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寇欣 《天津药学》2005,17(6):49-52
微乳是一种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乳滴小于0.1μm的特殊乳剂,可作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载体,促进药物的口服或经皮吸收,并具有靶向性。本文对微乳的形成机理、制备工艺以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欧阳净  黄华 《中国药房》2005,16(19):1499-1501
自乳化释药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EDDS)系油相、乳化剂、潜溶剂组成的固体或液体系统,一般分装于软或硬胶囊中.乳化所需的自由能非常低,在体外37℃水浴、温和搅拌下或体内胃、肠道的蠕动下自发成乳,形成微小的乳滴(粒径≤ 5μ m)[1].当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比例较高时,便可形成更精细的乳剂(粒径<100nm),称为自微乳释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2].它利用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可极大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克服普通乳剂服用体积大、不易控制其稳定性等缺点,同时可避免水不稳定药物的水解及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3.
微乳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微乳是一种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乳滴小于0.1μm的特殊乳剂,可作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载体,促进药物的口服或经皮吸收并具有靶向性。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制备工艺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微乳是由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分散体系.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输送载体,除了具有乳剂的一般特征外,微乳还具有粒径小、可过滤灭菌、热力学稳定、黏度低、注射时刺激性小及制备简单等优点,是很多疏水性药物注射给药时的良好载体.本文主要从制备注射用微乳时考虑的各因素、微乳的评价指标,及微乳存在的一些不足等方面对注射用微乳的研究进展做一概括.  相似文献   

5.
现时制备微球的方法并不能保证药物以恒速释放,其原因比如微球表面含药较多,对于非溶蚀性微球在释药时增加扩散,而对于溶蚀性微球则改变其表面积。这样可能需要一种脉冲式释药,而单一聚合物微球不易达到此种释药,多层微球也许会解决。本文提出一步法制备双层微球技术。将两种聚合物选用适宜溶剂分别溶解,将药物均匀分散其中,然后混合,再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溶剂中形成乳剂。将乳剂加温使聚合物溶剂蒸发,产生相分离,使一种聚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大豆油为药物载体及乳滴基本成分,大豆磷脂为乳化剂,制备苯丁酸氮芥钠亚微乳,考察水相pH,油酸,吐温-80等因素对药物包封率、粒径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药物的释放行为。方法采用高速剪切法制备粗乳,磷酸调节粗乳外水相pH值,高压均质法制备亚微乳,密封高温高压灭菌得最终产品。激光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乳滴粒径,酸度计测定乳剂的pH,考察两个时间段的储存期后的乳滴粒径、ζ电位和乳剂pH的变化。低温高速离心分离油水两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及全乳的药物含量并得到包封率,正渗透膜透析法考察乳剂中苯丁酸氮芥钠在pH7.4的磷酸缓冲盐中的释放行为并对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粗乳pH值越低,苯丁酸氮芥钠在最终产品乳滴中的包封率越高,油酸和Tween-80有助于包封率和ζ电位绝对值的提高。所得乳剂在储存30、60 d后,均出现pH降低的现象。油酸防止了粒径的增长和ζ电位绝对值的降低,Tween-80未有此作用。药物有明显的突释相,突释相过后呈现缓释相,包封率越低突释率越高。药物的释放符合Freundlich方程。结论调节合适的pH,选用合适的助乳化剂,有助于得到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呈现特定缓释行为的苯丁酸氮芥钠乳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紫杉醇自微乳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累积释药量。方法以自微乳与基质的比例、滴距、滴制温度、滴速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丸重差异、硬度、圆整度为指标,优选紫杉醇自微乳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累积释药的测定。结果优选的紫杉醇自微乳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自微乳与基质配比为1∶3,滴距15cm,滴制温度80℃,滴速30滴/min。结论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紫杉醇自微乳滴丸溶出度高。  相似文献   

8.
甲氨蝶呤吸干乳剂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吸干法制备了具有缓释效果的甲氨蝶呤吸干乳剂.用凝胶柱层析法和两种过滤法测定了吸干乳剂的包裹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了吸干乳剂的释放性能,并对吸干乳剂的再分散性和乳剂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得的MTX吸干乳剂包裹率在686%以上;MTX溶液从透析袋中3h即释药完全,而吸干乳剂3h仅释药约60%,释放符合一级过程;吸干乳剂分散到水中后能迅速乳化形成均匀乳剂,再分散性好,乳粒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辅酶Q10静脉注射乳,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对处方组成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处方。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乳剂粒径、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乳滴形态,初步考察乳剂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油水比与磷脂用量对其稳定性系数Ke的影响较大,采用最佳处方制备的乳剂平均粒径为172±19.2 nm,Zeta电位为-33.1±2.9 m V。体外药物的释放试验中,反透析法比透析法稍快。结论所制备的辅酶Q10静脉注射乳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具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右美沙芬树脂口服缓释混悬液,并考察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制备含药树脂微粒,用流化床进行包衣,并通过处方优化制备右美沙芬树脂口服缓释混悬液。对含药树脂微粒、含药树脂包衣微粒及含药树脂缓释混悬液进行释药特性研究。结果:含药树脂微粒的释放度随着释放介质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其释药动力学过程可用Viswanathan方程表征;采用含药树脂包衣微粒制备的右美沙芬树脂口服缓释混悬液的物理稳定性良好,其释药动力学过程符合Higuchi模型。结论: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为药物载体,并对该含药树脂微粒进行流化床包衣,可以制备符合Higuchi模型释药的右美沙芬树脂口服缓释混悬液。  相似文献   

11.
微乳透皮给药载体的制备及透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燕  邱碧菡  潘林梅 《中国药房》2011,(37):3528-3530
目的:介绍微乳透皮给药载体的制备及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文献,综述了微乳的形成机制、透皮给药载体的作用、微乳的制备及其载体的透皮吸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结果与结论:微乳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混合膜理论和增溶理论;其透皮给药载体的作用包括促透皮作用和缓释及降低药物刺激性作用;可通过基于相图的自发乳化法、转相乳化法、相转变温度乳化法、机械法制备微乳;药物、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化学促渗剂等因素可影响微乳载体的透皮吸收。微乳透皮给药载体在制备时要考虑其透皮吸收的效能,从透皮影响因素等方面综合考察,使其发挥透皮给药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范芳  郝明志  林海澜  杨琳  王劲  谢瑞祥 《中国药房》2010,(41):3892-3894
目的:研究肝动脉导管注射使用的奥沙利铂-碘油乳剂中溶媒(5%葡萄糖注射液)与碘油的较佳用量比例。方法:取50mg奥沙利铂分别溶解于0.5、1、2、2.5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再分别与5mL的碘油混合后置于注射器中,用"单泵法"制备乳剂;采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乳滴分布情况,37℃观察油水分层情况,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中奥沙利铂的浓度并计算累积释放度。结果:随着奥沙利铂-碘油乳剂中5%葡萄糖注射液比例的降低,乳滴分布趋向均匀,油水分层时间延长,缓释作用延长。二者比例为0.5∶5时,乳剂乳滴分布均匀,乳剂在放置时间超过24h时未见分层,释放慢,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结论:奥沙利铂在葡萄糖注射液-碘油(0.5∶5)乳剂中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优良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脂质乳剂释药机制、体内外试验方法及影响释药特性和靶向性的因素,如粒径、药物性质、表面修饰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硝苯地平的丙烯酸树脂缓释微球,微球中药物的释放速率随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L/RS比率的增加以及制备时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内相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及微球粒径的增加而减少,释药50%所需时间与微球粒径呈良好线性,微球的释药速率也随药物含量的增加(从4.2%到16.7%)而增大,并快于药物结晶的溶解速率,但药物含量达26.6%时,微球释药速率明显下并低于药物结晶的[溶解速率,用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药物含量为4.2,9.4和16.7%的微球中药物完全是以非晶态分散的,而含药26.6%,的微球中有药物结晶存在,不同微球释药低于70%时,释放方式均符合Higuchi时间平方根方程。  相似文献   

15.
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硝苯地平的丙烯酸树脂缓释微球。微球中药物的释放速度随丙烯酸树脂EudragitRL/RS比率的增加以及制备时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内相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及微球粒径的增加而减小,释药50%所需时间与微球粒径呈良好线性。微球的释药速率也随药物含量的增加(从4.2%到16.7%)而增大,并快于药物结晶的溶解速率,但药物含量达26.6%时,微球释药速率明显下降并低于药物结晶的溶解速率。用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药物含量为4.2,9.4和16.7%的微球中药物完全是以非晶态分散的,而含药26.6%的微球中有药物结晶存在。不同微球释药低于70%时,释放方式均符合Higuchi时间平方根方程。  相似文献   

16.
微乳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液-液分散体系,主要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4部分组成。微乳的形成是自发过程,只要各部分的组成合适,即可形成均匀透明或微呈乳光的液体。微乳粒径均匀,一般在10~100nm范围,根据结构可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作为药物载体,微乳给药体系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通常来说,O/W型微乳可以增加亲脂性药物的溶解度,W/O型则可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时间,起到缓释作用。微乳还可对难溶性药物起增溶作用,以制成复方制剂。微乳粒径小,可采用过滤灭菌;热力学稳定,则易于制备和保存。微乳作为药物载体,还具有低黏度、吸收迅速、靶向释药的特点,并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下面主要从口服、注射、经皮、眼部、鼻腔、齿根、胃内灌注等给药途径综述微乳在药物传递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壳寡糖嫁接硬脂酸阳离子聚合物胶团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轶青  胡富强  袁弘 《药学学报》2004,39(6):467-471
目的考察阳离子型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胶团的理化性质及载药胶团的体外药物释放。方法以碳二亚胺为交联偶合剂制备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芘荧光法测定该聚合物的临界聚集浓度,微粒粒度及电泳分析仪测定聚合物胶团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以甲氨蝶呤为模型药物,考察胶团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结果嫁接物的临界聚集浓度为0.05 g·L-1;去离子水中的胶团粒径为26.7 nm,表面电位为(55.9±0.1) mV;三聚磷酸钠修饰可使胶团粒径增加、表面电位降低、药物包封率增加;降低胶团溶液的pH值,可使胶团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上升,药物包封率下降,体外释药速度加快。 结论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胶团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其体外释药具有一定的pH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乳剂可作为抗癌药的缓释制剂,但是人们很少注意乳剂中油相的含量对释药速度及毒性的影响。作者用司盘-80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作乳化剂(HLB值=10)制备含橄榄油分别为35、50及65%的三种5-氟尿嘧啶(5-Fu)水包油型乳剂。三种乳剂的油滴平均直径均<1μm。体外释药试验表明:5-Fu乳剂中5-Fu释药速率明显低于5-Fu水溶液,不同油相含量的乳剂释药速率也不同,油相含量越高释药越慢。急性毒性试验表明:5-Fu水溶液及油相含量为35、50和65%的5-Fu乳剂的LD_(50)(mg/kg,小鼠)分别为231.4、408.2、417.2和434.5。表明乳剂油相含量  相似文献   

19.
乳剂的缓释和控释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剂药物转运系统的某些独特性质,使其具有淋巴输送和靶向定位及缓释作用。影响乳剂稳定性和药物缓释作用遥因素较多,主要有药物性质,油相性质、相体积比、乳化剂、PH值、粘度、添加剂、制备工艺等。本文主要叙述了乳剂的缓释和控释作用,释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制备大黄素固体分散体,提高其体外溶出度并探究其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辅助筛选聚合物载体。以大黄素为原料药,Kollidon VA64为聚合物载体,采用热熔挤出工艺制备大黄素固体分散体。通过溶出仪测定其体外溶出,利用SEM,DCS和PXRD对原料药和固体分散体的表面形态和晶型进行表征,最后采用FTIR,NMR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固体分散体的释药机制进行探究。结果 相较于大黄素原料药,大黄素固体分散体在4种介质中的溶出被明显改善,大黄素由结晶态转化为无定形态,药物与聚合物载体间形成了氢键。结论 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晶型的转变和氢键的产生是改善药物体外溶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