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甲基氧化偶氮甲醇醋酸盐(MAM)对大鼠感觉运动门控的影 响,探讨 MAM 诱导精神分裂症感觉运动门控障碍大鼠模型的适宜剂量。方法 应用不同剂量的 MAM (25、20、15 mg/kg)处理围生期大鼠,诱导其子代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建立精神分裂症感觉运动门控障碍 大鼠模型,观察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PPI)和 P50 听觉诱发电位抑制(AEP-P50)以及 Caspase 3 染色检测 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评价不同剂量的 MAM 建立精神分裂症感觉运动门控障碍大鼠模型的可行性。 结果 MAM 在 15~25 mg/kg 剂量范围内能够抑制 PPI 的水平(P< 0.05),MAM 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M 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惊反射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增加的幅度为 34.32%。MAM 高剂量组的 S2/S1 值、S2 峰 - 峰值和 S1 峰 - 峰值高于对照组和 MAM 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PPI 和 AEP-P50 之间无明显 的相关性。MAM高剂量组的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率高于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AM 能够引起大鼠 PPI 和 AEP-P50 的改变,可以选择 MAM(25 mg/kg)作为精神分裂症感 觉运动门控障碍动物模型的造模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单药治疗对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脉冲抑制(PPI)和P50的影响。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首发组,n=81)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组,n=92)利培酮治疗前及治疗6~8周后PPI和P50各项指标,结果与59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首发组与慢性组PPI的单独强刺激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均<0.05)。治疗前PPI和P50指标在两患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PPI和P50抑制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得分、发作次数、病程之间无相关性(P>0.05)。治疗后,除P50中的S1波幅的组别主效应显著(F=4.97,P=0.016)外,其余P50测量指标以及PPI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利培酮对PPI和P50测量指标的影响与疗效无关。结论: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PI与P50缺陷与其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病程等无关,利培酮无法改善PPI和P50抑制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听觉感觉刺激模式对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8名正常人做听觉PPI及P50检测.结果 病例组PPI低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的S1-P50降低、S2-P50增高、P50抑制明显减弱、S1-S2和100 (1-S2/S1)均下降.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感觉运动门控缺陷,PPI可作为一项实验室指标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美国Colorado大学Denver小组以脑诱发电位P50波对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的感觉节制机制进行的一系列临床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其结果提示感觉节制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生物学标记,动物模型提示这种缺陷与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5.
认知障碍的前脉冲抑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脉冲抑制(PPI)指惊吓反射中在惊吓刺激(脉冲)之前给予轻微刺激(前脉冲)可以抑制动物对刺激反应的现象。PPI是感觉运动门控水平的标志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丧失,从而导致信息超载出现幻觉和妄想症状,同时伴有PPI的降低,PPI是认知障碍的可测量的指标之一。PPI的调控涉及了多个脑区及多种递质系统并可以用来预测抗精神病药物的效应,种属分析及基因技术也被用来探讨PPI的机制。它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模型研究中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感觉门控P50对精神分裂症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共入组56例患者(患者组)和22名正常对照(对照组)。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刺激(S2)范式检测P50电位,计算S2与S1波幅的比值即P50比值。使用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患者组P50比值(89.7±57.1)高于对照组(47.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患者组P50比值与PANSS总分和病程之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3、0.119)。P50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43。以34为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45.5%;以50为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4%和50.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感觉门控障碍,P50比值与其病情和病程无关,P50比值在精神分裂症有中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程对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控抑制缺陷的影响。方法对58名健康志愿者、3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和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进行感觉门控研究。应用听觉P50抑制评估感觉门控,实验模式为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结果首发患者、慢性患者及对照组的S1波幅分别为(3.7±2.5)μV、(4.5±2.0)μV和(5.8±3.8)μV(F=5.P〈053,.01),首发患者的S1波幅低于对照组(P〈0.01);S2波幅分别为(2.8±1.1)μV、(3.5±1.5)μV和(2.1±1.4)μV(F=11.47,P〈0.01),首发和慢性患者的S2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2,小于0.01),并且慢性患者的S2波幅高于首发患者(P=0.02)。P50抑制指标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首发和慢性患者的S2/S1波幅比均大于对照组(P均小于0.01),而S1-S2波幅差值和100(1-S2/S1)均低于对照组(P均小于0.01),但首发患者和慢性患者之间P50抑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均存在明显的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病程对精神分裂症的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均存在听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提示P50抑制缺陷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标志。分子遗传学研究从连锁、关联及动态突变等方面证明了精神分裂症P50抑制缺陷与α-7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CHNRA7)基因相关。动物实验和药理学研究发现尼古丁能暂时逆转精神分裂症听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证实海马CHNRA7功能异常是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的生理学基础。有关CHNRA7拮抗剂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不仅可能揭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也可能成为改善其听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共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哌唑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氯氮平(P〈0.05)。结论阿立哌唑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与氯丙嗪,治疗6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齐拉西酮组疗效优于氯丙嗪组(P〈0.05),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氯丙嗪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 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随访。结果 基线时,在Cz点,患儿组比对照组单独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0±13.02)ms vs.(86.02±11.10)ms,P<0.01],患儿组比对照组弱刺激+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1±20.02)ms vs.(84.01±17.02)ms,P<0.01]、波幅增高[(47.01±21.00)μV vs.(39.00±12.01)μV,P<0.01],患儿组PPI比值低于对照组(43.02%±37.21%vs. 66.00%±32.01%,P<0.01)。未发现患儿组PPI各指标与PANSS量表总分、各因子分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患儿组在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检测,Cz点惊跳反射波幅、PPI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MR)合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48例MR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智商(IQ)≥50和IQ≤49分为两组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并与48例智力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结果 MR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IQ≥50和IQ≤49两组间临床差异无显著性(P≥0.05);MR合并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智力精神分裂症组的一级症状[1]、逻辑推理障碍、妄想、情感平淡、思维贫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MR合并精神分裂症一级症状明显减少,有助于临床鉴别。  相似文献   

13.
前脉冲抑制 ( PPI)指惊吓反射中在惊吓刺激 (脉冲 )之前给予轻微刺激 (前脉冲 )可以抑制动物对刺激反应的现象。 PPI是感觉运动门控水平的标志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丧失 ,从而导致信息超载出现幻觉和妄想症状 ,同时伴有 PPI的降低 ,PPI是认知障碍的可测量的指标之一。PPI的调控涉及了多个脑区及多种递质系统并可以用来预测抗精神病药物的效应 ,种属分析及基因技术也被用来探讨 PPI的机制。它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模型研究中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认知、情感、行为、社会功能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慢性重性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病因机制、药物作用机理乃至新药开发等研究。良好的动物模型构 建将有利于解决疾病研究中的工作难题。现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类型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关 联进行综述,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炎性标志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纳入精神分裂症 患者50 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40 名。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修订版外 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和攻击行为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检测受试者血浆IL-6、IL-10 水平。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炎性标志物的水平,分析炎 性标志物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 水平和IL-6/IL-10 比值高于健康对照 (P< 0.01),IL-10 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 0.01)。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血浆IL-6 和IL-6/IL-10 比值明显高于 无攻击行为的患者(P < 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 水平与MOAS 总分及体力攻击分量表得分呈 正相关(r=0.363、0.309,P< 0.05),IL-10 水平与对财物的攻击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81,P=0.048), IL-6/IL-10 比值与MOAS 总分、对财物的攻击分量表得分及体力攻击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523、 0.421、0.303;P< 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与免疫炎性反应失衡有关,IL-6、IL-10 及比值可 能成为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精神分裂症的腹侧海马损伤大鼠模型,并探讨模型大脑中蛋白激酶B(PKB/ Akt)和叉头型转录因子O 亚型(FoxOs)蛋白磷酸化活性水平。方法 健康雄性SD 乳鼠随机分为2 组,腹 侧海马损伤组(NVHL)和对照组,每组各8 只大鼠,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注射鹅膏蕈氨酸制备腹侧海马 损伤模型。第56~60 天时,大鼠接受自发活动、前脉冲抑制(PPI)等行为学测试。测试完成3 d 后取大 鼠脑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Western blot 测定大鼠皮层和纹状体Akt/FoxOs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 对照组大鼠相比,NVHL大鼠腹侧海马明显损伤。安非他命诱导的自发探索活动增加[(1 014±72)次 比(753±87)次,P < 0.01],PPI 受损[PP6:(5.04±3.24)% 比(22.08±14.26)%,PP9:(11.26±5.24)% 比 (25.16±13.45)%,PP12:(8.17±10.45)% 比(29.16±10.25)%,均P < 0.01]。大脑皮层Akt/FoxO1 和纹状 体Akt/FoxO1/FoxO3a磷酸化水平降低( P<0.05)。结论 腹侧海马损伤是一个广泛应用的精神分裂症 动物模型,海马损伤后大鼠皮层和纹状体Akt/FoxOs蛋白磷酸化水平下降,提示该通路参与了精神分裂 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DUP(duration of unmedicated psychosis)指精神疾病患者首次正式开始抗精神病治疗以前其精神病状态持续存在的时间。本研究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DUP对其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未服药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和正常对照者54例,并对50例患者完成为期2个月随访。应用诺丁汉发病量表评估患者的DUP,应用DUP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长DUP组和短DUP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感觉门控P50抑制评估神经认知功能。结果与对照者相比,分裂症患者P300波幅降低(P〈0.01),P300潜伏期延迟(P〈0.01),感觉门控P50抑制值异常升高(P〈0.01)。治疗前,长DUP组的P300潜伏期较短DUP组有延迟(352.1ms±36.7ms,336.0ms±29.0ms;F=4.2,P〈0.05)。治疗2个月后,仅短DUP组患者的P300波幅有明显改善(5.41xV±3.01.LV,7.31.LV±2.6uV,F=8.1,P〈0.01)。同时,两组患者的感觉门控P50抑制改善均不显著。结论DUP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预后有显著影响。如何预防长DUP的发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症状归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归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精神分裂症症状归因方式问卷(SAQs)对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进行症状归因调查,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局部一整体、可控一不可控2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妄想型与非妄想型在内在一外在、暂时一永久、可控一不可控3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3)除内在一外在维度外SAQS其余3个维度与BPRS总分、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和敌对猜疑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倾向于整体的、不可控的归因,并且妄想和精神症状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症状归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听感觉门控电位P50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33例未经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患者组),给予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并与3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对照。结果(1)治疗前,患者组S1波幅[(1.86±0.90)μV]低于对照组[(2.79±1.70)μV],波幅比值S2/S1(1.03±0.61)高于对照组(0.46±0.26),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0.01);两组s2波幅及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2)治疗6周后,患者组P50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提高S1波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已存在P50抑制异常,经两类抗精神病药治疗6周仍未能明显改善;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可提高S1波幅。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模型是精神医学以及脑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各种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对精神障碍的病因学机制、药物作用机理的探讨以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考虑,疾病模型的研究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与人,因此,动物模型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为探讨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先后开发了许多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酒精中毒等精神障碍相关的以及各种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动物模型,这些模型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本质以及大脑作用机制的了解。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病因病理的复杂性以及动物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加之日益更新的精神疾病新知识,发展、充实、完善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是目前精神医学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对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科研工作仍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开展。鉴此,本文首先阐述精神疾病动物模型所欲达到的几个目标,然后简要地介绍目前较为常用的且比较成熟的的几个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