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1例术后1月内再手术的大肠癌病人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切口裂开7例,肠梗阻5例(粘连性肠梗阻4例,结肠造口外侧间隙内疝1例);吻合口瘘3例,肠瘘2例;腹壁结肠造口缺血坏死及回缩各1例;造口帝小肠疝出2例,结论:大肠癌术后近期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切口裂开,肠梗阻,造口并发症及吻合口瘘,重视围术期处理,加强支持治疗,术中正确处理,可减少大肠癌术后近期并发症及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方式及预防吻合口瘘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63例。结果:一期切除吻合率79.4%(50/63),吻合口瘘发生率4%(2/50),切口感染率6%(3/50);单纯造瘘6例,其中术后切口裂开1例;一期切除二期吻合及捷径手术共7例,无近期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式选择、术中肠腔减压和结肠灌洗、术后抗感染以及胃肠外营养等均是手术治疗大肠癌并肠梗阻  相似文献   

3.
林建扬  张守亮  陈志红 《吉林医学》2010,(33):6045-6047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因并发症近期再手术3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原因及治疗体会,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胃癌行胃切除术2246例,其中近期再手术36例。所有再手术病例分为三组:A组,再手术时间〈1周;B组,1周〈再手术时间〈1个月;C组,再手术时间〉1个月。结果:胃癌术后出现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切口裂开,其次是吻合口瘘,然后是肠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内出血、腹腔内脓肿、膈疝、吻合口梗阻例、输入袢梗阻、幽门梗阻、胸腔感染、切缘阳性、肠穿孔等。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吻合口瘘2例,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结论:胃癌行胃切除术后出现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切口裂开,其次是吻合口瘘、肠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内出血等。再手术有比较高的住院死亡率,为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的可能,需要在初次手术前进行恰当的术前准备并具备精湛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30例大肠癌并发肠梗阻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梗阻12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梗阻18例。结果3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一期切除吻合16例(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7例,右半结肠和直肠一期切除吻合7例,Dixon2例),Hartman2例,短路手术回肠与横结肠吻合4例,盲肠造瘘1例,乙状结肠造瘘7例。术后发生吻合瘘2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裂开1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大肠癌肠梗阻是可行的,但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肿瘤的局部情况合理地选择术式,同时应遵循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文信  刘桂平 《广西医学》2010,32(10):1256-1257
目的总结大肠癌致肠梗阻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大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Ⅰ期切除术43例,其中同时吻合术32例(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19例,行Hartrnanns术5例,肿瘤切除后行端端吻合+近端结肠造瘘6例);8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造瘘3例,横结肠造瘘3例,捷径手术2例;术后吻合口瘘1例。结论大肠癌致肠梗阻,只要及时正确处理,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癌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一期肿瘤切除吻合80例,Hartmanns手术10例,结肠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6例,回肠同横结肠直接吻合1例、单纯梗阻近侧造瘘1例。结果:94例均治愈,4例死亡。有3例因不能耐受改行结肠造瘘术。术后并发吻合口瘘3例,其中右半结肠2例,左半结肠1例;切口感染8例;肺部感染2例。结论:癌性结肠梗阻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病变部位、梗阻近端肠管病理状况选择恰当的术式,吻合口瘘是最主要的并发症。早期发现、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直肠癌手术1093例,术后非计划再手术35例,分析其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35例非计划再手术患者中,术后吻合口瘘12例(34. 3%),肠梗阻8例(22. 8%),造瘘口坏死或回缩6例(17. 1%),腹腔出血3例(8. 6%),切口裂开3例(8. 6%),造口旁小肠内疝2例(5. 7%),腹腔感染1例(2. 9%),32例治愈,3例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糖尿病、术中出血多是非计划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手术最常见原因是吻合口瘘,肠梗阻和造口缺陷也是其常见原因,对于合并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多的男性直肠癌患者,要注意防范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张瑜  王蒙 《安徽医学》2013,34(8):1176-1177
目的为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预防造瘘口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8例肛管或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腹膜外造瘘(A组,51例)和腹膜内造瘘(B组,47例),随访时间6~36个月,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瘘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平均住院11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1例,无造瘘口坏死、造瘘口回缩及狭窄,无机械性肠梗阻,无造瘘口旁疝;B组平均手术时间186 min,平均住院16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2例,造瘘口回缩2例,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旁疝2例,机械性肠梗阻1例。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较腹膜内乙状结肠造瘘明显减少并发症,在行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杜先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1,(23):47+60-47,60
目的探讨老年人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方式效果。方法 50例老年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分别采用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回结肠吻合术、肿瘤近端肠管造瘘术。结果 50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26.0%,其中感染中毒性休克2例,肺部感染4例,吻合口漏2例,切口感染、裂开2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6.0%。结论结肠癌急性梗阻,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并发症少,安全可行。老年人结肠癌急性肠梗阻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大肠癌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梗阻性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2 5例梗阻性大肠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评价一期切除吻合的疗效。结果  2 5例梗阻性大肠癌病例 ,右半结肠 1 3例 ,左半结肠 1 2例 ,一期切除吻合 2 3例 ,无手术死亡。肿瘤一期根治切除 2 3例 ,其中 2 2例一期切除吻合 ,根治切除造瘘 1例 ;另 2例肿瘤晚期而行肿瘤姑息切除 ,其中 1例肿瘤姑息切除后一期吻合 ,另 1例因伴有尿毒症行末端回肠造瘘。仅有 1例出现吻合口瘘 ,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术后严重腹泻等。结论 中老年患者有进行性腹胀、便秘等低位小肠梗阻表现应首先考虑结肠癌引起的梗阻可能 ,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对肿瘤性结肠梗阻的手术方法应在解除梗阻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根治性手术 ,一期切除吻合  相似文献   

11.
李斌 《实用全科医学》2007,5(8):671-672
目的探讨大肠癌肠梗阻的外科处理办法。方法分析1995-2006年32例大肠癌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5例。左半结肠切除、肿瘤切除、肠造口13例。单纯结肠造口2例。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切口感染2例(6.25%),围手术期死亡1例(3.13%)。结论重视对大肠癌肠梗阻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病因及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6月~2005年5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生各类并发症19例,包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吻合口瘘、造瘘口狭窄、造瘘口旁脓肿、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回缩、输尿管损伤、腹腔内疝、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切口裂开、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结论:直肠癌术后出现并发症部分为医源性因素,积极的预防、合理的治疗、规范的操作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造瘘在大肠癌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4年以来对 4 0例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 ,采用围手术期造瘘结合手术治疗。经回肠末端插管穿过回盲部到升结肠 ,减压及引流 1周 ,后 3d行肠道准备。然后行根治性切除 ,术后继续保留造瘘管减压 1周。结果 :4 0例中 2例死于其他合并症或并存疾病 ,38例恢复顺利 ,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管式造瘘应用于大肠癌合并梗阻的治疗 ,对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管式造瘘简便易行 ,避免了常规结肠造口所致生活不便及日后关闭瘘口之痛苦  相似文献   

14.
滕长胜  张利刚  王宇 《北京医学》2005,27(6):334-335
目的探讨对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295例结肠造口术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造口肠管坏死,造口狭窄、回缩,造瘘口感染,内疝,造口旁疝等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95例中254例无术后并发症,4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造口肠管坏死3例,造口狭窄9例,造口旁疝7例,造口肠管回缩1例,内疝梗阻2例,切口感染15例,造口周围感染4例.结论结肠造口的并发症部分是由于外科技术上的原因,大多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5月南通市肿瘤医院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手术24例,分析非计划手术原因,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结果: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手术24例患者中,吻合口瘘14例(58.3%),输尿管损伤2例(8.3%),肠梗阻2例(8.3%),腹腔出血4例(16.7%),直肠癌根治术后(Miles术)乙状结肠造瘘塌陷1例(4.2%),直肠癌术后腹壁切口疝伴小肠坏死1例(4.2%)。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吻合口瘘、输尿管损伤、肠梗阻、腹腔出血、肠造口塌陷、腹壁切口疝伴小肠坏死等,熟悉解剖及手术步骤、规范严谨的手术操作和术后密切关注病情及时处理是减少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我院20年来1188例大肠癌手术中术后并发症165例,占1.39%。这些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15例,急性机械性肠梗阻7例,骶前静脉丛大出血5例,造瘘口并发症20例,吻合口瘘12例。并对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39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兵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1,25(3):290-290,30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结直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39例,行Hartmann’s术3例,Dixon术1例,Miles术1例。左半结肠14例中切除吻合术1例,切除吻合加近侧肠造瘘7例,单纯近端结肠造瘘术5例,捷径术1例。右半结肠20例中,切除术16例,行回肠、横结肠吻合术4例。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瘘1例行左半结肠切除1期吻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结直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行一期肿瘤切除和吻合术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0~2002年67例大肠癌致肠梗阻病例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 67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病人I期右半结肠切除吻合14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37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近端结肠造瘘术8例,左半结肠切除、近断结肠造瘘、关闭远端结肠4例。3例直肠癌致肠梗阻病人,肿瘤无法切除,作乙状结肠造瘘1例,横结肠造瘘,肠梗阻缓解后行Mile’s手术3例。全组无吻合口漏和死亡病例。结论 为了提高5a生存率和减少Ⅱ期手术,结肠癌致肠梗阻应争取Ⅰ期切除吻合。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术中结肠灌洗和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关健。文章还强调了大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造瘘口切口辅助技术(通过造瘘口切口取标本,行肠吻合及输尿管吻合)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通道术中的安全性、实用性。方法:将60例需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通道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造瘘口切口辅助技术组(试验组)及传统下腹正中切口辅助技术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尿流改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术后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尿流改道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105.0±18.9) min vs.(117.0±17.7) min,P<0.05];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03±1.50 vs. 5.40±1.69,P<0.05);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8.27±1.86) d vs.(9.70±1.87) d,P<0.05];术中出血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60±155) mL,对照组:(271±154) mL,P=0.784]。试验组并发症发生4例,其中2例为肠梗阻,1例造瘘口旁疝,1例尿路感染;对照组并发症发生6例,其中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组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造瘘口切口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收治的68例结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乙状结肠40例,降结肠18例,升结肠6例,横结肠4例,;一期切除吻合52例,单纯切除,近端造瘘,二期吻合10例,无法切除行近端肠腔造瘘6例。术后吻合口瘘2例,切口感染16例,液化2例,切口裂开4例。结论重视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