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逆散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318条,其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逆散证病机新解刘新生,丁应钧(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91)关键词伤寒论,四逆散,病机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8条。原文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历代医家及当代学者对本条...  相似文献   

3.
王琦教授认为识病辨病、以病统证、据病施方为中医诊疗之原始。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明确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王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已病状态下倡导辨病为纲结合辨证辨体的“三维诊疗观”,贯穿主病主方专药的学术思想,强调针对病机,或移植成方或组合小方或新订方药的制方思路。文章以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例,试论王琦教授主病主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琦教授认为识病辨病、以病统证、据病施方为中医诊疗之原始。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明确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王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已病状态下倡导辨病为纲结合辨证辨体的"三维诊疗观",贯穿主病主方专药的学术思想,强调针对病机,或移植成方或组合小方或新订方药的制方思路。文章以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例,试论王琦教授主病主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王氏医案》中辨脉论治肺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王氏医案》中的六则医案,整理王氏以脉理释病机、辨治肺病及选方用药的思路。[结果]王氏所选六则肺病医案,均为他医误治,或久治、延治不愈的重症顽疾,或虚实难辨,或寒热错杂,或脏腑同病。王氏诊察三部九候之脏腑定位,细推气血阴阳之变化,明辨寒热虚实之真伪,以脉解证,以脉定证;阐述重症顽疾中滑数脉、弦滑脉、滑而缓脉的临床意义,寸滑如珠、尺中小细的脏腑定位,真脏脉如雀啄脉、解索脉的病因病机,指导精准用药,为后世医家拓展了辨证论治思路。[结论]脉诊对于临证,尤其是肺病重症顽疾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氏临证重视脉诊,辨脉治肺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小儿咳嗽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首辨寒热儿科四诊中望诊为首要,通过望其颜面,舌脉指纹,上腭等即可辨其寒热。属寒者,则面色不红或白,舌质淡或淡红,苔白不厚,指纹淡红或鲜红,脉浮紧或滑而不数,上腭中间色淡不黄。属热者,则颜面红赤或唇红,颧红,舌质偏红或红绛,苔白厚或黄厚脉滑数,指纹紫滞,上腭中间色黄或红黄或红紫。2再辨部位病位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均可引起咳嗽,临床辨清部位,择位选药,则效如桴鼓。①病位在鼻,则长期流涕或清或浊,或鼻塞,或二者交替,或时有抽鼻子,咳嗽以晨起,睡醒为重,咳嗽有痰。查:鼻黏膜充血或干燥。②病位在咽喉,则咳嗽频作,干咳,或自觉咽…  相似文献   

7.
<正> 四、辨脉病相应之机(11~34)这部分内容较多,“辨脉法”以精辟的论述,辨证地阐发了脉象反映疾病的种种复杂情况,很能给人以启迪,归纳之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辨战汗脉病之机(11~14)战汗,是外感病作汗的特殊现象。其病理机制为表邪外束,正气内虚。然而,虽虚尚能抗邪,又因不足而极为勉强,故正邪交争激烈,形成发战。正胜则阳气外达,一战而汗,汗出病解。这就是“辨脉法”所说的“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的意思。“脉浮”,是阳气外达  相似文献   

8.
(一) 疟病篇讲授《金匮》,务须抓住重点。如在疟病篇,尝重点讲解两句经文,即“疟脉自弦”和“饮食消息止之”。前一句,是明确此病的主辨、病位。《金匮》论脉条文,大都包括诊断和病理两个方面。这里讲疟脉自弦,是指出疟病的病位在少阳。因少阳为  相似文献   

9.
熊继柏教授认为《黄帝内经》诊法学内容主要包括:诊法学的整体观思想;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审察病机的纲领。望诊之法包括察部位、辨脏腑,察神色、观成败,察形态、测病变;闻诊之法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之法包括问病情、审病因;切脉之法包括诊脉的一般要求、切脉的部位、测脉的至数、察脉的胃气、脉象的主病、脉合四时阴阳、脉合病证阴阳。审察病机的纲领主要包括五脏六气病机、阴阳寒热病机、邪正虚实病机、气血营卫病机。《黄帝内经》诊法学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诉辨治法与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诉辨治法是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主诉辨治法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诊断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主诉辨治、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脉诊的篇章"辨脉法"、"平脉法"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内容进行了研究,从平脉以辨病位、病性、病势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辨脉法"篇中关于误治的内容进行了列举与说明。  相似文献   

12.
“平脉辨证”一语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乎脉”两字的涵义,《医宗金鉴》谓其“平人不病之脉”,而周学海则说:“平,读如骈,即辨脉也。……仲景选用古书,于是取之辨脉者即名辨脉,取之平脉者即名平脉,从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谓无病之平脉者非。”目前对“平脉辨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平”是“辨”的通借字,即“辨”(切)脉辨证。”或把“平”作“平时”解,把“平脉辨证”理解为“平时诊脉辨证的经验”。而近代医学对“平脉辨证”尚有新释,认为“平”是“凭”的通借字,“平脉辨证”可理解成“凭借脉象  相似文献   

13.
考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超,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十篇皆以同样的字句,同样的格式:“辨××病脉证并治”名篇。仲景为何不以“太阳病”、“少阳病”等名篇,却郑重地添加了“辨”及“脉证并治”的字词呢?这不能不细究之。“辨”,即辨识脉证,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并治”,即一并讨论其证的治法、治方,也即“论治”。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公元三世纪初的先师仲景,不可能依靠任何物理测试和生化检验的数据来辅助诊断,只能凭借四诊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脉象和证候,以“六经”和“八纲”为纲领,进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15.
“主诉辨治法”以证统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以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  相似文献   

16.
引言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辨六经病脉证并治八篇,但这并不是说除了六经八篇以外就不需要学习了。伤寒论除了讨论六经证治八篇以外,还有那些东西呢?不妨再重复一次把书中的材料写在下面: 1.辨脉法和平脉法 2.伤寒例 3.辨痉湿喝脉证 4.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 6.辨汗吐下三法可不可这些内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不完全是张仲景原著中的材料,而有许多是晋王叔和在撰次伤寒论时根据自己的意见纂集和补充进去  相似文献   

17.
中医妇科绝经前后诸症辨证分型论证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种疾病有相互关联或相对独立的几个不同证候,其原因或为病因病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或为患者体质个体差异或为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型。主证主方论治其实质当属于辨病论治模式。即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和相对稳定的证候,这种突出的证候就是主证。两种治疗模式都要以辨病为前提和基础,先辨病再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辨证是了解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8.
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病脉相反者,此其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察舌验齿,审证求因,于病情发展之变化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绳之以法,斯得其病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20.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