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1例2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21个FNH,平扫16个为低密度,5个为等密度,其中12个病灶中央有点状、条状、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21个FNH除中央疤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9例见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3例见包膜强化。血管造影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FNH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对FNH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s~30 s行动脉期扫描,60s~70s行门脉期扫描,2min~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27例SHCC中,检出3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1.1%(31/34)、72.4%(25/34)、88.1%(30/34),其中29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反映了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动脉期显示的病灶数最多,然而,有些病灶仅显示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显示病灶,三期螺旋CT扫描的采用是必要的,而且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对 5 4例肝细胞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 2 5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 ,70s开始门脉期扫描。观察全部病灶在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 肝动脉期扫描共发现病灶 72个 ,其中 2 8个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 ,40个为不均匀强化 (其中 4个还可见到供血动脉 ) ,另有 4个无明显强化。门脉期扫描中发现 6 2个病灶 ,均为低密度 ,其中 8例可见到门脉癌栓形成 ,另有 7个病灶可见到假包膜形成。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肝细胞性肝癌的特征 ,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小肝细胞癌与小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扫描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 WQ  Zou LQ  Zhao Y  Liu YJ  Xiang XJ  Gao WQ  Liu PC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1):691-694
目的分析小肝细胞癌(SHCC)和小肝血管瘤(SHCH)在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特点,探讨二者的鉴别要点。方法38例SHCC共41个病灶,35例SHCH共45个病灶,记录病灶的增强特点,测定动脉期均匀强化病灶的CT值,并进行比较。结果41个SHCC病灶中,有20个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6个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3个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呈高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5个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3个动脉期呈等密度,门静脉和延迟期呈低密度;4个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密度。45个SHCH病灶中,有27个动脉期见边缘结节状高密度,门静脉期高密度结节扩大,向病灶中央填充,延迟期呈等密度或均匀高密度;9个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呈均匀高密度,延迟期呈等或高密度;3个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6个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部分充填仍呈低密度。动脉期均匀强化的SHCC和SHCH的CT增强值分别为(40.4±15.5)HU和(102.8±18.9)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中大多数SHCC和SHCH有典型表现,其诊断准确性高,但少数病变表现不典型,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应结合MR I、超声、核素扫描及临床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B超、MR、CT联合检查及病理证实 (手术及穿刺 )的病例 15 6例 ,病灶 34 0个 ,采用CT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每人造影剂用量 10 0~ 12 0mL ,注射速率 (2 5~ 3 5 )mL/s ,动脉期延迟 2 0~ 30s ,门静脉期延迟 60~ 90s ,延迟期(平衡期 )延迟 2 4 0~ 360s。结果 :动脉期显示 2 65 (77 94 % )个病灶 ,门静脉期显示 2 0 4 (60 % )个病灶 ,延迟期显示 2 39(70 2 9% )个病灶 ,三期综合显示 32 3(95 % )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 95 4 8%。结论 :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肝脏异常灌注(HPD)和非典型血管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提高CT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诊断为HPD和病理诊断为血管瘤但是CT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病变的CT增强图像,观察两种痛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和强化方式等.结果 40个HPD病灶和27个非典型血管瘤病灶位置无明显差异(P=0.761).HPD病灶形状、大小与非典型血管瘤具有一定差异,HPD形状、大小不一,而非典型血管瘤以类圆形为主,小于3 cm常见.HPD平扫和门脉期CT值低于非典型血管瘤,但是动脉期CT值稍高于非典型血管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HPD邻近部位肝实质动脉期CT值高于非典型血管瘤邻近正常肝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D强化方式为动脉期单期强化为主,少数病灶为门脉期单期强化;但是非典型血管瘤以双期强化为主,部分病灶为单期强化,且二者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HPD和非典型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可通过增强CT进行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表现。结果26例小肝癌大小为0.5~3.0cm,平扫发现25个病灶,动脉期27个病灶,门脉期24个病灶,延迟期30个病灶,其中25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三期中符合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的特点。其中4例是单个病灶,示门脉癌栓,1例是2个病灶示门脉和下腔静脉癌栓。结论多层螺旋CT是小肝癌诊断的主要方法。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够反映肝癌的血供特征和门脉及下腔静脉受累情况,对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螺旋CT三期扫描的不典型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Yan W  Liu P  Gao W  Liu Y  Zhao Y  Zou L  Jiang G  Yuan Z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85-58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方法:75例HCC患者平扫后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5-30s和65-70s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3-5min行延迟期扫描,分析病灶的增强特点。结果:75例共发现92个病灶。60个病灶有典型增强表现,即动脉期呈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门静脉期迅速变成低密度,延迟期仍呈低密度。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有10个呈低密度,4个仍呈等密度;8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呈高密度,延迟期有3个呈等密度,5个呈低密度;6个病灶动脉期呈等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结论: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变的血供情况、扫描技术和肝脏生理、病理状态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9.
MR和CT动态扫描对小肝癌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目的 前瞻性比较研究小肝癌(SHCC)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MR优于螺旋CT的原因。方法 53例SH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动态增强扫描。螺旋CT全肝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增强扫描。MR和SE序列和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多期扫描。结果 53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6个,MR和CT动脉期扫描分别有69个病灶和49个病 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MR和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表现为高-低-低信号(密度)和高-等-低信号(密度);不典型的表现为高-高-高信号(密度)、高-等-等信号(密度)和低-低-低信号(密度)。结论 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均可显示SHCC的强化特征。MR动脉期扫描更能充分反映SHCC富血供的特点;在定性诊断方面,结合SE序列上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B超,MR,CT联合检查及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的病例156例,病灶340个,采用CT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每人造影剂用量100-120mL,注射速率(2.5-3.5)mL/s,动脉期延迟20-30s,门静脉期延迟60-90s,延迟期(平衡期)延迟230-360s。结果:动脉期显示265(77.94%)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204(60%)个病灶,延迟期显示239(70.29%)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323(95%)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48%。结论: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