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训练(FES)对痉挛型脑瘫(SCP)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就诊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80例SCP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FES,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PDMS-FM各项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M各项评分及总分显著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不仅能够有效提高SCP患儿的运动功能,而且对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适应行为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9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抽签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予以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80%(44/49)高于对照组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MFM、C-WIS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GMFM、C-WIS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增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予以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儿GMFM与C-WISC评分,改善其运动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全方位密集型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3~15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处于Ⅰ~Ⅲ级的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全方位密集型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治疗,包括治疗矫正衣及全方位动态运动器材结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个月,每周参与训练5 d,每天训练3 h。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66)和Peabody粗大运动评定量表(PDMS-2)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Peabody姿势项、Peabody移动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GMFM和PDMS-2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应用全方位密集型运动训练系统有利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提升,短期内能达到核心稳定的疗效,为脑瘫儿童提供一种新颖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作业治疗中手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40名2-8岁脑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进行训练6个月,记录并进行OT评价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后,所有患儿的手功能均比训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OT评价得分明显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改善脑瘫儿童手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抗重力姿势维持、运动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6例.常规组给予抗重力姿势维持、运动训练治疗,研究组给予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抗重力姿势维持、运动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循环平均速度、相关神经递质水平、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循环平均速度及TI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相关神经递质水平优常规组(P<0.05).结论: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抗重力姿势维持、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脑血流循环平均速度及相关神经递质水平,可有效改善患儿身体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阳通络针灸辅助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患儿临床疗效、脑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新密市中医院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收治的 90 例SCP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组和针灸辅助组,各 45 例.肌电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针灸辅助组给予温阳通络针灸辅助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 2 m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脑电生物反馈仪测定患儿脑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估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儿平衡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儿下肢肌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儿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水平.结果:治疗后,针灸辅助组临床总有效率(88.89%)高于肌电组(71.11%)(P<0.05);针灸辅助组α波、θ波低于肌电组,β波、SMR波高于肌电组(P<0.05);针灸辅助组GMFM-88-D区、E区评分、BBS评分高于肌电组,MAS评分低于肌电组(P<0.05);针灸辅助组步长、步速高于肌电组(P<0.05);针灸辅助组血清BDNF、NGF、GDNF水平高于肌电组(P<0.05).结论:温阳通络针灸辅助肌电生物反馈治疗SCP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脑功能、神经功能,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体感诱发电位(SEP)被作为反映机体对缺血和缺氧反应的指标。多数认为,检测SEP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本实验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上,观察脑缺血后1小时内SEP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联合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30例昏迷患者分别在病程的急性期、3个月、6个月时作BAEP、SSEP检测.结果:急性期BAEP检测30例均异常,其中双侧异常17例,单侧异常13例,表现为Ⅰ波后各波潜伏期(PL)延长或波形消失,波间潜伏期(IPL)延长.Ⅲ波、Ⅴ波存在者预后好,消失者呈重残、植物状态或死亡.急性期SSEP正常6例,异常24例(80%),表现为皮层电位异常,N20波缺失,PL延长,波幅严重降低,波形离散.24例SSEP异常者中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13例(其中5例死亡)(54%).17例BAEP严重异常者SSEP也同样表现为严重异常.结论:BAEP、SSEP联合检测能分别反映脑干及大脑的功能,能早期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尤其SSEP皮层电位N20异常程度可客观判断脑病变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与活动平板训练联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A型肉毒毒素联合活动平板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自我选择步行速度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GMFM-88的D区和E区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t=2.210,P=0.030;t=5.157,P0.001);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自我选择行走速度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t=3.719,P0.001;t=2.245,P=0.027)。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活动平板训练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可降低患儿的肌张力,有效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灸对脑瘫患儿短时记忆功能、视力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10例脑瘫患儿,性别不限,年龄6~1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针灸组,每组55例。常规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联合针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短时记忆功能、视力、治疗有效率及脑电图的变化。其中短时记忆功能以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中的认知部分评定,视力功能以标准视力表测定,治疗有效率以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分变化进行评定。治疗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针灸组患儿短时记忆功能得分为(12.2±2.1)分,视力水平为(4.8±0.3),常规治疗组短时记忆功能得分为(9.2±2.3)分,视力水平为(4.5±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054、13.225,P=0.013、0.026)。治疗后,联合针灸组脑电图异常率为21.8%(12/55例),常规治疗组为52.7%(29/5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针灸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4.5%比72.7%,x~2=12.259,P=0.034)。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灸可以提升脑瘫患儿短时记忆功能及视力水平,并降低脑电图异常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reva踝关节运动仪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物理治疗、佩戴踝足矫形支具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踝关节运动仪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进行疗效判定,疗效评定指标为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Berg平衡的分值(BBS)。结果2组患儿分别经过3个月治疗后,发现其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及BBS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eva踝关节运动仪治疗能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其整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偏瘫型脑瘫患儿66例分成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2)。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还接受患侧上肢的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及上肢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上肢的肌张力及上肢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总体研究对象,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值的前后变化,分析经过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状况;在总体研究对象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基线组和随访组的分析样本,比较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GMFM分值改变程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对效度(RV)确定反映总体研究对象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GMFM功能区;使用Rasch分析法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功能区项目在治疗前、后的难度改变状况,进一步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49例;包括126例痉挛型,8例徐动型,7例混合型,1例共济失调;接受治疗前平均年龄21.84(5-95)个月。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在接受了(3.3±1.4)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MFM各项分值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01)。共确定26例基线组和31例随访组分析样本。26例基线组研究对象GMFM66和88分值在治疗阶段[(2.4±1.0)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的高于基线阶段[(1.9±1.1)个月](P〈0.05);在GMFM5个功能分区中除A区外其余4个功能分区治疗阶段的平均每月改变值均高于基线阶段,尤其以D区和E区更为明显(P〈0.05)。31例随访组研究对象GMFM各项分值除A区外治疗阶段[(2.7±1.1)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随访阶段[(2.5±1.2)个月](P〈0.05)。在评价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变状况时,GMFM-B区分值RV最高(100%),其次为GMFM-88分值(94%)和GMFM-66分值(79%)。Rasch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GMFM-B区20个项目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EEG)检测在非外伤性昏迷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昏迷患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早期进行双侧正中神经的SEP检测和EEG检查,随访6个月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①26例昏迷患儿SEP11例正常,15例(58%)异常,SEP的异常均表现为皮层电位N20异常,其中6例皮层N20波缺失;26例患儿EEG结果均为异常,其中5例为背景活动低电压,1例为弥慢性0活动,20例为弥漫性8慢活动;②SEP正常的11例中,9例预后良好,2例(18%)预后不良,SEP异常的15例中,14例(93%)预后不良,其中6例死亡,5例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的SEP均严重异常,预后最差。结论:①早期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的预后判断SEP优于EEC;②SEP皮层电位N20波缺失,同时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预后最差;③SEP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在早期判断预后是一种客观、有效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患儿。两组患儿均给以常规康复训练,B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另给以中医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治疗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A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水疗对脑瘫患儿行走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 2021 年至 2023 年期间收治的 58 名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步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水下步态训练.采用20 米步行实验比较两组8 w后的步态参数;关节角度尺检测下肢关节活动度;三维测力平台检测静态平衡能力.结果:训练8 w后,两组的步伐距离、步伐速度均比训练前显著提升,步伐宽度均比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步伐距离、步伐速度均比对照组显著提升,步伐宽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训练后,两组的足背屈角度腘窝角度均比训练前显著提升,足背屈角度均比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足背屈角度腘窝角度比对照组显著提升,足背屈角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训练后,两组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长度(Lng),90%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椭圆面积(Area),X轴方向最大移动距离(DeltaX),Y轴方向最大移动距离(DeltaY),单位面积轨迹长(Lng/A)均比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Lng、Area、DeltaX、DeltaY、Lng/A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水疗对于脑瘫患儿的行走及平衡能力康复效果高于普通步行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对其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院8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法将其分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42例组联合中药熏洗辅助治疗.8 w后,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下肢表面肌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中D区、E区分值均升高,但研究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内收肌、腓肠肌、腘绳肌分值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主动状态下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胫骨前肌iEMG均升高,被动状态下腓肠肌iEMG、胫骨前肌iEMG均降低,但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辅助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增强下肢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翰杰  陈恒  马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7):1179-118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77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9).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联用RTMS治疗,观察组接受知识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联用RTMS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侧肢体肌张力变化、Gesell量表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语言发育能力、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动脉血流速度(Arterial blood flow velocity,VP)和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ign-significant relation,S-S)、Gesell量表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classification,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VP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疗效确切,并能促进智力、语言发育,增加大脑血流量、皮质运动区兴奋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合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悬吊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GMFM-8评分更高,MAS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NGF高于对照组,ET含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用,可有效调节患儿血清NGF与ET含量,减轻肌痉挛,改善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从而提升患儿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我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增加了低频电疗和中频电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康复中心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究会通过的诊断条件及分型标准[1],所有患儿下肢均存在中到重度的肌张力增高,足背屈角增大(90°~135°),痉挛指数大于7分,影响粗大运动功能,随机按比例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按摩、针灸、水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痉挛肌治疗及中频电治疗,每组30例,年龄1~7岁.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5±1.7)岁;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0±1.7)岁.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痉挛型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