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条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方补益心阳,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欲得按者,虽仅由两味药物组成,但却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示了立法组方依据,察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之方众多,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桂枝在本方中实为重要,其配伍意义有以下几点。1 通心脉 发汗过多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心中阳气不足,心阳不振,使其主血脉失常,不能正常宣通血脉。桂枝辛温人心经而通达心脉。《名医别录》云“桂通心脉”;《本草备要》云桂枝“温经通脉”。可见桂枝可以助心阳,通心脉,从而使心中阳气充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晚期表现,其西医病名,是由于肺、胸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动脉压增高,造成右心肥大,最后发生右心衰竭的疾病。中医认为心在上,其位居阳其性属火;肾在下,其位居阴其性属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之阴阳,才能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濡养心阳,才能使心阳不亢。阳虚水泛型肺心病由于长时间心阳不振,心火虚衰不能下温肾阳,致使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于是水饮停于心下,酿成水气凌心之证,又因肾阳虚衰,不能升清降浊,于是水饮停蓄,上迫于肺,外溢肌肤,形成寒水射肺和阴水泛滥之候。  相似文献   

3.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晚期表现,其西医病名,是由于肺、胸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动脉压增高,造成右心肥大,最后发生右心衰竭的疾病.中医认为心在上,其位居阳其性属火;肾在下,其位居阴其性属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之阴阳,才能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濡养心阳,才能使心阳不亢.阳虚水泛型肺心病由于长时间心阳不振,心火虚衰不能下温肾阳,致使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于是水饮停于心下,酿成水气凌心之证,又因肾阳虚衰,不能升清降浊,于是水饮停蓄,上迫于肺,外溢肌肤,形成寒水射肺和阴水泛滥之候.因此,阳虚水泛型肺心病实质上就是心、肾、脾、肺四阳皆虚致使水饮内停,凌心射肺和泛滥肌肤的综合征.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益肺活血汤治疗肺心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肾交通与心肾不交新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血与肾水,心神与肾精,君火与相火,心血与肾气,心阳与肾水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心肾交通的生理机制,并且认为心不交的病理基础至少应包括5个方面。即:心阳与肾阳不交;心阳与肾阴不交;肾阳不交心阴;心阴不交肾阴,心肾之阳不交心肾之阴。同时指出,不能把心肾不交狭隘地理解为水亏火旺,凡肾水亏虚心火亢盛或心肾之阳两虚者均属心肾不交之证。并从有利于临床治疗的角度,把心肾不交分为肾阴虚心火旺、肾阳虚心火旺和心肾阳虚3型。  相似文献   

5.
从肾论治慢性心衰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衰按其临床表现为归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多为久病正气虚、心气心阳不振、心脉淤阻,为本虚标实之效。本虚乃肾阳亏虚,标实为瘀血阻闭心脉。因心阳根于肾之命门之火,心肾阴阳相济,救治疗慢性心衰宜从温补肾气、肾阳入手,用补肾法治血法治之。  相似文献   

6.
悸,即跳动感,可发生于心、胃脘部、腹部等处,其节律与心跳相符。《伤寒论》按其部位不同分别称作心悸、心下悸、脐下悸。无论何种悸,其基本病机均是心脏受到了各种病因的扰动,破坏了心阴心阳、心气心血的平衡。根据《伤寒论》中悸证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1 虚证心悸虚证心悸的病因,主要是气血阴阳之不足,心神失于温养所致。如原文64条指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论述了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故心悸不宁。又如原文102条指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指患者…  相似文献   

7.
【何谓“心肾相交”、“肝肾同源”?】“心肾相交”是指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古人认为心位于上,其性属阳,五行配火;肾位于下,其性属阴,五行配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以资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以制心阳,使心阳不亢。心肾之间的这种上  相似文献   

8.
《内经》“皮毛者,肺之合”的理论,对后世学者影响较深,心与皮毛的关系,《内经》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本文试作初步探讨。1 心与皮表的生理关系1.1 心气、心阳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刺禁论》曰:“心部于表。”张志聪注言:“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张景岳亦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姚止庵曰:“心为牡脏,属阳主表。”由上论可知心之阳气,能布达于肌表,有主司皮表阳气之功能,亦即皮表的温煦需赖于心阳的作用。1.2 心血、心液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相似文献   

9.
载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脏腑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五脏所欲及其补泻用药法度。在五脏所欲中,相比其他四脏之"所欲","心欲软"的涵义较难理解,因心类火,其生理之性理应炎上而升散,而经中却言"心欲软",且历代医家并未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致使后人对此困惑不解。通过从"心主神明,心君以柔和宽厚为贵";"心主血脉,血脉以柔软畅达为要"和"心开窍于舌,舌体以柔软灵活为用"3个方面对"心欲软"的涵义进行阐释。并对"心欲软,急食咸以补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的用药法度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咸味药物可以抑制心阳的亢盛,名为"补"实为"泻";甘味药物可以振奋衰微之心阳,名为"泻"实为"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升降理论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奋心阳,平水气上冲之急。《伤寒论》65条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欲作奔豚,言其将作未作之势,乃由汗后虚其心阳,水火失济,水停下焦,复有随冲气上逆之势。方中桂枝振奋心阳于其上,重用茯苓泻肾邪于其下,共起温化寒水的作用,又以甘草大枣培运中土,俾水邪得以分化,不致泛滥成灾。振阳于上,泻邪于下,调和于中,使升降如常,冲逆得除。  相似文献   

11.
胸痹属本虚标实证,正气内虚为胸痹发病的决定因素,正虚首先是心阴、心阳之虚,为病之根本;心阴、心阳亏虚,导致气血失畅,实邪痰浊或瘀血内阻,为病之标。汤粉英主任认为胸痹虚证虽有气、血、阴、阳之分,但以气阴两虚为主,实邪痰浊或瘀血内阻为病之标,但以瘀血为多见,临床运用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治疗胸痹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气虚135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血、主阳气 ,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 ,荣养四肢百骸。故《素问 :五脏生成篇》云 :诸血者 ,皆属于心。而心脏以阳气维持其生理功能 ,鼓动血液运行。心脏亦因有血液的奉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心阳不振、心气虚弱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 ,亦致心失所养而作悸。心之阳气不足 ,一则致心失所养 ,心神失摄可为心悸 ,即本身功能低下。再则是心阳不足 ,气化失利 ,水液不得下行 ,停于心下 ,上逆亦可为悸。另外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脉受阻 ,亦可致惊悸怔忡。因此心气不足而致的惊悸怔忡 ,常虚实夹杂为患。若病后失于调养 ,或思虑过…  相似文献   

13.
1 冒可训"覆" <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文中"其人叉手自冒心"与"心下悸欲得按者",当是两个不同的症状.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释冒为"按",似不十分贴切.考冒有"覆盖"之义,<小尔雅.广诂>:"蒙,冒,覆也."<玉篇.冒部>:"冒,覆也."<易经.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矣!"韩康伯注:"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因而,所谓"叉手自冒心"者,当是指病人两手交叉重叠覆盖于心窝部.发汗过多,伤损心阳,病人欲以此动作以助心阳,然仍心中悸动不宁,因而复又以手按压之.若仍不奏效,则当服桂枝甘草汤以振奋心阳.上述蒙、冒均可训为覆,是蒙、冒义同.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句中的"冒"字,亦当有覆盖、蒙蔽之义,王冰释之为"掩翳",是比较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心为“阳中之太阳”是对心脏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指心通过对机体的温煦、推动作用而主宰一身之生命活动。“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机制在于,风为阳邪,伏至夏季,化寒伤阳,故生飧泄之阴病。基于心主一身之阳气的理论,从阴阳转化的角度阐述伏风发病的机制更合经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由于心阳理论式微,使五行相胜学说成为主流,从而在理解上出现歧义和偏差。因此,在阅读古籍和理解传统理论时需要注意把握“心阳”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相似文献   

16.
千杰  张明雪 《医学综述》2008,14(6):940-941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里虚之心悸、心阳不足之心悸、心阴阳两虚之心悸、阳虚水泛之心悸、气滞阳郁之心悸、邪郁少阳之心悸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一系列心电图和临床表现.在小儿时期,其发病原因以病毒性心肌炎所致者最为常见.此类心律失常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造成病情迁延、数年不愈,甚至遗患终身.业师陈宝义教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儿心脏疾病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其病机演变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发病之初,以湿毒侵心、阻遏心阳为主;病情迁延不愈,以心阳受损、日久及肾为主;病至后遗症,则以瘀阻心络、心阳不振为主.不论何种病期,其病机关键均是心阳受累,使心脏不能正常发挥其主血脉之功能,最终导致脉运不畅.因此在治疗上,应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通阳、温阳、振阳之法,每收奇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随师于颜德馨主任,临床观察颜老在治疗胸痹时,特别重视温振心阳,鼓午心气,常用以附子为主的大剂量温阳药物,配伍精当,运用自如,临床上常取得满意疗效。颜老认为: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血脉为心所主,气血在脉内运行于全身,营养四肢百骸,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主藏血,心主血,血脉运行与心肝关系密切;脾主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病,可累及诸脏有,心主行血,脾主统血,心脾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心肾相关.心居上焦,主气属阳,肾居下焦,属阴主水,二脏同居少阴,以经络相连,肾水上济于心,滋心阴以使水火不亢,心火下交于肾,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心本于肾,肾为脉之根,气之根.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必须依靠肾阳的推动,心阳振奋,鼓动有力则血可畅行.将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及相关经方验方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20.
心肾相交理论史略、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肾为“水火阴阳之主宰”。肾阴升济于心,心阳降交于肾,如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不但维持着心肾两脏之间的阴阳动态平衡,同时,对机体整体的阴平阳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心肾相交理论的研究却很不够,特别是心肾相交过程中阴升阳降这一机制至今尚未得到较为科学的、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解释。故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心肾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