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计算机软件分析等。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通过表达蛋白质组学和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揭示其发病机制。为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新生儿筛查、肿瘤、感染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脱髓鞘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从揭示生物遗传信息转移到对生物功能的研究上。蛋白质组学技术应运而生。本文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组学概念及其主要研究技术,详细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揭示疾病分子机制,发现疾病标志蛋白,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早期准确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载体和生理功能的执行者,对蛋白质复杂多样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将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一次完成大量蛋白质的高通量分析.具有其他研究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当今生命与生物技术中最活跃、最前沿、应用最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以来.我国政府对蛋白质的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并将“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纳入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为生物和医药领域4项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这必将推动我国蛋白质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现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学标志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目前在诊断方面尚无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而主要依靠医师的临床经验.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因此,应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尽快开发出具有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将是今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前沿课题。我们将本期专题定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使临床医师更为深入地了解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也希望使大家知道这项实验室中的前沿技术已距临床很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们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先进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性慢性脑部疾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通过药物的机制、适用类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探讨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在青少年癫痫治疗中的应用,分析青少年癫痫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述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是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支柱学科,是从基因组水平对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经典的蛋白质组技术基于双相电泳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然后用质谱进行鉴定。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助于阐明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疾病相关蛋白,针对疾病靶点定向合成药物。蛋白质组学将为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新药研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本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念与蛋白组学的区别做了简要介绍,综述了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中采用的技术及代谢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创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m u ltip le scleros is,M S)是一种常见的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缓慢进展的多系统损害疾病,具有时间和空间多发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其诊断需要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包括临床检查、脑脊液检测和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为了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眼于M S的各种生物学变化,找到疾病的相关蛋白、标记分子、药物靶点和发病机制,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进行药物筛选,从而实现其早期诊断和为预后提供分子标志,蛋白质组学的出现为我们攻克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基础与临床的某些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受到有害多因素侵袭,血脑屏障被破坏,可引起局部或广泛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脑外伤、脑肿瘤均可导致血脑屏障开放。掌握严重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开放的范围和时间,对临床治疗中避免使用加重脑组织损伤的药物非常重要。血脑屏障的控制可能在治疗脑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基因疾病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关血脑屏障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与放射影像学研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研究,旨在治疗疾病。本文就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进行介绍,并就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发生,脑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癫痫的发生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缓激肽受体的研究可能成为新型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技术是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手段及高效率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全景式的研究各种特定环境下的人类蛋白质的表达,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有两种:组成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一种组织或细胞基因组的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另一种是比较蛋白质组学,主要是鉴定不同种类和状态下各种样本之间蛋白质的表达,比较蛋白质组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价值巨大。对重大疾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可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测疾病的转归、检测病情的变化,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观察疗效。脑脊液存在于脑室系统,被认为是脑和脊髓的淋巴,正常脑脊液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且绝大部分为白蛋白,球蛋白仅有微量,在发生某些疾病如:颅内感染、脑出血、脑肿瘤、中毒性脑病时,脑脊液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和量变,且多为球蛋白,近年来国外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行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检测,探索找到这种疾病的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应能代表这种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其合理性应能被神经病理学所证实,生物标志物在诊断这种病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具备可行性和无侵害性。  相似文献   

11.
学术背景: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寻找肝病的特异性标志物提供了值得探索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肝脏的相关研究中,许多有潜在价值的标记物相继被发现。 目的:综合分析蛋白质组学在肝脏发育、再生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7-07有关蛋白质组学与肝脏疾病关系的文章,检索词为“proteomics,liver”,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5-01/2007-07 有关蛋白质组学与肝脏疾病关系的文章,检索词“蛋白质组,肝脏”,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②蛋白质组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共收集到156篇有关蛋白质组学与肝脏疾病、肝移植关系的文献,纳入32篇。 文献评价:纳入的32篇文章中有关蛋白质组学研究背景的文献3篇,有关健康状态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文献6篇,有关肝脏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文献23篇。 资料综合:蛋白质组学是指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研究蛋白质组的学科,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生物机体、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器基因编码的全部蛋白质,从整体水平出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可在更贴近生命本质的层次上去发现和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然而目前针对肝病诊断、分期和治疗的策略十分有限。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肝脏疾病以及肝移植的早期预警、诊断、治疗预后以及肝移植方面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 结论:随着蛋白组学在肝脏疾病中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肝脏疾病的诊治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纳米粒子——协助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靶向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在临床应用中受限,纳米粒子能协助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并将其靶向有效地运载入脑内。PBCA纳米粒子运载药物的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似乎不适用于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PEGPLA/PLGA纳米粒子血液循环时间长,毒性较低,具有缓释特性,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运载的应用中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本文将对几种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纳米粒子的作用机制、性质、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轴突变性为治疗靶点的策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我们对目前轴突变性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1~6]. 一、中枢神经系统和轴突变性 传统观点认为,神经元死亡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只有创伤性脑或脊髓损伤中,才有典型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轴突变性)存在[7].但随着近年来对轴突变性现象研究的深入,已经意识到,在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过程中,轴突变性都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多发性硬化长期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轴突变性可发生于多发性硬化的早期,且轴突变性的程度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8].除此之外,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轴突变性的程度也往往和病情密切相关[3,5,6].  相似文献   

14.
重编程患者体细胞建立相关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模型,对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药物筛选及进一步自体移植治疗意义深刻.本文重点讨论了利用重编程技术建立脊髓性肌萎缩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雷特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6种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iPS细胞模型的最新进展,同时概述了该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相信疾病特异性iPS细胞模型的建立,必将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相关疾病种类较多,多数在影像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认识和掌握这些影像学特点,对临床相应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某些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相关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病,以及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其主要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及质谱等.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归纳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阐述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如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疾病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药物诱发的多动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丙嗪可引起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副作用,其中以迟发性多动症(TD)最为可怕。除氯丙嗪外的其它许多药物(如多种镇定剂或抗精神病药物、L-多巴、溴麦角隐亭等)及某些疾病(如Huntington、老年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回顾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所走过的历程,10年进展可圈可点.在基础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生命及生物学技术最活跃、最前沿、应用最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以来,国家将"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纳入"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为生物和医药领域4项重大研究项目之一[1],不仅推动了我国蛋白质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了解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现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9.
脑水肿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脑水肿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各种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既往治疗脑水肿的药物常着重于利尿脱水、清除自由基、拮抗钙离子等方面,但近年来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缺氧等损伤后可引起神经内分泌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如β-内啡肽、精氨酸加压素、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升高,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脑利钠多肽水平下降及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均会促进或加重脑水肿。因此针对这些因素的相应拮抗剂或类似物可起到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除了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外,常伴随胃肠道症状,在不同疾病患者体内可观察到相应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可通过外周神经、免疫等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肠道菌群失调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模型动物或患者在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症状改善。该文就粪菌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