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肠神经分化的条件及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及其受体RET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传至第四代,进行诱导分化.以10ng/ml GDNF和10%FBS的稀释胎肠培养基(fetal gut culture medium,FCCM)以及仅含有10 ng/ml GDNF的L-DMEM诱导7 d,对照组为含10%FBS的L-DMEM完全培养液,免疫组化的方法鉴定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al specific enolase,NSE)、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一氧化氮合酶(nit 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表达.RT-PCR检测GDNF及RET mRNA的变化,Westem Blot方法检测GDN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MSCs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及纯化,诱导7 d后,实验组均可见NSE、VIP及nNOS的表达,两实验组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为阴性.RT-PCR检测示,BMSCs向肠神经细胞诱导后,GDNF表达显著增强,并促使RET基因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诱导后的细胞GDNF在蛋白水平上表达增强.结论 GDNF联合FCCM可诱导BMSCs分化为肠神经细胞,在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能促进GDNF表达的增强,并促使RET基因的表达,GDNF-RET信号通路在肠神经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托吡酯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152只新生7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氧缺血组、托吡酯治疗组,后者根据损伤后托吡酯不同时间给药又分成预处理组,后处理组及延迟治疗组,通过建立HIBD动物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观察HIBD后不同时期大脑皮质GDNF的动态表达变化及托毗酯不同时间给药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1]托吡酯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脑组织损伤较单纯缺氧缺血组明显减轻,预处理组作用又好于后处理组.[2]GDNF 的表达于缺氧缺血后12 h开始上升,2 d进一步增加,3 d达高峰,5 d时回落;其中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GDNF的表达较单纯缺氧缺血组同一时间点上相比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5.4,8.9,P均<0.05);而延迟处理组GDNF的表达与单纯缺氧缺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IBD后GDNF表达变化存在一定的时序性规律,于损伤后第3天达最高水平.[2]托吡酯的治疗时间窗较短,为缺氧缺血后2 h之内,且预防性用药(损伤前给药)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强于紧急用药(损伤后给药).[3]托吡酯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通过增加胶质细胞分泌GDNF实现.  相似文献   

3.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mRNA在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不同肠段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每例患儿的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神经节细胞正常肠段全层肠组织).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包括常见型30例,短段型12例.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42例HD患儿手术标本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组织中GDNF mRNA水平及5例肠套叠患儿(对照组30 d~8岁;男4例,女1例)结肠手术标本组织中GDNF mRNA水平,分析并统计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肠管GDNF mRNA均表达阳性(100%);42例新鲜标本中,狭窄段11例GDNF mRNA表达阳性(26.2%),移行段15例GDNF mRNA表达阳性(35.7%),扩张段40例GDNF mRNA表达阳性(95.2%).与扩张段和对照结肠比较,狭窄段结肠组织中GDNF mRNA水平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a<0.05);扩张段结肠和对照组GDNF mRNA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段型较常见型狭窄段组GDNF mRNA表达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D狭窄段和移行段肠管GDNF mRNA表达异常; GDNF mRNA与HD病理类型有相关性;提示GDNF可能与HD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重要新成员,对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分化、修复和再生有其他神经营养因子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阐述了GDNF的基因,结构,受体及信号传导系统及其生物学功能,并阐述了GDNF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组织中呈双峰式表达上调以及应用GDNF可以减轻脑损伤,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所致的长期学习和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移植物中加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能否增强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经脑室移植治疗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leukomalacia,PVL)新生大鼠的移植效果.方法 采用E14胎鼠大脑皮质制备NSCs.2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PVL对照组(PVL组),PVL+NSCs移植组(PVL+NSCs组),PVL+NSCs移植+GDNF组(PVL+NSCs+GNDF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Sham+NSCs移植组(Sham+NSCs组),以及Sham+NSCs移植+GDNF组(Sham+NSCs+GDNF组).对PVL新生大鼠在建模后72 h进行立体定位仪下经脑室NSCs移植,分别于移植术后7、14、21 d进行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病理检测,评估在NSCs中加入GDNF对移植效果的可能影响.结果 经脑室植入的外源性NSCs在脑内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3 d内大部分移行至脑室周围,2周左右在脑室周围主要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前体,部份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三种分化细胞在加入GDNF移植组显著多于未加GDNF移植组(P均<0.05).移植后21 d光镜下脑病理显示,两个移植组的脑白质病理均获明显改善,尤其加人GDNF移植组的脑白质重度病变发生率较未加GDNF移植组下降了25.5%(P<0.01).移植后21 d的电镜显示,PVL组罕见髓鞘形成,两个移植组的髓鞘形成明显增加,尤其加入GDNF移植组的髓鞘形成明显多于未加GDNF移植组.结论 在外源性NSCs移植物内加入GDNF,可明显增强NSCs经脑室移植治疗PVL新生大鼠的移植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携带鼠IL-10(rIL-1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探讨其能否在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稳定表达。方法 rIL-10引物经PCR扩增rIL-10 cDNA序列,将回收到的656 bp rIL-10 DNA片段克隆入pcDNA3.1载体中,构建pcDNA3.1-IL-10,将其与腺病毒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进行细胞内同源重组,经测序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重组是否成功;反复冻融裂解HEK293细胞,将获得的含rIL-10基因的病毒液感染MSCs,Western blot法检测rIL-10在MSCs中的表达。结果 经测序及PCR验证,rIL-10基因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达4×109 PFU/mL。含rIL-10基因的病毒液体外感染MSCs后,可检测到IL-10的表达。结论 构建重组腺病毒能够介导rIL-10基因在MSCs中的稳定表达,为下一步基因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双基因修饰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以及GDNF和NT-3的表达变化.方法 全骨髓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标志CD90和造血干细胞标志CD45.转染带荧光的GDNF和NT-3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及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中GDNF及NT-3蛋白表达.对照组为未转染GDNF和NT-3基因的BMSCs.结果 BMSCs能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细胞高表达CD90(92.7%),不表达CD45.诱导分化后,BMSCs胞体变圆,伸出明显突起,并可见多数细胞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呈神经细胞样形态.免疫荧光标记检测可见实验组细胞表达NSE和NF,而不表达GFAP.而对照组阴性.Western blot检测可见细胞GDNF及NT-3蛋白表达增强.结论 GDNF和NT-3双基因修饰诱导的BMSCs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的标志,为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早期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环境对发育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45只新生Sprague-Dawlely(SD)大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隔离环境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丰富环境组处于丰富环境中饲养,隔离环境组大鼠在单调环境下成长,对照组大鼠在普通环境中常规饲养。大鼠生后28~29 d采用“Y”臂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3区与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数量及BDNF、TrkB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与隔离环境组及对照组相比,丰富环境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训练的次数减少(P<0.01),记忆保持百分率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隔离环境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训练的次数增加(P<0.01),记忆保持百分率下降(P<0.0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间额叶皮质区及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以丰富环境组最高,对照组次之,隔离环境组最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丰富环境组大鼠海马CA3区及额叶皮质区BDNF及TrKB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隔离环境组(P<0.01),且隔离环境组BDNF及TrK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环境可通过影响海马与额叶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而影响发育期大鼠远期脑发育及脑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在细菌性脑膜炎炎症细胞中的表达,探讨炎症性脑损伤时BDNF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建立3周龄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和正常对照模型,分别于细菌接种后24 h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等检测,观察BDNF蛋白、BDNF mRNA和TrkB mRNA在渗出炎症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感染24 h后大鼠软脑膜、蛛网膜下隙及脑室内,均可见渗出的炎性细胞,同时表达BDNF蛋白、BDNF mRNA和TrkB mRNA。结论在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反应过程中,炎症渗出通过BDNF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炎症细胞表达TrkB受体发挥调节免疫功能的效应。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保护和破坏两个相互拮抗又相互作用的系统,共同影响着病情发展的势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孤独症鼠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Schneider的方法在大鼠孕12.5 d时模型组母鼠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600 mg.kg-1建立孤独症动物模型,对仔鼠进行发育学、行为学、形态学鉴定。随机选取35 d孤独症鼠20只、盐水(NS)组鼠10只。NS组鼠为出正常对照组,孤独症鼠随机分为孤独症溶剂对照(VC)组10只、孤独症姜黄素干预(VPA-C)组10只。VPA-C组鼠于出生后35 d连续2周腹腔注射姜黄素50 mg.kg-1[姜黄素用含1 mL.L-1二甲基亚砜(DMSO)的PBS液配成10 g.L-1的溶液]。NS组、VC组鼠于生后35 d连续2周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的含1 mL.L-1DMSO的PBS液。观察姜黄素对孤独症鼠社交行为及重复理毛行为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姜黄素干预后BDNF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姜黄素干预后,孤独症鼠社交行为较干预前次数增加(P<0.05),社交行为潜伏期缩短(P<0.001),重复理毛行为累积时间减少(P<0.01);姜黄素干预后孤独症鼠大脑颞叶皮质BDNF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IOD)值较干预前增加(P<0.05)。结论姜黄素对孤独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一定程度改善孤独症鼠异常行为,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BDNF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取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海马NSCs进行培养、鉴定.选7日龄Wistar大鼠制备HIBD动物模型,7 d后行损伤侧侧脑室移植.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磷酸盐缓冲液移植组、NSCs移植组、BDNF组、BDNF NSCs移植组、NT-3组、NT-3 NSCs移植组、BDNF NT-3 NSCs移植组.移植4周后进行功能实验,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从新生大鼠海马可成功培养出NSCs,并表达NSCs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Nestin),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Y迷宫实验NSCs移植组达到学会的次数(163±11.60)n,正确记忆次数(5.00±1.13)n;BDNF组(150.00±8.94,5.17±1.47)n;BDNF NSCs移植组(111.25±13.56,6.23±1.60)n;NT-3组(153.56±10.35,5.07±1.03)n;NT-3 NSCs移植组(117.27±11.4,6.30±1.1)n;BDNF NT-3 NSCs移植组(110±11.55,6.30±1.1)n.悬吊实验NSC移植组平均(30.10±11.8)s;BDNF组(36.25±10.98)s;BDNF NSCs移植组(43.6±10.56)s;NT-3组(34.95±10.15)s;NT-3 NSCs移植组(40.64±10.6)s;BDNF NT-3 NSCs移植组(42.20±6.25)s.斜坡试验NSCs移植组平均(20.3±8.25)s;BDNF组(14.33±2.88)s;BDNF NSC移植组(11.17±2.48)s;NT-3组(15.26±2.98)s;NT-3 NSC移植组(12.8±3.65)s;BDNF NT-3 NSCs移植组(12.9±5.18)s.说明各联合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NSCs移植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而NSCs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联合移植组损伤侧皮层、海马存活的NSCs数量(BDNF NSC移植组9.31±0.71个,10.10±1.65个;NT-3 NSCs移植组6.18±1.83个,8.18±3.06个;BDNF NT-3 NSCs移植组为9.58±1.61个,11.45±1.36个)与NSCs组(3.33±0.24个,4.22±0.33个)比较明显增多(P<0.05),且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多,与NSCs移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因子联合移植组与其单因子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NT-3与NSCs联合移植是治疗HIB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儿重度一氧化碳中毒(COP)的可行性。方法 1例生后18d的新生儿重度COP急性期患儿,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减弱,NBNA评分15分。取孕12周胚胎前脑细胞体外培养扩增11d,获取人神经干细胞(NSCs)球,经患儿脑室穿刺注入。结果 移植后28d,患儿肌张力、原始反射明显改善,NBNA评分35分。移植后9个月Peabody量表,0—6岁儿童神经心理检查量表评估,患儿运动、智力、语言发育正常。结论 本例人胚胎来源NSCs移植治疗急性期新生儿重度COP,临床疗效显著。最终的疗效还需更多病例的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新生24h的Wistar大鼠海马NSCs进行培养、鉴定。选7日龄Wistar大鼠制备HIBD动物模型,7d后行损伤侧侧脑室移植。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磷酸盐缓冲液移植组、NSCs移植组、BDNF组、BDNF NSCs移植组、NT-3组、NT-3 NSCs移植组、BDNF NT-3 NSCs移植组。移植4周后进行功能实验,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从新生大鼠海马可成功培养出NSCs,并表达NSCs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Nestin),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Y迷宫实验:NSCs移植组达到学会的次数(163±11.60)n,正确记忆次数(5.00±1.13)n;BDNF组(150.00±8.94,5.17±1.47)n;BDNF NSCs移植组(111.25±13.56,6.23±1.60)n;NT-3组(153.56±10.35,5.07±1.03)n;NT-3 NSCs移植组(117.27±11.4,6.30±1.1)n;BDNF NT-3 NSCs移植组(110±11.55,6.30±1.1)n。悬吊实验:NSC移植组平均(30.10±11.8)s;BDNF组(36.25±10.98)s;BDNF NSCs移植组(43.6±10.56)s;NT-3组(34.95±10.15)s;NT-3 NSCs移植组(40.64±10.6)s;BDNF NT-3 NSCs移植组(42.20±6.25)s。斜坡试验:NSCs移植组平均(20.3±8.25)s;BDNF组(14.33±2.88)s;BDNF NSC移植组(11.17±2.48)s;NT-3组(15.26±2.98)s;NT-3 NSC移植组(12.8±3.65)s;BDNF NT-3 NSCs移植组(12.9±5.18)s。说明各联合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NSCs移植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而NSCs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联合移植组损伤侧皮层、海马存活的NSCs数量(BDNF NSC移植组9.31±0.71个,10.10±1.65个;NT-3 NSCs移植组6.18±1.83个,8.18±3.06个;BDNF NT-3 NSCs移植组为9.58±1.61个,11.45±1.36个)与NSCs组(3.33±0.24个,4.22±0.33个)比较明显增多(P<0.05),且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多,与NSCs移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因子联合移植组与其单因子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NT-3与NSCs联合移植是治疗HIB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胎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栓系综合征大鼠的病变脊髓中,观察治疗效果。方法从孕17d大鼠胚胎脊髓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分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证实其特性。制作大鼠脊髓栓系模型,3d后将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注人病变脊髓内,2个月后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处死大鼠,研究移植后的干细胞在体内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脊髓栓系大鼠移植干细胞后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元数目增多,显著好于未移植组。免疫组化方法证实移植后的干细胞在体内可以存活、迁移、分化成神经细胞。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体内、体外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移植神经干细胞是治疗脊髓栓系神经变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Qu SQ  Luan Z  Yin GC  Guo WL  Hu XH  Wu NH  Yan FQ  Qian YM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576-579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经脑室移植人胚胎脑神经干细胞后,植入细胞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方法孕12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白血病细胞抑制因子的N2培养基(D/F12+N2+B27)中培养11天。生后7天的新生SD大鼠32只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3天后将培养的人神经干细胞制成悬液(1.0×105/μl),采用立体定向移植至实验动物损伤侧脑室。移植后1、2、4周及3个月(每时间点各8只)取脑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移植后1周大量抗人细胞核蛋白抗体阳性的植入细胞从脑室沿胼胝体向外迁移并到达损伤区,以损伤侧皮层、海马多见,在不同区域可见与宿主细胞类似的分化的植入细胞:移行至皮层的植入细胞85%分化为抗人细胞核蛋白神经丝蛋白或抗人核蛋白神经元管蛋白抗体双阳性的皮层细胞,而位于移行区域的植入细胞60%表达为抗人核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双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其余细胞仍在迁移中未分化。移植后2周更多的移植细胞到达损伤区,移植后4周及3个月植入细胞数较前明显减少。结论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经脑室移植至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鼠脑后能存活、迁移,并依迁移区域的不同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以及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72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h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IU/kg,每天1次,连用3d。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nestin)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各时点HIBD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各时点干预组nestin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HIBD组均增加(P<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7d达高峰。结论早期给予rh-Epo可促使新生鼠HIBD后海马齿状回区nestin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HIBD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方法及生物学特征,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及利用其实验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取健康儿童骨髓离心初步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在α-MEM培养基中进行无分化培养12代进一步纯化扩增,加入预诱导液、诱导液进行定向诱导分化,逐日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神经丝蛋白β-tublin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定性检测,观察其表达情况;并采用RT-PCR技术对不同时段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 B(neurotroph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B,Trk B)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用上述两种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验证和初步探索BSMCs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组织样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过7d体外诱导,大约有35%的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形态逐步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神经样的细胞,在诱导后30min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抗原、7d时分别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β-tublinⅢ抗原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GFAP抗原。RT-PCR检测结果也表明,被诱导后5.5h在mRNA水平表达nestin,在6d时消失;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B mRNA在诱导5.5h、6d时均表达。结论经离心及12代传代初步分离纯化的儿童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合适的诱导剂作用下体外可定向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或探索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提供基础和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新生鼠缺氧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方法制成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采用单、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溴脱氧尿苷(BrdU)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BrdU标记增殖的新生细胞,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新生鼠生后保持较短一段时间的增殖活跃,生后3d达高峰,7d后逐渐减弱,生后21d后形成与成年动物相似的发生模式。缺氧缺血损伤后,细胞增殖恢复活跃,BrdU阳性细胞数于伤后4d达高峰,皮层、纹状体、海马可见散在阳性细胞,大多数BrdU阳性细胞集中位于室管膜下区的背外侧角及外侧壁处,伤后7d后逐渐减少,21d更多的BrdU阳性细胞迁移至损伤区;损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增加,同时一定数量的Nestin阳性细胞由G期进入增殖周期。结论缺氧缺血脑损伤可刺激新生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RNA干扰靶向抑制Par-4基因表达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谷氨酸诱导凋亡.设计和合成针对Par-4基因mRNA的siRNA(Par-4-siRNA),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Par-4 mRNA的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百分率.Western blot测定磷酸化(Thr308)的蛋白激酶Akt1蛋白表达量.比色法测定Caspase-3酶活性.结果筛选出的Par-4-SiRNA-1、2显著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Par-4基因的mRNA表达,mRNA水平分别降低88%、67%.在谷氨酸诱导后24 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生凋亡,百分率为60.30%±6.82%.Par-4-SiRNA-1、2都显著抑制谷氨酸的诱导作用,凋亡百分率降为38.80%±3.97%(P<0.01)和45.49%±4.32%(P<0.01).谷氨酸诱导后24 h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中磷酸化Akt1蛋白表达下调(89.07±6.42和28.30±5.65,P<0.01),而Par-4-SiRNA-1、2对之下调都有显著抑制作用(63.56±6.75和45.59±4.88,均有P<0.01).谷氨酸诱导后24 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aspase-3酶活性上调(0.1428±0.0495和0.8616±0.1051,P<0.01),而Par-4-SiRNA-1、2对之上调都有显著抑制作用(0.6581±0.0555和0.7041±0.0401,均有P<0.01).结论 小RNA干扰可靶向抑制Par-4基因的表达,拮抗谷氨酸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肠道疾病.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国内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增加,而NEC发病率有所上升,病死率仍较高.目前临床上对NEC的主要管理措施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干细胞治疗NEC虽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干细胞逐渐成为NEC治疗的研究热点,可能成为新突破.干细胞治疗NEC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