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北医学教育》2017,(4):525-527
探讨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运行规律与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大在进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创新、重建与实践的经验,教学质量评估的效果。通过建立整合课程运行与管理队伍、规范运行工作流程、制定教学指导与工作手册,创建新的教学运行与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学科系/教研室、区段负责人分工负责与协调管理制度、加强骨干教学整合课程新教学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学效果评估与政策鼓励,创建新的整合课程运行保障体系;同时重建了整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上述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与顺利运行。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与运行规律,教务运行管理与质量评估体系必须创新、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儿科学专业“5+3”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神经系统与疾病》的教学效果,引导整合课程教学实践,促进儿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56名2019级儿科学专业“5+3”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以《神经系统与疾病》课程为例,通过测评成绩及调查问卷,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成绩、学生满意度、专家督导情况等方面进行儿科学专业单循环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系统与疾病》课程整合了11个相关学科内容,课程成绩为(74.60±7.52)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课程总体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71±0.54)、(4.35±0.81)、(4.50±0.69)、(4.50±0.72)、(4.30±0.66);专家督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分分别为(26.38±2.06)、(26.52±2.03),得分率有待提高。结论 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建设为儿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但是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师资协同发展,加强深度融合和学生引导,进而提升儿科学专业整合课程教学效果,推动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心血管系统模块教学将心血管系统基础知识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基础,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重组和优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授课与GBL和PBL相结合,综合应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苏州大学医学部自2011年以来,首先在卓越医师班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和传统的通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段式教学模式,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进行多学科的优化整合和交叉渗透,新开设12个模块课程。生殖与发育模块为其中之一,在模块教学课程体系中实施PBL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以2011至2016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8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014至2016级本科生147人采取基础医学课程实施器官系统整合模式教学,对照组2011至2013级本科生137人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  相似文献   

6.
《西北医学教育》2021,(1):32-36
目的总结地方医学院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实施经验,分析实施效果,提出优化建议。方法以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和2017级整合课程教改班为研究对象,分析整合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教材与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结果学生对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满意度较高,但是在师资、教材和实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较大。结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整体医学的理念。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还处在探索阶段,实施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价,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 以2011至2016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8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014至2016级本科生147人采取基础医学课程实施器官系统整合模式教学, 对照组2011至2013级本科生137人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问卷调查观察组学生对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的评价。采用SPSS 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观察组学生内科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考试成绩[(86.34±2.74)分]、外科学理论成绩[(79.69±8.41)分]及外科学操作考试成绩[(81.43±10.72)分]均优于对照组[(85.51±3.36)分、(77.18±6.92)分、(76.78±11.29)分](P<0.05), 妇产科学理论及儿科学理论考试成绩低于对照组(P<0.05), 内科学理论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观察组学生对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满意率为83.75%。结论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院校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尚未形成成熟课程体系,现有课程结构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通过打破传统的按学科进行教学的模式,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根据医学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把各器官系统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多种学科的综合,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和脱节,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内分泌与代谢病的教学中应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提高内分泌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课程整合是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传统学科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结构。作者及其团队在对临床医学八年制2010级学生的呼吸系统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实践,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重庆医科大学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泌尿生殖系统整合课程改革。整合课程教学通过重组课程体系、重新编写教材、改善教学环境、组建师资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为医学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教师们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将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宿主防御"的主体课程模块。从2011年起,至今已有两个年级的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理论、实验成绩分析,表明该课程体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实验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5级和2016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56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2016级为实验组,2015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小型磁共振的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课后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实验组课后考试成绩(84.55±6.57)和期末考试成绩(90.03±4.72)均高于对照组(79.37±6.13)和(80.06±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增加学科兴趣、扩展相关知识面、解决临床工作、促进团队协作等四个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磁共振成像序列的实验教学中,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教学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磁共振原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医学影像本科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专业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性课程中引入PBL教学,设计实施适合基础医学课程的PBL.文章探讨了在整合性课程模块之一,即泌尿系统中进行PBL教学实践及研究.经研究发现,PBL教学的运用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内化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总之,PBL显...  相似文献   

15.
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社会、个人与医学”课程为例,比较我国和加拿大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差异。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社会、个人与医学”课程贯穿整个医学教育阶段,包括统计与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健康相关问题、职业发展三个主题。教学采用丰富的授课模式,广泛使用电子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借鉴加拿大医学教育的经验,我国应注重:促使医学生早期接触并终身学习医学人文类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实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考核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为,9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10个教学模块,期间穿插PBL和TBL案例讨论、临床观摩见习、翻转课堂教学及未能整合的其他学科教学。为了评估学生对整合课程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对149名学生、16名基础教师和10名临床带教教师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参与课程整合、PBL和TBL案例讨论,少于10%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认为新课程体系知识不连贯;但随着年级增高,不愿意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比例从6.7%增加到95.0%。大多数基础和临床教师认为,新课程体系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其辨析能力增强;但没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后期教改中,针对课程衔接、自主学习内容的选择等细节,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重庆医科大学附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中超声影像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把“整合”简单地理解为“组合”;超声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超声影像学教学目的与整合课程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目的侧重点不同;临床教师超声基础薄弱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参与整合课程教学的教师首先必须深入领会整合医学教学改革精神,明确整合医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医学生临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医学知识的灌输;其次,对整合课程中超声影像学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最后应充分利用好影像归档和通信(PACS)系统,以弥补临床教师超声基础薄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看法以及对后续英语课程的需求,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1月,以西安医学院2013至2017级200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西安医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对问卷数据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815份,有效回收率90.75%。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英语学习目的为"通过四六级考试或其他英语考试,获取证书(1366人,75.26%)""为以后工作考虑(1093人,60.22%)""为考研做准备(1060人,58.4%)"。学生期待"阅读、写作、翻译等技能训练"以及"口语操练和跨文化知识学习"的比例较高,分别占78.51%(1425人)和65.84%(1195人)。68.76%(1248人)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英语或医学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结论目前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医学生学习需求,应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探讨构建突出医学院校特色、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多类别与多层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SC)"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效果与改革方法。方法选取某医药院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83人,随机分为实验班138人、对照班145人。实验班基础医学课程实施OSC的整合教学,对照班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教学。分析、比较两个班学生课程考试成绩、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结果①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和课程模块总成绩(分,百分制):实验班分别为(89.38±8.57)分、(90.43±9.12)分和(89.91±8.85)分,与对照班(78.27±7.77)分、(79.46±8.09)分和(79.23±7.99)分一一比较明显提高(P〈0.05)。②学习策略(%):实验班参加实验室开放、查阅文献资料、咨询问题人次百分比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自主学习能力(分):实验班[(240.02±26.73)分]明显高于对照班[(208.47±25.42)分](P〈0.05)。结论 OSC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但课程整合必须与教学方法创新、考核办法完善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和综合改革,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儿科学"线上教学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在儿科医学院进行"儿科学"教学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6级临床医学"5+3"班67人,采取"提供录制教学资源和在线交流答疑"(简称"录播课程")形式教学;2015级临床医学"5+3"班39人,采取"直播课程和在线交流答疑"(简称"直播课程")形式教学。通过对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比较两种线上教学方式的效果,收集医学生对线上教学的看法和建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部分学生(98.1%)都认同此次儿科学线上教学的效果,认为其能够满足学习需要。录播课程组和直播课程组对于线上教学的效果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但医学生普遍对未来采取全程线上教学认可度不高,而对线上教学结合线下实践的教学方式认可度更高。结论儿科学线上教学得到了医学生的认可,两种线上教学方式各有优势:录播课程计划性更强,内容更为严谨;直播课程实时互动,灵活性更高。但考虑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的同时,仍需线下实践内容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