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对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SSR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等多项生化指标,同时分析与SSR异常有关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与病程<5年组比较,5~10年组、病程≥10年组上肢SSR潜伏期延长(P<0.05),而波幅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不同病程组间SSR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围神经病变组SSR异常率高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5),自主神经症状的有无对SSR异常率无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lc是2型糖尿病患者SSR异常的相关因素.结论 SSR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HbAlc是2型糖尿病患者SSR异常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型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0健康对照组和80例无周围神经病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SSR和NCV检测,比较健康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SSR值及糖尿病组的SSR和NCV的异常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上下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SSR和NCV的异常率比较,SSR异常率高于N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可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亚临床型,是诊断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亚型临床的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SR)对帕金森病(PD)患者自主神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2例PD患者(PD组)和26例年龄、性别、身高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上下肢SSR检测。将PD组根据有无自主神经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Hoehn-Yahr分级将PD组分为早期PD组(1~2期)和中晚期PD组(3~5期)。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无论有症状组还是无症状组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均P0.05);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均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不论中晚期PD组还是早期PD组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均P0.05),中晚期PD组较早期PD组潜伏期显著延长和波幅下降(均P0.05);③SSR上下肢潜伏期与Hoehn-YaHr分级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SSR上下肢波幅与Hoehn-YaHr分级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论①SSR是检测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敏感手段,可发现亚临床自主神经损害,有助于早期诊断;②PD患者运动系统障碍越重,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4.
F波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106例糖尿病患者和75名正常人的下肢F波最短潜伏期、时限、波幅和面积,以及M波波幅和面积。结果 (1)无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30例,F波时限增宽8例,F波最短潜伏期延长4例,F/M波面积增大2例。(2)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76例,F波最短潜伏期均延长;F/M波波幅和F/M波面积均增大;F波时限在轻型DPN患者中增宽,在重型DPN患者中未见明显异常。(3)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 48.8X^2。结论 (1)F波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DPN。(2)在DPN患者中,远端神经节段尚未发生病变时,即可出现近端神经节段病变,提示血管因素在D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F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及F波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对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及F波检测,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组上下肢SSR的潜伏期及波幅,F波的平均潜伏期,F波时限及F波出现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SSR异常率为42.2%,F波的异常率为37.5%,SSR及F波导常与患者的病程相关,而与血糖水平无关。结论:SSR及F波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患者自主神经及周围运动纤维近端损害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壮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与电生理变化。方法:分析186例青壮年DPN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青壮年DPN组与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远端潜伏期和远端波幅3个参数。结果:①临床特征以肢体麻木(52%)最多见、其次为自发痛(32%);②青壮年DPN组NCV和远端波幅值低于对照组,远端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两组3个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周围神经损害程度(轻、中和重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青壮年DPN患者临床特点以肢体麻木与自发疼痛多见;②检测NCV、远端潜伏期和远端波幅,有助发现早期临床病变;⑨为周围神经损害程度(轻、中和重度)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对2型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9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周围神经传导正常组(78例)和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组(121例)进行SSR检测,比较SSR与常规电生理检测的敏感性,并分析SSR与病程、亚临床的关系。结果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组的糖尿病患者SSR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神经传导正常组(P<0.05),病程越长,SSR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明显。病程超过10a的糖尿病患者潜伏期最长,波幅降低最明显,消失率最高(P<0.05)。结论 SSR异常程度与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相一致,SSR可作为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及植物神经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皮肤交感反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皮肤交感反应 (SSR)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的关系 ,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 80例糖尿病患者及 30名健康人四肢进行SSR测定 ,对两组SSR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行t检验。结果 两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P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N波波幅、P波波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健康对照组全部可引出SSR ,而糖尿病组仅 2例患者四肢可正常引出SSR ,78例 (97 5 % )患者至少有一肢SSR潜伏期异常。结论 SSR为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客观依据 ,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纤维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9.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T2DM)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T2DM患者进行SSR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2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波幅、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72例(72%)患者至少有一肢SSR异常.血糖控制满意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比较,起始和N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幅和面积无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病程<5年与病程≥5年比较,潜伏期、波幅、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可作为评价T2DM自主神经损害的客观电生理指标;T2DM患者SSR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与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DM)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常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可对其作出明确的诊断。但NCV主要检测的是粗大有髓纤维,有些患者的NCV正常,但临床上却有肢端出汗异常、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心悸等自主神经病变的表现,甚至猝死,临床上没有客观的诊断依据。随着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国外文献报道交感皮肤反应(SSR)和心律R-R间期变化率(RRIV)可分别对早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作出判断,而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少。我们对SSR和RRIV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探讨这两种方法在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DM)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将其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结果 (1) DPN组与NDPN组病患年龄、病程、FPG、2hPG、HbA1C、尿 A/C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是 2 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大、病程长、高HbA1C的糖尿病患者发生 DPN 的风险增加.提示临床医生应在糖尿病早期对DPN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DM)病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及下肢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疗效的影响,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意义。方法以5年糖尿病痛程作为标准,将我科近年收治的1526例糖尿痛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短DM病程组和长DM病程组,按Dellon术式对卡压的神经进行下肢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5年进行神经高频超声、定量感觉检查(QST)、神经感觉传导速度(NCV)检测,并选取5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相同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PN患者的NCV、冷感觉阈值较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及神经横断面积(CSA)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DM病程DPN患者术前和术后各指标均优于长DM病程DPN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DM病程DPN患者NCV阳性检测率为71.5%,QST阳性检测率为93.7%;长DM病程DPN患者NCV阳性检测率为90.3%,QST阳性检测率为95.3%。结论糖尿病痛程对DPN患者发病时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同时也对DPN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产生影响。DPN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0-01-2011-03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治疗组给予前列腺素E1注射液(商品名凯时)联合甲钴胺注射液(商品名弥可保)治疗,2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减轻的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时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1针与甲钴胺针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12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19侧手)。结果平均随访35个月。12例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患者19侧手部麻木、疼痛症状术后100%缓解,手部力弱、运动功能不良症状术后缓解率58.8%,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侧手(6%)。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不良2侧(12%)。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上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其改善手部感觉障碍的疗效好于改善运动功能不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确诊的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DPN组),另选88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单纯T2DM患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的血浆Hcy、Cys-C的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PN组的糖尿病病程、HbA1c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DPN组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DPN组的血浆Hcy、Cys-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OR=1.829)、HbA1c(OR=1.558)、Hcy(OR=1.629)、Cys-C(OR=1.733)(P<0.05)。结论 血浆Hcy、Cys-C高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测定其正中、尺、胫、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以及正中、尺、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比较上、下肢和运动、感觉神经异常情况,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对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运动神经病变重于上肢,且差异明显(P<0.05)。感觉神经损害重于运动神经,且差异明显(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将5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GM1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降糖、改善循环等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①GM1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钴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后GM1组明显高于甲钴胺组(P<0.001)。结论 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前景,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