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学特征,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三峡库区调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血清感染情况.结果 调查流动人口1 416人,其血清学阳性率为3.04%,返乡人员阳性率(4.04%)高于疫区来渝人员(1.76%)(χ2=6.15,P<0.05);区县阳性率以云阳、万州、开县为最高,超过4%.血清阳性率以50岁以上组最高,为5.38%.来自非流行省未发现阳性,传播阻断省血清阳性率(1.33%)低于流行省(3.60%)(χ2=4.05,P<0.05).流动人员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分别占33.40%、17.44%、10.52%;血清阳性率以江西、江苏、湖北最高,均超过4%.结论 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感染情况,主要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的血吸虫病监测,防止传染源的输入.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肺吸虫病与血吸虫感染ELISA检测的交叉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肺吸虫病与血吸虫病免疫反应的交叉反应率。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标准条件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后,采用ELISA方法分别用肺吸虫成虫抗原检测血吸虫病人阳性血清,用血吸虫虫卵抗原检测肺吸虫病人阳性血清,观察二者间的交叉反应率。结果在质控条件下ELISA的检测结果显示,80例三峡库区肺吸虫患者血清经血吸虫虫卵ELISA检测阳性19例,交叉反应率为23.75%。30例血吸虫患者血清经肺吸虫成虫抗原检测阳性11例,交叉反应率为36.67%。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5,P>0.05)。结论三峡库区肺吸虫病与血吸虫病ELISA检测有较高的交叉反应率,需建立肺吸虫和血吸虫病的特异性免疫学检测方法,减少交叉反应。对三峡库区上下游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传入库区的血吸虫病作出特异诊断、早期预防,以达到控制血吸虫病在库区流行、扩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总结经验,指导和进一步加强全省流动人1:7的疟疾管理。方法收集海南省2004-2008年各联防市县上报的疟疾管理报表及外来和本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全省共血检发热病人1042180例,阳性12817例,阳性率1.23%,其中非流动人口898167例,阳性9636例,阳性率1.07%,流动人口144013例,阳性3181例,阳性率2.21%;不同职业流动人群中疟疾感染率依次为:种养业55.99%、筑路业13.52%、护林业13.20%、采矿业8.24%、其他业9.05%。结论海南省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之趋势,但其疟疾感染率高于全省非流动人口感染率(X2=1319,P〈0.005),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尤其是进入高传播区市县上山开荒种养业人群的管理,是阻断疟疾传播与扩散,巩固海南几十年的抗疟成果,乃至全省消灭疟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叶平  徐梅新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1):1201-1202,1211
目的分析上海南汇地区外来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检疫的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联抗原片免疫酶染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外省市来沪人员、居留3个月以上者进行“三病”检测。结果2001-2005年共检测外来流动人员39993名,“三病”抗体总阳性247人,阳性率0.62%,其中,血吸虫抗体阳性率0.39%,疟疾阳性率0.18%,丝虫阳性率0.05%。结论外来流动人口必须加强“三病”检疫及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外源性血吸虫、疟疾、丝虫病在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花都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1年在花都区开展流动人1:3血吸虫病的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每年调查≥6周岁的外来流动人121200人以上。被动监测通过疫情网络报病系统对全区输人性可疑病例进行核查,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法(DIGFA)筛查,抗体阳性者再用改良加藤氏法(Kato.katz)或尼龙绢集卵法检查血吸虫虫卵、毛蚴。结果2006—2011年对花都区流动人口进行常规主动监测1200人,选择性主动监测983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7%和2.95%(x。=27.95,P〈0.01),各发现慢性血吸虫病病人0例和3例(其中排虫卵者1例)。6年被动监测共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0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结论花都区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为巩固血防成果.今后必须加强对这一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慈溪市2004~2005年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慈溪市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感染情况,为分析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主动监测方式,对外来流动人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初筛,金标记试验(DIGFA)复检血吸虫感染调查,并以粪检法(查找病原体)确诊;辖区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法进行查找钉螺。结果2004年主动监测690人,确诊6例血吸虫病病例,2005年主动监测13295人,确诊30例血吸虫病病例,共查螺447572m^2,无钉螺发现。结论来自血吸虫病疫区的流动人口中存在大量传染源,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置,将对血防成果产生严重的威胁,必须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加以防止。  相似文献   

7.
清新县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清新县流动人口监测结果的分析,探讨优化输入性血吸虫病人的防控措施.方法 对清新县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清新县对流动人口67045人进行调查,显示有66%的流动人口居住在该县的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来自疫区的人群约占流动人口的12%.2001-2008年,采用常规主动监测1052人、选择性主动监测1456人,血吸虫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7%(27/1052)和4.81%(70/14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P<0.01);发现输入性临床诊断慢性病人分别为0例和13例(0.89%),病原确诊病人分别为0例和2例(0.14%).显示选择性主动监测对查获输入性病例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主动监测.结论 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患者,为做好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工作,现阶段要重点开展选择性主动监测,同时加强被动监测,并通过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检查方法以提高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慈溪市流动人口慢性血吸虫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慢性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治流动人口血吸虫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初筛,金标记试验(DICFA)复检,粪检法确诊。结果3年监测流动人口发现慢性血吸虫病例45例,其分别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5个未这未达控制标准控制省,年龄以20-40岁为主,农业生产生活及游泳戏水是主要感染原因。蛄论在血吸虫痛已达传播阻断的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对发现病人,控制输入性传染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监测三峡库区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万州区和市园林局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及花草树木情况.在库区万州、丰都、渝北3区县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IHA作血清学检查,对重庆往返武汉列车的旅客进行血吸虫病问卷调查,调查万州区耕牛等牲畜引进情况、三峡中心医院和重庆市相关医院血吸虫病病例等.结果 三峡库区存在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在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员372人中,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1.34%,曾患血吸虫病者占3.76%;疫区返乡流动人员13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1989~2004年经医院诊治的血吸虫病病例10例;库区未发现从疫区引进的耕牛.结论 三峡成库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应加强监测与预防.  相似文献   

10.
吉文东 《中国热带医学》2005,5(4):719-719,729
目的 了解乐东县在2003年流动人口的疟疾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全县各乡镇场辖区全年遂月疫情报告的外来和本地流动人口血栓和管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疟疾感染从2002年63例上升到2003年的467例,上升641.27%。2003年感染疟疾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及四川等11个省区;而月分布以6~10月份较多,所占比例在11.35%~17.99%之间。感染人群以从事砍伐造林者最多。结论加强乐东县疟区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入中高疟区的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仍是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兴山县鼠形动物种类。方法在不同生境采集鼠形动物标本,分类整理,检索鉴定。结果发现兴山县有鼠形动物4目10科22属34种:其中食虫目2科4属6种,啮齿目6科16属25种,兔形目1科1属2种,食肉目1科1属1种,猪尾鼠为三峡库区湖北段首次发现。结论三峡库区兴山县有鼠形动物4目10科22属34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160 m和180 m水位高程,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用间接凝血试验(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当地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实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57人,未发现阳性,发现1例正在治疗的病例(血清抗体和病原学检查阴性);1989-2003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例9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性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江岸海拔160m和180m高度,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的情况;用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的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三峡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试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075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77%,疫区返乡人员1030人,血清阳性率为1.07%;1989-2006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4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当地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潜在流行因素.方法 选择三峡库区中段6个区县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用统一的调查表作个案调查,采集2~3mL静脉血检测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IgG),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3 003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几何平均数(OD均值)为0.017 2.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非后靠移民的当地人群(R=0.260 6,P<0.05)、饮用河沟水(R=0.215 6,P<0.05)、以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R=0.237 3,P<0.05)、家庭人均收入低(R=0.058 0,P<0.05)、粪便未无害化处理(R=0.131 4,P<0.05)、生产生活常接触水(R=0.079 5,P<0.05)等因素与人群血吸虫病显著相关,为主要潜在流行因素.结论 三峡库区人群存在血吸虫病发生和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建议进一步健全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mpoundment and active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rodent populations and rodent-borne diseas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from 1997 to 2012. Methods Surveillance data from 1997 to 2012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 of The Three Gorges established in 1997.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incidences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and leptospirosis, rodent density, pathogen-carrying rate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average indoor and outdoor rodent densities decreased overall from 1997 to 2012. The average densities decreased by 47.72% (from 4.38% to 2.29%) and 39.68% (from 4.41% to 2.66%), respectively, after impoundment (2003-2012) compared with before impoundment (1997-2002). 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s of HFRS and leptospirosis were 0.29/100,000 and 0.52/100,000,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by 85.74% (from 0.68/100,000 to 0.10/100,000) and 95.73% (from 1.47/100,000 to 0.065/100,000), respectively, after impound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impoundment. Incidences of HFRS and leptospirosis appear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odent density in the reservoir area.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rodent density and incidences of rodent-borne diseases decreased and were maintained at low levels du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Measures that reduce rodent population densities could b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rodent-borne diseases during large-scale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