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探讨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方法对一起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家庭聚集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索该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家庭成员8人中,5例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血WBC和PLT呈进行性下降,病例在发病前均无蜱叮咬史,但4例均有临床诊断病例血液接触史,经山东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例患者的血样均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阳性。外环境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标本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此次家庭聚集性病例疑为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2009-2011年辽宁省8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病原,探讨新布尼亚病毒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动物宿主及传播媒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009-2011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液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IgM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鼠肺SFTSV抗原,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鼠肺、蜱悬液、细胞阳性分离物的SFTSV核酸,采用VERO-E6细胞对患者血液及脾悬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结果 大连、丹东、抚顺、铁岭均检出SFTSV的IgM抗体阳性;103份中检出20份鼠肺SFTSV抗原阳性,但SFTSV核酸检测均阴性;20组中1组蜱悬液SFTSV核酸检测阳性并分离出SFTSV病毒;148份中有26份急性期血液样本经VERO-E6细胞分离出现细胞病变,经鉴定为SFTSV病毒,并对M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论 新布尼亚病毒是辽宁省4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病原,未检出可能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宿主鼠类携带SFTSV核酸,蜱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浙江省舟山海岛岱山县新型布尼亚病毒相关病媒生物监测情况,探讨防控策略效果。【方法】2012—2014年采用鼠笼法监测鼠形动物;2015—2018年在岱山县有确诊病例的乡镇采用布旗法监测游离蜱密度,采用体表梳检法监测寄生蜱,所有蜱和鼠类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2011—2015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2016—2018年,实施精准健康教育,化学药剂消杀等综合防控措施。【结果】捕获鼠类5种327只,其中臭鼩鼱172只,占52.60%,黄毛鼠92只,占28.13%。捕获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主,占94.20%。其中寄生蜱3种135只,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微小牛蜱;游离蜱6种382只,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血红扇头蜱、卵形硬蜱、粒形硬蜱和中华硬蜱。2015年5—10月野外蜱密度≥50只/布旗,2016年5月—2018年采用化学药剂消杀后,蜱密度≤50只/布旗。所有蜱和鼠类标本经RT-PCR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核酸均为阴性。经精准健康教育后,农村地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知晓率由32.05%提高到83.33%;预判疫情,提前发布疫情预警告知书70余份。2017年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人数逐年下降,2018年仅为8例。【结论】该地区野外环境中臭鼩鼱为优势鼠种,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类。政府牵头、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健康教育、降低居住环境周边蜱密度、适时发送风险预警告示书等综合防控策略取得一定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5月在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救治的1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患者资料,采集患者血标本、蜱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 SFTS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牙龈持续出血,急性期WBC、PLT呈进行性下降,转氨酶、心肌酶谱异常升高,患者血标本经检测SFTSV核酸阳性,并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4只蜱经检测均为阴性。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史和类似病例接触史,也无明确的蜱叮咬史。结论 SFTS病情重,常伴多脏器功能损害;本土疫源性可能大,除了蜱叮咬和接触传播途径之外, SFTSV还应存在其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报告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1例。156只蜱均未检测出携带新布尼亚病毒(SFTSV),检测健康人群血清265份,SFTSV抗体阳性率为6.14%;人群抗体阳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5株宁波分离株与日本、舟山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变异很小,序列相似性在96%以上。结论宁波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的流行地区,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趋势,为该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例血清标本579份,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结果 579份样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95份,阳性率50.95%;其中商城县阳性率为22.45%,光山县阳性率为7.08%,占总阳性率的比例为44.07%(130/295)和13.90%(41/295).病例发病集中在4-7月份,布尼亚病毒感染阳性率以61 ~70岁组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552,p<0.01).结论 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基因测序鉴定方法,对安徽省在2011年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10株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设计引物,RT-PCR法扩增病毒核酸,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设计的三对引物可有效扩增核酸序列,10株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L、M、S三段基因序列和2010年我国发现毒株序列相似性93%以上,10株病毒和Phlebovirus AH12、Phlebovirus HN6两株病毒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和白蛉病毒属的其它病毒株不在一个分枝上。结论 2011年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10株病毒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应加强安徽省对该病的监测,有效预防大范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句容市发生的一例罕见病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 该病例系由蜱叮咬感染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密切接触者无发病.结论 句容市是新布尼亚病毒流行区域,医疗防疫人员应提高警惕加强该病种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特征和宿主、媒介的感染情况,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开展病例监测,在有病例的地区用布旗法和啮齿动物体表捡蜱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蜱,每季度采用鼠笼法捕捉鼠形动物,鉴定种类后无菌解剖取肝、脾、肺和血清,提取RNA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共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24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60岁以上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0.83%。4例患者有被蜱叮咬史。病例呈散发,有一起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一起外地人口进入本地感染病例。采集牛、羊等动物血清25份,野外捕获鼠类111只,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捕获法共捕蜱251只,在蜱中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在2例患者血液中分离到2株新布尼亚病毒株,病毒株S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来源于国内6省新布尼亚病毒的S基因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岱山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迫切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研究和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丽水市一例新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为SFTSV感染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该患者进行个案调查、病毒实验室检测,对患者居住和工作环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媒介生物监测,对当地接触者进行血清学筛查,分析致病原因。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腹泻、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血常规显示外周血小板减少(最低5×109/L),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最高75 mg/L),红细胞降低(最低1.07×1012/L),白细胞降低(最低1.80×109/L);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有野外作业史和蜱虫叮咬史,但活动地区的蜱检测SFTSV核酸阴性。采集患者家属及周边居民的血液标本32份,检测SFTSV抗体,发现血清学阳性1例,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该患者确诊为丽水市首例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来源高度怀疑为当地蜱虫。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永康市1例发热、腹泻,同时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居住在丘陵山区,居住地区有适宜蜱生存的环境,家中饲养的狗有媒介寄生蜱,潜伏期内有野外作业史,虽无明确的蜱叮咬史,但有帮狗徒手抓灭蜱的习惯。病例血样经PCR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SFTS病例。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目前尚没有SFTS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济南市丘陵地区蜱的种类、宿主、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宿主体表捡拾法采集寄生蜱、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614和108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其中,羊体表捕获蜱596只,占调查宿主动物的97.1%。所有宿主动物中,羊携带蜱比例最高(53.3%),带蜱指数最高(6.7只/只或头)。在3组蜱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1组蜱样本中检测到立克次体阳性,4份样本均来自羊群。结论济南市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放养羊群是当地蜱主要宿主动物;部分蜱可能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评估麻城市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人群感染状况,为麻城市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随机抽取麻城市3个乡镇健康人群血清共159人份,采用ELISA和Real time 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gM抗体和特异性核酸。结果 SFTSV-IgG抗体阳性率为5.03%,SFTSV-IgM和SFTSV-PCR全部阴性。结论麻城市是湖北省SFTSV的流行重点县市,需加强SFTSV的预防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了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1-2],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而死亡.2010年5月,中国CDC在湖北、河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液中分离到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山林地区,呈高度散发.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有蜱叮咬史.该病的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浙江省舟山市枸杞岛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7月对舟山市枸杞岛SFTS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和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媒介蜱监测,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舟山市枸杞岛一对老年夫妇先后出现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经核酸检测确诊为SFTS,1例有蜱叮咬史;密切接触者和媒介蜱的SFTSV检测均为阴性。其中分离自1例患者的病毒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岱山病毒株(ZJ2013-06)以及我国宁波病毒株(Rodent01/NB/CHN/2014)和日本病毒株(SPL097A/Japan)的同源性为98.8%~99.9%,而与岱山主要流行株、淮阳山及河南省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4.0%~96.0%。结论首次证实舟山市枸杞岛存在SFTS流行,病例与蜱叮咬传播有关,疫情是否因候鸟迁徙扩散SFTSV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蜱类生态学特征,为蜱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苏州市的虎丘区、吴中区、吴江区、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和太仓市7个区域设立调查点,于2018年和2019年4—11月,采用布旗法调查植被中的游离蜱;采用宿主体检蜱法调查家养动物寄生蜱;用鼠笼捕捉小型野生动物,检查全身寄生蜱。每月调查1次。结果共采集硬蜱6 881只,隶属于硬蜱科的血蜱属、扇头蜱属和硬蜱属。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4 569只,66.40%)、铃头血蜱(1 788只,25.98%)、血红扇头蜱(349只,5.07%)、长角血蜱(166只,2.41%)、雉鸡血蜱(4只)、豪猪血蜱(2只)、台湾血蜱(1只)和硬蜱属spp.(2只)。动物寄生蜱共检获3 575只,蜱种有铃头血蜱(1 784只,49.90%)、褐黄血蜱(1 308只,36.59%)、血红扇头蜱(349只,9.76%)、长角血蜱(133只,3.72%)和雉鸡血蜱(1只,0.03%)。植被中的游离蜱共采集3 306只,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3 261只,98.64%)、长角血蜱(33只,1.02%)、铃头血蜱(4只,0.12%)、雉鸡血蜱(3只,0.09%)、豪猪血蜱(2只,0.06%)、台湾血蜱(1只,0.03%)、硬蜱属spp.(2只,0.06%)。动物平均染蜱率为31.49%,黄鼬染蜱率为100%,刺猬92.86%,犬32.26%,山羊和绵羊分别是31.30%和21.43%,家猫4.55%。结论苏州市蜱种较丰富,分布广泛。褐黄血蜱为优势蜱种,铃头血蜱是第二大种群,动物染蜱率较高,因此蜱媒疾病传播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