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应用一次性圈套器头端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 EMR)治疗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0例患者100枚结肠SSLs病例: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50例患者50枚病变,pre-cut EMR组50例患者50枚病变。于病变黏膜下层疏松组织注射(生理盐水+亚甲蓝)混合液后,病变抬举,EMR组直接通以高频电圈套切除或较大病变分片圈套切除(EPMR); pre-cut EMR组用圈套器头端切开病变周边黏膜后,将病灶完整圈套切除,术后标本送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pre-cut EMR组中的SSLs均完整切除。EMR组SSLs治疗时间(5.34±0.23) min,pre-cut EMR组SSLs治疗时间(5.55±0.27)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完整切除率88%(44/50),pre-cut EMR组完整切除率100%(5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1例迟发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内镜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结果 27例患者的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内镜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肠镜下标准黏膜剥离切除术(EMR)--技法与经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技术,对胃肠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可以应用该技术行内镜下切除。经典的EMR技术包括:黏膜下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术)、黏膜下注射法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术)、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Cap-EMR术)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辅助EMR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在9.0mm以下的早期癌及平坦型腺瘤,在日本已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少数大医院成功开展此顶技术,EPMR术与标准的注射法EMR术原理相同.适用于于直径在20~30mm的大型平坦型病变.超过30mm的病变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外科手术处理。Cap-EMR术适合于胃及直肠的小型黏膜下肿物,尤其适用于直径在10lnln以内的无转移证据的类癌,附加外套管Cap-EMR术目前仅在日本个别医院有应用,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圈套器预切开后再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86例行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圈套器环周预切开后EMR治疗的45例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EMR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主要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0.20±2.42)min,对照组为(10.46±4.02)min(t=0.11,P=0.9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观察组为100.0%(45/45),对照组为87.8%(36/41)(χ2=5.830, P=0.02)。2组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热、穿孔、狭窄,观察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4%,2/45),对照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9%,2/41)(χ2=0.001, P=0.99)。结论 圈套器预切开后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在一次性切除方面较传统EMR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大肠平坦型病变EMR术后病变残留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技术.对胃肠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可以应用该技术行内镜下切除。经典的EMR技术包括:黏膜下注射法EMR术、黏膜下注射法EPMR术、透明帽辅助法EMR术(Cap-EMR术)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辅助EMR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在20mm以下的早期癌及平坦型腺瘤,在日本已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少数大医院成功开展此顶技术。以上各种EMR技术如能掌握好手术指征,多数能将病变完整切除,但病变范围较大或病变位置特殊操作困难时,用EMR术有时难以完整切除病变。此时,对残留病变的处理极为关键,如果残留病变小而分散,用氩气刀或高频电凝可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残留病变较大而集中,则需再次行EMR术进行整片切除,处理残留病变的时期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在EMR术后1个月内残基的水肿及炎症反应比较明显,不宜行任何治疗,而EMR术后2个月以后则残基已很好愈合,结肠镜复查可清楚显示病变有无残留,因而此时处理残留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50例,选择同期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为4例,ESD组无切缘阳性病例;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3例,EDS组切缘阳性3例;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ESD组术后2例发生创面出血,无其他并发症,EMR组术后6例切除面及创面出血,穿孔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定期随访复查,EMR组3例复发,ESD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杜林枫  蒋军  刘娟 《胃肠病学》2013,18(1):43-44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LST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2年2月于达县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2200例,对病灶内镜下喷洒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LST,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对LST病灶行EMR或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未能行EMR或EPMR者行内镜下活检。结果:黏膜染色后发现结直肠LST患者28例,共30个LST病灶。30个LST病灶中颗粒均一型14个(46.7%),结节混合型8个(26.7%),平坦隆起型5个(16.7%),假凹陷型3个(10.0%);行EMR19个(63.3%),行EPMR6个(20.0%),行内镜下活检5个(16.7%)。病理学检查示早期结直肠癌4个(13.3%),进展期结直肠癌3个(10.0%),腺瘤23个(76.7%)。结论:色素内镜可有效发现结直肠LST病灶。色素内镜联合EMR或EPMR根除LST病灶对早期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黏膜病变和广基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方法总体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我又将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术和吸引切除术。由于国内很多实施EMR操作的医生,操作的总例数不多,随访不完善,多依照自己的治疗经验考虑问题,且ESD技术难度相对又较大,因此对普及ESD技术会产生疑问,用EMR可以分片切除的病变为什么要进行ESD治疗,事实上相对于ESD技术,EMR术后病变的残留和复发是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llCOf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相对外科手术,EMR和ESD具有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经济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EMR及ESD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平坦型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创立至今,已不局限于最初的大块活检,现包括内镜下完整切除黏膜及黏膜下病灶,可用于消化道癌前病变、早癌、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EMR可以分直接圈套切除、套帽切除(EMR-cap,EMRC)、套扎切除(EMR with ligation,EMRL)、剥离切除、双钳道内镜切除、双内镜切除等.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直接圈套切除、EMRC及EMRL方法诊治了60例65处消化道浅表平坦型病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20,(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随机分为EMR组(35例)和ESD组(39例),分别采用EMR和ES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和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92.31%)明显高于EMR组(71.43%),VAS评分明显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狭窄及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比采用EMR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行内镜下治疗的78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14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3例,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2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7例;比较并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平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EMR、EPMR、Pre-cut-EMR、ESD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23.9±7.9)min、(31.1±7.6)min、(24.7±6.5)min、(52.4±17.1)min,完整切除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7.7%、0%、22.2%,EPMR治疗复发率为7.7%,其余治疗方法无复发病例。[结论]EMR、EPMR、Pre-cutEMR、ESD均为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势,故临床上可根据病灶具体情况、本医院内镜设备及内镜操作水平并结合患者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82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首先进行了常规的内镜及活检病理学诊断,然后对所有患者采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比较切除后的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与术前常规内镜活检的诊断差异。结果 EMR术后诊断结果为:慢性炎症219例(77.66%)、胃癌22例(7.80%)、食管癌19例(6.74%)、淋巴瘤22例(7.80%)。与EMR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常规内镜活检对慢性炎症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5.43%,对癌症诊断符合率为14.63%,对淋巴瘤诊断符合率为36.36%,总符合率为79.08%。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对常规内镜活检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对于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18.
影响EMR相关溃疡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致溃疡愈合的相关因素,确定奥美拉唑治疗EMR相关溃疡的适宜疗程。方法39例EMR手术病人,术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共28d;EMR术后第1、2、4周,行内镜检查溃疡面积及分期,并与初始EMR相关溃疡的面积进行比较。同时记录病人的年龄、EMR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病理结果、病损部位、服药的剂量及相关症状。结果EMR术后第2周、第4周其溃疡分期及溃疡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第1周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EMR相关溃疡的愈合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结果、Hp感染溃疡部位无关(P>0.05),而与吸烟、非甾体抗炎药物、EMR术式有关(P<0.01)。吸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者愈合质量差,单纯EMR愈合最好,而黏膜下注射法分片黏膜切除术(EMR-P)及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EMR-C)溃疡愈合差。结论应用奥美拉唑2~4周均可有效治疗EMR相关溃疡,用药4周溃疡愈合质量高,禁烟、禁服甾体抗炎药物、根除Hp有利于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74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40)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n=34),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统计术后复发率,观察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结果 (1)ES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EMR组(P0.05);(2)ESD组轻度疼痛所占比例(82.50%)高于EMR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7.50%、0.00%)均低于EMR组(P0.05);(3)ESD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EMR组的32.35%(P0.05),且其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4)术后3、12个月ESD组复发率(2.50%、5.00%)低于EMR组(8.82%、17.65%),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SD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EMR组(P0.05)。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完整切除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少,术后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患者经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2例结直肠LST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EMR治疗患者38例(EMR组),ESD治疗患者54例(ESD组),观察2种治疗方法分别对LSTs 4种亚型治疗情况。[结果]EMR组、ESD组患者在性别、分型、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ESD治疗颗粒均一型(LST-G-H)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与结节混合型(LST-G-NM)、假凹陷型(LST-NG-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LST-NG-F)组操作时间短于LST-NG-PD组(P0.05);EMR治疗LST-G-H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较高为71.43%、57.14%,LST-NG-PD组较低为42.86%、28.57%;ESD治疗LST-G-H、LST-NG-F、LST-NG-PD组整块切除率为100.00%,LST-G-H、LST-NG-F组完全切除率为100.00%,而LST-NG-PD完全切除率较低;EMR治疗后,LST-NG-PD出现1例术中穿孔,LST-G-NM出现1例出血,LST-G-NM、LST-NG-PD复发率较高,达31.58%和42.86%;ESD治疗后,LST-NG-PD穿孔率、出血率、复发率都较高均为25.00%,ESD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治疗组(P0.05),而术后复发率低于EMR治疗组(P0.05)。[结论]EMR、ESD治疗LST-G-H操作时间均短,EMR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高,ESD治疗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低,临床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