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肌皮瓣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肌皮瓣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肌皮支形成股前外侧皮瓣、肌支形成股外侧肌瓣的分叶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四肢伴有骨关节感染、内固定外露的皮肤软组织缺损24例。结果术后23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坏死,行皮片移植术。Ⅰ期愈合16例,Ⅱ期愈合8例。3例于伤口愈合后形成窦道,其中1例两次形成窦道,均行清创手术后窦道闭合,最长1年后伤口愈合。4例外伤后骨髓炎伴骨缺损,于伤口愈合后6~8个月行植骨术,伤口无感染,其中2例骨愈合。22例伤口愈合后随访6~20个月无再感染。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肌皮瓣具有血管蒂长、腔隙填充完全、应用灵活、抗感染力强的特点,是治疗伴有骨感染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肌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瓣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15例,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瓣修复,根据手部缺损情况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沿皮瓣穿支血管向远端继续解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考虑好手部各缺损处间距,按需切取分叶穿支皮瓣、阔筋膜瓣、股直肌肌瓣、股外侧肌肌瓣、股中间肌肌瓣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端肌间隔瓣。形成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的一蒂多叶瓣,在肌瓣及阔筋膜瓣上植皮,一次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 结果 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修复各创面在肌瓣、阔筋膜瓣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端血管肌间隔上植皮均成活良好,外形无臃肿,植皮处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创面愈合好,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正常。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0个月,平均8.7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0%。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瓣能一次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缩短手术时间及疗程,手部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是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旋股外侧动脉高位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高位皮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术中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支细小或缺如时,改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发出的高位皮支为血管蒂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手部、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的范围为15cm×6cm~28cm×13cm,并带部分肌瓣、骼胫柬以及股外侧皮神经,骨折分别行内固定或外固定。结果本组7例术后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一期修复后外观、感觉、功能均达到优良,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高位皮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部位隐蔽、可带肌肉及股外侧皮神经的皮瓣;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支细小或缺如时,以此高位皮支为血管蒂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确实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外上动脉双轴点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外上动脉为血管轴,髌骨外上缘为轴点,以旋股外侧动脉第一肌皮穿支为第二轴点设计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3例. 结果 3例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形满意. 结论 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外上动脉双轴点皮瓣很大程度延长了血管蒂的长度,从而有效地扩大了皮瓣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皮瓣设计方法,以便增加术前多普勒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穿支,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行程、分支和定位。用3D—doctor和Scion Image软件分别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三维重建和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股前外侧区共有外径大于0.5mm穿支16支,平均外径0.8mm,平均供血面积45.61cm^2,其中20%为肌间隙穿支,80%为肌皮穿支。平均蒂长为(3.15±1.43)cm。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在浅筋膜中的平均长度为2.63cm。结论改良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以为皮动脉和穿支皮瓣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造影图像。本研究发现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的最大供血面积是30cm×20cm。以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顺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1月收治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创面面积:6 cm×13 cm~11 cm×25 cm,9例为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合并有主干血管、神经损伤,1例合并有主干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皮瓣切取面积:6 cm×13 cm~12 cm×25 cm,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骨折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主干血管、神经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供区直接闭合或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外形满意。术后1年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感觉评价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顺行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1999年5月-2004年2月,对8例手掌严重损伤致掌浅弓缺损的患者,切取上述血管移植重建掌浅动脉弓,血管切取长度为9~15cm。结果术后患者手指及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手功能恢复满意,血管供区血液循环无影响,肌力正常。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与掌浅弓有十分相似的解剖学结构,且解剖位置恒定,切取方便。该血管最佳适应证是修复掌浅弓缺损和同时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1月,收治7例足、踝及胫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6~51岁。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伤3例。损伤部位:足部2例,踝部2例,胫前区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8 h~40 d,平均20 d。创面伴骨、肌腱等组织外露,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2 cm×7 cm~20 cm×14 cm。入院后对合并伤进行对症处理,4~16 d后手术。术前先行皮瓣数字化三维重建,并行皮瓣设计。术中切取大小为15 cm×9 cm~22 cm×16 cm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较好,恢复保护性感觉,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踝关节功能满意,背伸19~22°,跖屈30~36°,正常行走。供区无明显瘢痕形成,肢体无异常。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对供区影响小,术前三维重建设计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可作为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位皮动脉型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缺乏第1肌皮动脉穿支或皮支细小时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应用高位皮动脉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8例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移植的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破溃,修复肢体的外观、功能满意。结论当股前外侧皮瓣在缺乏第1肌皮动脉穿支或皮支细小时,应用高位皮动脉作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供血的游离组织瓣修复严重的小腿创伤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小腿软组织损伤严重且无可携带游离组织瓣的血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远端为蒂,将其近端与游离组织瓣的动脉吻接,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与游离组织瓣的动脉伴行静脉吻接,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该方法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36例,其中携带背阔肌肌皮瓣15例,股前外侧皮瓣12例,胸脐皮瓣9例.结果 36例游离皮瓣(肌皮瓣)均顺利成活,无一例出现血管危象,随访6个月至2.5年,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 在小腿无可供吻合的血管时,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供血的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手术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ree tissue flap anastomosed with reverse descendant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for severe soft tissue defect at leg. Methods The severe soft tissue defect at leg, without any vessels for anastomosis of free tissue flap, was reconstructed with free tissue flap, which was anastomosed with proximal end of descendant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and great saphenous vein. From Oct. 2004 to Dec. 2009, 36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15 cases of latissimus dorsi musculocutaneous flaps, 12 cases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flaps,and 9 cases of thoracoumbilicus flaps. Results All the 36 free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2. 5 years with good cosmetic results. Conclusions It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to repair the severe soft tissue defects at legs with the reverse descendant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to carry the free flap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为股骨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修复方法。方法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的吻合以及膝上外侧动脉的分支分布进行了解剖观察,并设计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骨外侧髁骨(膜)瓣。临床应用该骨(膜)瓣转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13例。结果 随访14~30周,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3~20周,效果良好。结论 该骨(膜)瓣血管剖位置恒定,手术简便,转位灵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部皮肤穿支血管的嵌合皮瓣,为修复口腔颌面部的大面积、复杂的洞穿性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及分支、其在股部正面及两侧可能存在的皮肤穿支血管,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8例.此种皮瓣可分为3种类型: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内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股直肌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结果 术后8例16块皮瓣均成活,无并发症,且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未行皮片移植.术后随访1~9个月,患者面部外形和功能均良好,供区畸形和功能障碍均不明显.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穿支嵌合皮瓣吻合血管数量少,较切取2个皮瓣供区损伤小,组织量大,适合口腔颌面部大型复杂的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最小内径。结果 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旋股外侧动脉向皮瓣、筋膜或肌肉发出的穿支,形成以同一上级母体血管为蒂的不同的组织瓣,嵌合移植修复四肢创伤中的复杂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利用旋股外侧动脉向肌肉、筋膜及皮肤发出穿支,制成2~3个不同种类的组织瓣嵌合移植,对四肢环形组织缺损4例、多个创面3例、手足套状撕脱伤6例及GustiloⅢC型损伤9例进行修复.结果 22例中移植组织19例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远端出现约1.0~2.0 cm坏死;1例肢体远端坏死;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经6个月~2年的随访18例,皮瓣外形饱满,筋膜或肌肉植皮区皮肤有滑动、有弹性且无回缩,颜色无改变.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皮瓣移植是修复四肢复杂创面较为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15例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6~42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时间1~21年,中位时间13年。瘢痕挛缩畸形位于手部11例、足部4例;导致不同程度手、足部关节功能障碍。术中瘢痕挛缩松解后遗留创面范围为6 cm×4 cm~9 cm×8 cm;合并血管、神经或者肌腱外露12例,肌腱缺损4例。经浅筋膜浅层切取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5.0 cm~10.0 cm×8.5 cm;取阔筋膜条重建肌腱。皮瓣供区减张缝合。结果术后1例皮瓣出现静脉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患手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7例、良4例。患足足趾关节畸形及功能均明显改善。供区无肌疝、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浅筋膜浅层切取的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松解后创面,可获得良好外观及功能,而且供区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