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变化及其与雌激素水平、免疫细胞因子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35 名绝经后女性根据其腰椎骨密度(BMD)分为骨质疏松(OP)组(54 例)、骨量减少组(43 例)及正常组(38 例)。测定三组研究对象血清雌二醇(E2)、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水平,并分析其与BMD 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OP 组和骨量减少组血清E2、TGF-β1、IL-10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BALP、BGP、TRAP-5b、IL-6 及TNF-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骨量减少组比,OP 组的血清E2 水平更低,血清BALP、BGP、TRAP-5b、IL-6 及TNF-β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TGF-β1、IL-10 与BMD 呈正相关(P<0.05);BALP、BGP、TRAP-5b、IL-6 及TNF-α均与BMD 呈负相关(P<0.05)。低血清E2 水平和高血清BALP、BGP、TRAP-5b、IL-6、TNF-α水平是绝经后女性BMD 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E2 水平降低,引起骨重建失衡及骨免疫炎症反应,该变化与BMD 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绝经后1年~5年的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与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和骨钙素(OC)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在绝经早期女性(绝经1~5年)骨质疏松(O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仪(DEXA)对90例绝经早期妇女进行不同部位的BMD测定,并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PINP、ICTP和OC含量,分析与BMD的相关性。结果:36例出现BMD降低(40%);BMD减低组的PINP、ICTP和OC均明显高于BM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4)BMD与ICTP、PINP和OC呈负相关。结论:绝经早期妇女BMD减低者的骨转换增高,妇女绝经后早期定期联检OC、PINP和IC-TP,可早期识别出那些有高骨转换率而致发生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以指导及时的预防性治疗,从而可阻挡或延缓OP进程,降低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6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密度 (BMD)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尺桡骨中远端1/3交界处桡骨BMD ,小于0.601g/cm2则诊断为骨质疏松 ,据此将38名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组两组 ,测定其外周血IL-6浓度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钙、血磷、血清总雌二醇、总睾酮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绝经年限、血总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骨钙素 (BGP)、骨密度、血浆IL -6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血浆IL -6分泌增加 ,促进骨吸收增加 ,随时间的延长导致骨质疏松形成。  相似文献   

4.
绝经妇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骨代谢调控因子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免疫细胞骨代谢调控因子变化。方法:纳入绝经妇女、未绝经妇女各30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雌激素受体(ERα、ERβ)、白细胞IL-6、TNF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蛋白含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2~4(L2-4)前后位骨密度(BMD)。结果:与未绝经组比较,绝经妇女E2水平明显下降,腰椎BMD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Rα、ERβ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IL-6、TNFα-、RANKL、RANK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IL-6及TNFα-血清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BMC中ERα、ERβmRNA表达与血清E2水平、腰椎BMD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PBMC中IL-6、TNFα-、RANKL、RANKmRNA表达与血清E2水平、腰椎BMD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伴随着外周血免疫细胞雌激素受体转录水平下降,同时,炎性骨吸收调控因子和溶骨性细胞因子表达升高,这种变化可能在绝经后骨丢失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值,并按骨密度值将136例患者分为63例骨量减少组和73例骨质疏松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N-MID),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N-MID测定结果分别为21.63±24.77ng/mL和21.4±15.6ng/mL、PINP分别为46.8±46.37ng/mL和61.4±52.83ng/mL、β-crosslaps分别为0.48±0.46ng/mL和0.49±0.40ng/m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血清N-MD、PINP、β-Crosslaps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uusal osteporosisPMO)是危及老年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特点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小梁大量丢失,结果导致骨密度减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低起着很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检测了非骨质疏松妇女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白细胞介素—1,2,6水平及骨密度(BMD)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选取正常青年妇女30例,年龄25~35岁,月经周期正常,骨密度正常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选取绝经后妇女30例,年龄48~60岁,绝经2~6年,骨密度<峰值二个标准差者,作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骨折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0HD)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1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骨密度检查,根据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测定骨质疏松四项标志物即血清250HD、PTH、血清1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结果正常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量正常患者血清250HD显著高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P <0. 05);血清PINP、PTH水平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P <0. 05);相关性分析示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0HD与腰椎1-4、全髓关节及股骨颈骨密度值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250HD明显下降,与患者骨密度呈正相关,PTH水平虽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明显上升,但其与骨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城市和乡村妊娠晚期与产后妇女骨密度变化,分析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妊娠期的妇女1162例,分为城市组(A组)和乡村组(B组),采用美国GE公司Lunar Achilles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分别于妊娠晚期与产后60天监测其左足跟骨的骨密度(BMD),比较两组间骨密度及年龄、体重指数(BMI)、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等对BMD的影响。结果产前、产后A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比B组高,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年龄、孕产次及新生儿体重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晚期及产后妇女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生率较高,且城市孕产妇的发生率比乡村发生率高。高龄、高出生体重儿、钙摄入不足、低BMI、孕产次增多等均是孕晚期及产后骨量丢失的风险因素,补钙、充足的日照、适量的运动及合理膳食均有利于降低骨量丢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盐酸雷洛昔芬( raloxifene,RL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转换指标影响的关系.方法为随机、对照和双盲试验,入选47~74岁68例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汉族妇女,随机分为RLX组和安慰剂组(各34例),RLX组日服RLX 60 mg,安慰剂组服与RLX外观一致的安慰剂,共1年.在服药前、服药后6月和12月时,检测BMD和骨转换指标包括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elopeptide, CTX)和骨钙素(osteocalcin, BGP).分析雌激素受体1基因(estrogen receptor 1 gene,ESR1)Xba Ⅰ和PvuⅡ位点、ESR2基因RasⅠ位点、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VDR)FokⅠ和CDX2结合位点的多态性. 结果共58例完成整个试验,研究结束时RLX组腰椎2~4(L2~4)、全髋部和大转子BMD增加的百分数,以及血清CTX和BGP水平下降的百分数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12个月,RLX组VDR FokⅠ FF基因型者(n=8)全髋部和大转子BMD值平均下降各为1.98%±4.86%和2.26%±4.73%,而Ff/ff基因型者(n=21)平均增加各为2.52%±2.75%和2.74%±2.97%(P<0.05);ESR1 PvuⅡ位点PP/Pp基因型者(n=17)全髋部BMD明显增加(2.12%±2.78%),而pp基因型者(n=12)呈下降(-1.34%±3.73%)(P<0.05).但上述5个位点多态性与安慰剂组各指标变化均无相关性. 结论 RL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BMD的作用受VDR基因FokⅠ和ESR1基因PvuⅡ多态性的调节.在临床选择该药物时,可根据应用对象的基因型做有益决策之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女性Graves病患者行131Ⅰ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收集经131Ⅰ治疗的86例女性Graves病患者的资料,根据绝经情况随机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各43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量两组的腰椎、髋部骨密度(BMD)及血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血骨钙素(BGP)等骨代谢指标.结果 131Ⅰ治疗前,两组的BMD及骨代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BMD明显上升,骨代谢指标ALP、BGP水平明显降低,未绝经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但两组血Ca、P、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Ⅰ治疗可以改善女性Graves病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锦州市健康绝经妇女身体质量指数(BMI)、左下肢肌肉含量及脂肪含量等身体组成成分与左侧跟骨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使用体成分仪及骨密度仪测量421例健康绝经妇女的体成分和左侧跟骨骨密度。结论左侧跟骨BMD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左下肢肌肉量、BMI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左下肢脂肪量没有相关性。结论 BMI是影响绝经妇女BMD的重要因素,加强运动、增加身体肌肉含量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2例为研究组,16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PLR、NLR水平;随访28d,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PLR、NL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发现死亡33例,存活129例,死亡组PLR、NLR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NLR及PLR水平异常为影响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LR、NLR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死亡有关,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102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股骨上端[包括股骨颈(Neck)、华氏三角(Ward)及股骨粗隆(Troch)]和全身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值;根据T值将这些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36例)和骨质疏松组(29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1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浓度,比较三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骨密度的降低,骨代谢指标的水平逐渐增高,其中,N-MID-OT和β-CTX的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tP1NP在骨质疏松组和其余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中,N-MID-OT与Neck、Troch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754,?0.663,?0.743;P<0.05),β-CTX与Ward的BMD呈负相关(r=?0.273;P<0.05);骨质疏松组中, N-MID-OT与所有部位的BMD呈负相关(r=?0.736,?0.562,?0.715,?0.521,?0.436;P<0.05),β-CTX与Neck、Ward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532,?0.614,?0.764;P<0.05)。结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呈负相关,两者联合评估有助于早期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在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DXA连续检测274例50岁以上无症状绝经后妇女腰椎(L_1-L_4)、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BMD)同时,应用椎体骨折评估软件(VFA)评估椎体脆性骨折;收集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结果:274例受检者经VFA检查发现有103例椎体脆性骨折。(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及各部位BMD是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可能影响因子(P0.05);(2)选择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并经共线性诊断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及全髋BMD是椎体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3)BMD联合VFA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7.3%(P0.05)。结论:绝经年限增加、全髋BMD降低对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防治在重视BMD的同时要联合进行椎体骨折评估,以提高椎体脆性骨折及骨质疏松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90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及70例绝经后骨量正常的健康对照组血清IGF-1、IGFBP-3、骨钙素(BGP)、I型胶原异构C端肽(β-CTX)、雌激素(E2)、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磷(P)等指标,然后同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两组研究对象的腰椎(L2-L4)侧位、左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组妇女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IGF-1、IGFBP-3、E2、CT、BG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β-CTX、PTH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Ca、P两组之间无差异(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腰椎侧位、左股骨颈BMD均与IGF-1、IGFBP-3、E2、BGP、CT水平呈正相关,与β-CTX、PTH水平呈负相关,而与血钙、血磷无明显关系。结论: IGF-1、IGFBP-3、E2、BGP、CT、β-CTX、PTH血清水平与腰椎、左股骨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可考虑作为筛查绝经后妇女是否容易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一项有价值的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信号强度比值(SIR)与骨质疏松腰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2011年3月~2017年1月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分为骨量减少组(52例)、骨质疏松组(85例)和骨量正常组(98例),所有受试者通过MRI扫描进行化学位移成像,测量L2~4椎体的ADC值和SIR值,分析ADC、SIR与DXA所测骨密度(BMD)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ADC值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SIR值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25, P=0.006),SIR值与BMD呈负相关(r=-0.601, P=0.001)。结论:通过MRI测量的ADC、SIR与BMD值相关性良好,二者能够对骨质疏松的椎体进行定量评价,很好地反映骨质疏松腰椎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细胞的分化与瘦素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已被一些研究证明,动物实验也证实,瘦素间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但也对成骨细胞的骨微环境中的合成代谢有一定的影响。目的:分析新疆地区老年女性骨量减少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居住30年以上、年龄≥60岁的老年女性,其中74例为骨质疏松者,111例为骨量减少者;191例为骨量正常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瘦素、骨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与结论:体质量指数值、瘦素值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骨量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所有部位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01);骨量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患者正位腰椎、左侧髋关节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870,r=0.468,均P0.01);骨量减少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患者正位腰椎、左侧髋关节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477,r=0.467,均P0.01)。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与体质量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502,P0.01)。结果提示,血清瘦素水平降低在新疆地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血清E2、IL-6及IGF-Ⅰ含量的变化,探讨E2、IL-6及IGF-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腰椎骨密度(BMD)扫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组32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30例、绝经前健康组3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6、BGP、IGF-Ⅰ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E2水平,同时测定血清P、Ca、AKP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IL-6水平高于绝经前妇女,骨质疏松组又高于非骨质疏松组。IL-6与BMD、E2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7、-0.438,P〈0.05),与BGP呈正相关关系(r=0.545,P〈0.05)。绝经后妇女IGF-Ⅰ含量降低,骨质疏松组IGF-Ⅰ含量最低。IGF-Ⅰ与BMD、E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9、0.433,P〈0.01),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38,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率骨质疏松,IL-6高表达与骨质疏松症发病以及雌激素减少有关,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IL-6分泌的增多。体内雌激素还有助于维持IGF-Ⅰ的水平,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IGF-Ⅰ水平明显下降。IL-6分泌增多、IGF-Ⅰ水平下降均可以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引起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IL-6、IGF-Ⅰ可作为一种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检测手段。合理应用雌激素、IGF-Ⅰ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06/2009-06我院门诊或住院诊治老年患者158例,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质疏松组(52例)和骨量减少组(106例),另选择同期老年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进行血清IL-2、TNF-α、IGF-1检测及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定.结果:老年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血清IL-2和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老年正常和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P<0.05);老年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老年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老年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也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血清中IL-2和IGF-1水平与老年人群腰椎、股骨的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r=0.35,0.39,P<0.05),而TNF-α与老年人群腰椎、股骨的骨密度值呈负相关(r=-0.35,P<0.05).结论:IL-2、TNF-α及IGF-1对辅助诊断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叶酸与阿仑膦酸钠联合治疗对其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代谢及骨密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 2020 年4 月至 2022 年6 月我科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 106 例随机分为两组(n=53),对照组口服阿仑膦酸钠 10 mg、硫辛酸 0.6 g,1 次·d-1,观察组口服阿仑膦酸钠 10 mg、叶酸 2 片,1次·d-1,治疗6 m后采用骨密度测定器测定股骨大转子、股骨颈、股骨干及第二腰椎-第四腰椎(L2-L4)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 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type Ⅰ C-tenninal cross linked peptide,CTX-1)和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水平,采用随访法观察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治疗组的股骨大转子、股骨颈、股骨干及L2-L4 骨密度、OPG及BGP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各治疗组RANKL、CTX-1、FGF-23和FGF-21 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口服阿仑膦酸钠联合叶酸治疗,可有效调节其FGF水平,改善其骨代谢和骨密度情况,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