号笔做标记,以识别每位手术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结果 301例白内障手术患者无一例因识别错误而发生差错.结论 腕带和术眼标识可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及术眼识别的正确性,确保患者识别安全和手术部位正确,值得在双脏器单手术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正标识手腕带是标识患者身份的一种措施,将记有患者信息的标识带佩戴在患者手腕上,能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标识工具,便于查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1])。本院护理部在每月对患者手腕带佩戴的护理质量安全控制的调查中发现,每个住院病区普遍都存在不规范使用手腕带的现象,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的提升,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为了探究患者及护理人员不规范使用手腕带  相似文献   

10.
正为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使用标识腕带成为了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的常用方式之一。随着护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很多医院为患者佩戴条形码腕带,条形码腕带因其所包含的信息丰富,使用时配合PDA进行扫描能显著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而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因与床单、被套或其他物品摩擦,致使腕带上的打印信息出现磨损,进而会出现PDA无法正常进行扫描的现象。此时需要重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ealth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模式管理工具,改进规范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最大限度地保证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应用HFMEA对身份识别流程中容易引起失效的环节进行决策树分析,确定失效模式,制定详细的改进措施。结果新流程应用后,对照组患儿腕带发生脱落为11.2%,实验组发生率为5.9%(χ2=5.849,P=0.016),差异有显著性;手腕带信息错误比较,对照组有12例(0.04%),实验组0例(χ2=12.16,P=0.000);护理人员对流程的评价方面:95.7%护理人员认为新流程详细、具体、操作性强;全部(100%)护理人员认为新流程增加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提高了护士查对及自我保护意识;6位(13.0%)护理人员认为新的身份识别流程程序繁琐。结论运用HFMEA模式,优化无陪护病房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提高了护士对无陪护病房内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在保证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腕踝标识带脱落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改进措施。方法选择60例新生儿,测量其手腕、足踝相关部位的数据和标识带周长,观察其与标识带脱落的关系。结果共有26.67%(32/120)的标识带脱落;标识带实际系戴周长均大于邻近部位的最粗周长,脱落组脚踝标识带周长与脚周长的差值大于未脱落组(P〈0.01),新生儿采用的手腕标识带周长数据标准差较大。结论标识带脱落与标识带本身(宽度、材质)、护理人员系戴方式等因素有关,建议采取改进措施防止其脱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儿科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的现状。方法:对2010年3~5月的138例儿科住院患儿采用自制问卷进行佩戴标识腕带现状的相关调查。结果:缺乏健康教育导致患儿及家长认知不足、护士操作行为欠规范、腕带质量不过关等因素影响了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的依从性。结论:临床护理中,护士应规范操作行为,将佩戴、查对腕带等工作常规化,加强相关健康宣教及腕带监管,确保患儿安全,提高患儿及家长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A腕带识别在儿科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使用PDA腕带识别方式的所有住院患儿2694例设为观察组,将2011年7月~2012年6月使用常规识别方式的所有住院患儿2904例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的输液差错例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PDA腕带识别能有效减少输液错误,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DA识别患者身份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10 8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前,首先对住院患者的腕带进行EDA扫描,同时询问患者姓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来确认其身份。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及事故。结论:EDA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曹玲 《天津护理》2011,19(6):315-316
目的:找出高准确性高效率的小儿身份识别方法,完善手术室查对制度,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方法:对80例3~7岁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常规手术室身份识别对照组,另一组为给患儿佩戴上橙色腕带的试验组,通过计算手术室巡回护士核对身份的时间和调查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来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核对身份所用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佩戴腕带及与家属共同进行患儿身份确认的方法在小儿手术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重身份识别在儿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11月~2013年3月住院患儿在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使用双重身份识别对住院患儿进行身份识别,即以患儿姓名和住院号作为患儿有效的识别标志,统计因身份识别不当原因所致护理差错.结果 使用双重身份识别后未发生患者身份识别错误,与未使用双重身份识别发生患者身份识别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重身份识别方法能提高护理人员识别住院患儿身份正确性,确保住院患儿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重身份识别在提高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改进核对流程,预防注射差错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门诊注射治疗的患儿103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88例(包括肌注1546例,皮试3542例),采用常规注射查对流程确认身份;实验组5223例(包括肌注1605例,皮试3618例),除常规查对流程外,让家属说出自己患儿的姓名和出生日期确认身份。观察2组患儿肌注或皮试时因身份识别而发生临界差错的患儿例数。结果对照组患儿身份识别准确5073例,发生临界差错15例(包括肌注7例,皮试8例)。实验组患者身份识别准确5223例,发生临界差错0例,2组差错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重身份识别可提高注射治疗时门诊护理人员识别身份时的准确性,能有效地预防门诊患儿注射治疗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陈红霞 《护理与康复》2011,10(4):341-342
目的 探讨腕带标识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制作4种颜色的腕带,腕带上填写患者信息,普通患者和非手术患者用白色,重症、抢救、意识障碍、失语、痴呆患者用蓝色,手术患者用绿色,新生儿、<8岁儿童用粉红色.结果 2009年使用腕带标识后,医院护理过失发生率较2008年下降了50%,无患者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投诉,患者对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010-06-2010-12在唐都医院肾脏内科住院699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99例患者中18.5%愿意佩戴,56.5%经劝解后愿意佩戴,19.4%不愿意佩戴,5.6%强烈排斥。主要原因为佩戴腕带没有用处,佩戴腕带不方便,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患者等。结论住院患者标识腕带的佩戴,完善了患者核对系统,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