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肝功能衰竭患者共19例,9例接受血浆置换加综合治疗(治疗组),10例仅接受综合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行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ALT、AST明显下降(P<0.01),血清TBiL、Scr亦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经内科常规治疗后病情虽有所缓解,血清TBiL、Scr、ALT、AST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清醒率(8/9,88.9%)明显高于对照组(4/10,40% 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肝功能衰竭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我们对38例肝功衰竭患者进行了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现将常见的不良反应的观察要点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6例;年龄16~56岁,平均42.5岁。其中药物性肝损害诱发急性肝衰竭3例、暴发型乙型肝炎肝衰竭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9例、急性鱼胆中毒致肝衰竭1例。每名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2~3次,每次血浆置换量2000~2500ml,治疗时间2.5~4h,置换液为新鲜血浆。38例患者共行单纯血浆置换92人次,期间发生不良反应11人次,其中发生皮疹3人次、皮肤瘙痒4人次、血压下降4人次。2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2.1低血压患者体外…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血浆置换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325±124) vs (510±110) 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6±12) vs (38±11) s,P<0.05],但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不显著[(852±221) vs (795±195) U/L].血浆置换组存活率(7/11)高于对照组(3/9,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登记的前后顺序对2018年6月~2019年6月6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观察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以及肾功能、电解质的...  相似文献   

5.
王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22-332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PALF)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62例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儿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儿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PE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血氨(NH_3)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TB、ALT、NH_3均低于对照组,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内科综合疗法加用PE治疗PALF能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高茹  高峰  郝建宇 《北京医学》2010,32(1):19-2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置换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降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早期肝衰竭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7%,中期患者有效率为50%,晚期患者均无效死亡。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缓解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获得病情恢复时间。血浆置换进行得越早,疗效相对越好。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血浆置换(PE)治疗的114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14例患者中,男80例,女34例,年龄36-74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12例,均为药物所致。102例慢性肝功能衰竭,均为乙肝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10例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通过膜式血浆分离器进行滤过分离,将分离出来的血浆全部清除,并以同等量的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溶液进行置换。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疗效。结果:8例患者血清TBIL、DBIL、ALT显著下降,ALB明显升高,PT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无效死亡。结论:早期、必要时重复应用血浆置换可减少各种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是快捷、有效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沈强  唐琰  李磊 《安徽医学》2011,32(12):2004-2006
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采用血浆置换法,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生存率。结果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清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为63.4%,早期及中晚期慢性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8.9%及43.9%(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对早期慢性肝衰竭患者疗效优于中晚期患者,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血清MCP-1和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效22例(47.8%),无效24例;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氨(NH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MCP-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者血清MCP-1水平较无效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EGF水平在两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MCP-1水平,且不减少肝脏保护性因子EGF水平,从而延缓患者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80例肝衰竭患者共207例次,选择单纯血浆置换治疗77例患者共200例次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追踪近期转归.结果两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及对照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显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疗效及并发症与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相当,是辅助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型人工肝联合内科治疗乙肝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9月本科收治的乙肝肝衰竭病例共109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行单纯内科综合治疗)和治疗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良反应、肝功能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7%vs 55.1%),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型人工肝治疗乙肝肝衰竭效果显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isfunctionsyndrome,MODS)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20例急性肝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肝功能障碍合并MODS组10例,急性单纯肝功能障碍组(非病毒性肝炎)10例。在统一标准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以PE为主的非生物性人工肝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的变化。结果肝功能障碍合并MODS组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总胆红素由(240.00±75.53)μmol/L降到(125.00±42.47)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39.70±54.35)μmol/L降到(75.30±22.18)μmol/L,ALT由(111.10±29.76)U/L降到(72.90±17.80)U/L;病死率为80%。急性单纯肝功能障碍组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总胆红素由(207.90±72.68)μmol/L降到(87.60±45.26)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02.30±55.37)μmol/L降到(45.20±25.85)μmol/L,ALT由(120.20±62.54)U/L降到(58.30±26.70)U/L;病死率为0。两组肝功能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肝功能障碍合并MODS患者,PE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简称PE)床边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加PE治疗,比较PE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血生化变化。结果临床症状缓解迅速,黄疸减退,白蛋白、胆碱脂酶升高,PT恢复,补体上升,不影响肾功及电解质。结论PE为重型肝炎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平  沈正枝  张俊 《中国医疗前沿》2011,(16):25+33-25,3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严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疗效。方法采用德国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程序性血浆单采患者血浆,回输正常人新鲜灭活冰冻血浆和血浆代用品,治疗12例患者,男5例,女7例,每次置换血浆量1375±256ml,置换2-3次,间隔3-4d。结果 10例患者置换治疗后1周、2周、3周血红蛋白逐渐上升,溶血现象逐渐减少,置换过程有轻微不良反应,都能耐受,顺利完成。结论血浆置换对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27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4组:常规内科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血浆置换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分析4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等变化情况及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显著提高,HBV-DNA阴转率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促进HBV-DNA阴转,提高临床有效率,防止因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肝衰竭进一步加重,获得最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是高原地区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80例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作用。方法: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等量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与血浆置换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胆碱酯酶升高(P<0.0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死亡率为41.2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人工肝治疗进行得越早,疗效越好。掌握好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情差异无显著性(P值>0.05),两组均按重型肝炎常规检查和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PE治疗。结果:治疗组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治愈率为66.7%(4/6),78.6%(11/14),41.7%(5/12),对照组为16.7%(1/6),18.2%(2/11),15.4%(2/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1)。结论:PE为重型肝炎提供了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病情转归。方法 16例被确诊为TTP的患者经过PE后,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进行总体分析。结果 TTP特点为无征兆急性发作,最初症状为皮肤出血。临床以广泛的血小板减少、微血管血栓生成、神经精神异常为特征的“三联征”患者比例为93.8%,同时伴有发热和肾病症状的“五联征”患者比例为63.5%。16例患者完成3~9次血浆置换,4例治疗无效死亡,12例治疗后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上升,总胆红素(IBIL)、破碎红细胞、镜下血尿、蛋白尿、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结合糖皮质激素发能有效缓解TTP症状及改善患者预后。如患者复发,可考虑细胞毒类及烷化剂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