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心包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与相邻的血管壁相互作用,能以旁分泌方式调节心血管生物学功能,也可对来自血管壁的信号做出反应改变其表型。PCAT无创影像分析有助于识别高风险的心血管病患者,对CAD的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斑块量化特征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价值。方法:随访830例经64排CT证实的冠状动脉斑块患者2~33个月,随访终点事件为ACS,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负荷心肌缺血实验确定罪犯斑块,比较罪犯斑块与非罪犯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厚度长度比,并绘制各指标预测ACS的ROC曲线,选取最佳截断点,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最终79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7例随访期发生ACS,检出罪犯斑块27个,非罪犯斑块59个。在未发生ACS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对照组,共检出非罪犯斑块275个。2组非罪犯斑块共334个,罪犯斑块27个。罪犯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平均5.20 mm2)、体积(22.89 mm3)、斑块负荷(40.5%)、重构指数(1.32)、厚度长度比(0.33)均显著高于非罪犯斑块(分别为3.71 mm2、11.80 mm3、31.40%、1.04、0.25)(均P0.05),以上指标预测AC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73、0.78、0.73、0.71。结论:64排CT显示的斑块最大横截面积、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厚度长度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CT值与斑块性质及所在分支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入组管腔轻-中度狭窄的患者178例(疾病组),管腔无狭窄的106例(对照组),测量疾病组中不同冠状动脉分支中、不同性质斑块与同支正常区域的PCAT的CT值,并测量所有病例的心外膜脂肪(EAT)及左胸壁皮下脂肪CT值。结果 疾病组较对照组平均年龄大,平均心率快,高血压的发生率高,EAT及左胸壁皮下脂肪CT值较高(P<0.05)。对比各性质斑块、各冠状动脉分支斑块与同支正常区域PCAT的CT值,发现部分钙化、非钙化斑块PCAT的CT值对比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RCA)斑块、左主干-左前降支(LM-LAD)斑块PCAT的CT值对比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斑块性质及冠状动脉分支部位对斑块PCAT的CT值的影响,发现钙化斑块PCAT的CT值较部分钙化及非钙化斑块PCAT的CT值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分支部位对斑块PCAT的CT值无明显影响(F=0.603,P=0.548)。结论 PCAT、EA...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76例拟冠心病患者,4例冠状动脉支架及搭桥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结果80例中共显示斑块204处,其中硬斑块128处,软斑块96处,尤以左前降支为最多;冠状动脉狭窄共60例,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8例,仍以左前降支为多。心脏肿瘤3例,中纵隔囊肿1例,主动脉夹层3例,真性动脉瘤1例,大血管畸形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祁荣兴  李敏  龚沈初  黄胜  崔磊  何书   《放射学实践》2012,27(8):840-843
目的:评价不同医师在R-R间期不同相位窗对64层螺旋CT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的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搜集23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后处理软件分别测量钙化积分图像收缩期相(R-R间期20%~35%相位)和舒张期相(R-R间期65%~80%相位)的EAT体积。比较不同医师、不同相位窗对EAT体积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医师、不同相位窗所测得EAT体积均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相同医师不同相位窗所测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4.326,3.794)、(-2.679,3.781);而相同相位窗不同医师所测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收缩期相位窗(-6.205,7.480)、舒张期相位窗(-4.425,7.334),舒张期相所测95%一致性界限范围要小于收缩期相。结论:64层螺旋CT进行EAT定量时,EAT体积的测量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其中舒张期相进行测量可重复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飞行人员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临床怀疑冠心病的飞行人员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检查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以CCA为金标准比较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10例飞行人员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CA与CCA 检查,双源CTCA图像优良率为96.3%.CTCA发现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7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前降支心肌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冠状动脉正常2例.7例患者的CTCA图像上15个冠状动脉节段有不同程度狭窄,以CCA为金标准,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诊断冠状动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0.0%、99.2%、98.4%.双源CTCA与CC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病变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χ2=0.50,P=0.4795).结论 双源CTC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飞行人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管壁斑块情况,并能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等,对于安全可靠地诊断飞行人员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巩红  李季  胡永刚  陈志功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8):1303-1305,13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判别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数、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冠状动脉评估节段数368个,其中狭窄节段195个(35.4%)。狭窄<50%共98个节段,狭窄50%~75%共71个节段,狭窄>75%共26个节段(左前降支中段、近段、后降支中段、左回旋支近段),其中完全闭塞2个(右冠状动脉近段以远、左回旋支中段以远)。软斑块46个(27.3%),纤维斑块42个(31.5%),混合斑块78个(29.5%),钙化斑块93个(12.6%)。对应斑块测量的CT值分别为软斑块(17±26)HU,纤维斑块(97±35)HU,钙化斑块(489±195)HU。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助于显示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阈值下基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图像测得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测量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基于CCS方法测量FAI的可行性并探索合适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纳排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最佳的扫描技术。方法: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使用3种不同的检查技术,对62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增强检查:15例使用对比剂注入后延时扫描无维持注射的方法;23例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surestart)自动控制扫描,对比剂一次性团注的方法;24例使用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 维持注射的方法。结果:15例使用对比剂注入后延时扫描无维持注射的方法进行的冠状动脉检查,9例成功占60%(9/15);23例使用surestart技术自动控制扫描,不使用维持量注射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检查,16例成功,占69.57%(16/23);24例使用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 维持注射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检查,22例成功,占91.67%(22/24)。结论: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 维持注射的方法,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特征对疑似冠心病病人2年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病人,将CCTA检查后2年内发生ACS的病人作为ACS组(81例),2年内未发生ACS的疑似冠心病病人作为对照组(81例)。ACS组年龄44~85岁,平均(64.01±10.09)岁,男57例;对照组年龄39~89岁,平均(62.91±10.11)岁,男56例。将2组病人随机以 3∶1 的比例分为训练集(ACS组60例,对照组60例)和验证集(ACS组21例,对照组21例)。筛选基于CCTA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并基于PCAT影像组学特征中的CT密度值建立PCAT密度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数据集中2个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CS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基于CCTA影像所示的冠状动脉斑块周围PCAT共提取107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21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态学特征5个、直方图特征1个、纹理特征15个,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基于提取的PCAT组学特征中平均 CT密度值构建PCAT密度模型。2种模型预测2年内发生ACS事件的诊断效能分析显示,PCAT 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841,0.839) 均高于PCAT 密度的AUC(AUC=0.603,0.588)。训练集中,PCAT影像组学评分的诊断效能优于PCAT密度模型(P<0.05),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P<0.05)。PCAT影像组学评分对发生ACS事件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性高于PCAT密度。PCAT影像组学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优于PCAT 密度。结论 基于CCTA 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可为ACS事件的发生提供更多的预测信息。PCAT 影像组学评分对2年内发生ACS事件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PCAT 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超重患者心周脂肪(PAT)含量与冠心病及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非超重患者(BMI<24kg/m2)418例,测定PAT含量、冠脉钙化积分,根据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根据血管受累数目及代谢危险因素的数量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间PAT含量。结果:冠心病组[(195.30±77.04)cm3]较非冠心病组[(165.03±56.66)cm3]PAT含量明显增加(P<0.001)。随血管受累支数及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含量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测定PAT含量是提示非超重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7例疑似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不包括5例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12个)。将冠状动脉分为13个节段,分析所有管腔大于2mm的节段,评价图像是否能满足管腔评价。管腔狭窄大于50%认为有意义,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16层螺旋CT在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在所有638个节段中,588个节段(占92.16%)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对于16层螺旋CT能够显示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与ICA相对照,若以动脉节段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3.61%、91.11%、89.79%、98.12%和94.63%。以动脉主干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2.82、、91.31%、80.43%、97.37%和82.08%。以患者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4.73%、90.00%、93.01%、92.99%和82.75%。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无创、简单易行。既能显示管腔情况又能显示冠脉管壁,弥补了ICA的不足;经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对支架术后的随访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血管变异的显示直观确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和随访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猪腹部脂肪组织作模型,确定低剂量CT扫描检测脂肪组织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不同剂量和不同层厚,对模型进行扫描。在3个模型上分别设置4条扫描线,每条线相距1 cm。扫描分9组,每组分10 mm,5 mm,2 mm三种层厚,每种层厚分别采用100 mA,50 mA,20 mA剂量扫描。扫描时间1 s。结果:模型扫描显示扫描层厚为10 mm时,剂量100 mA、50 mA、20 mA之间,脂肪CT值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层厚为5 mm时,剂量100 mA、50 mA、20 mA之间,脂肪CT值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层厚为2 mm时,剂量100 mA、50 mA、20 mA之间,脂肪CT值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能准确测量脂肪CT值,可用于区域脂肪定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128-SCTCA)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128-SCTCA筛查,对其中59例患者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分析比较128-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341例患者成功完成了128-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193例患者的596支冠脉伴有不同性质的斑块和不同程度的狭窄,对其中59例冠心病患者以CAG为金标准,得出128-SCTCA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23%、92.57%、100%、95.59%。从59例患者的295支冠脉中检测出136个斑块,脂质软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硬斑块分别占18%、11%、71%。结论:128层CT冠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方法,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接近CAG,区分高危斑块优于CAG,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钙化积分(CACS)对可疑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前瞻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分析CTCA以及CACS结果,分析并对照CTCA以及CACS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85例患者CTCA发现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管腔狭窄≤50%),38例患者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管腔狭窄>50%),27例患者冠状动脉未发现异常.54例患者钙化积分在0~10之间,47例患者钙化积分在11~400之间,49例患者钙化积分大于400.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类型及钙化积分大小均为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5.254,95% CI=2.095-13.176,P<0.001; OR=6.877,95%CI=1.372-14.033,P<0.001;OR=2.976,95%CI=1.437-6.614,P=0.00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类型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OR=3.725,95%CI=1.379-10.062,P=0.007;OR=4.283,95%CI=1.992-12.254,P=0.002).结论 CTCA和CACS对可疑冠心病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TCA对患者的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CA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标准,评价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52例做过冠状动脉CTA与SCA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52例患者中,CTA成像检出心肌桥16例,血管内斑块形成98处;17例一侧明显型优势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狭窄86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40支,SCA诊断心肌桥6例,冠状动脉狭窄84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41支。结论冠状动脉CTA与SCA相比,不仅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作出判断,还可以对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肌桥提出明确诊断,可以用于CAD的筛查,几乎能代替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双能量CT冠状动脉造影(DE-CTA)结合CT心肌灌注(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31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双能量CT和负荷-静息SPECT检查,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接受导管造影检查.重建冠状动脉DE-CTA和DE-CTP图像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评判,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建立DE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基线值,进而计算DE-CTA加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28例患者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1)DE-CTA显示112支冠状动脉,其中41支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8/47)、95%(62/65)、93%(38/41)、87%(62/71),准确性为89%(100/112);(2)DE-CTP显示46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36/47)、85%(55/65)、78%(36/46)、83%(55/66),准确性为81%(91/112);(4)DE-CTA加DE-CTP诊断52支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5/47)、89%(58/65)、86%(45/52)、97%(58/60),准确性为92%(103/112).结论 DE-CT一次扫描即能获得冠状动脉解剖学和血流灌注信息,可以对冠心病做出综合性诊断.DE-CTP能够为CTA提供有益的补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mbination of 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 and dual-energy CT peffusion (DE-CTP)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were examined using dual-source dual energy CT and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DE-CTA, we used a contrast-enhanced ECG-gated coronary scan protocol with energy levels of two tube detector arrays at 140 and 100 kVp. Two kinds of acquired images were fused for the CT angiogram and further calculated to construct a perfusion map (Siemens DE Heart PBV). The compar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DE-CTA vs. CA, DE-CTP vs. CA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d further compared DE-CTA plus DE-CTP with CA. Results DECT obtain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in 28 patients.DE-CTA detected 41/112 arterial stenosi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DE-CTA was 81%(38/47), specificity was 95% (62/6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92% (38/41),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7% (62/71), and accuracy was 89% (100/112). DE-CTP detected 46 perfusion defects in artery territorie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DE-CTP was 76% ( 36/47), specificity was 85% (55/6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8% (36/46),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3% (55/66),and accuracy was 81% (91/112). DE-CTA plus DE-CTP diagnosed 52 arteries stenosi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combination of DE-CTA and DE-CTP gave sensitivity of 95% ( 45/47 ), specificity of 89%(58/65) , NPV of 97% (58/60), and accuracy of 92% (103/112). Conclusions DECT can provide perfusion blood volume information as well as vessel pathology in one scan. DECT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improve diagnosis of CAD.  相似文献   

19.
杨春英  李亮  查云飞  彭宙锋   《放射学实践》2011,26(4):419-422
目的:采用64层MSCT评价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V)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为冠心病(CAD)的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男114例,女74例,平均年龄(64.0±9.97)岁;均行心脏冠状动脉64层MSCT血管成像,在GE ADW4.4工作站分别测量左心室心尖部的脂肪组织厚度及全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积分。结果:本组病例共检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106例,病变178处,其中轻度狭窄组(管腔狭窄51%~75%)67例,病变125处;中度狭窄组(管腔狭窄76%~90%)21例,病变27处;重度狭窄组(管腔狭窄91%~99%)12例,病变18处;完全闭塞组(管腔狭窄100%)6例,病变8处。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组之间的EAT和EAV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T=32.306,FV=27.743,P=0.000),四组之间Gensini积分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10.483,P=0.000)。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EAT、EAV呈显著正相关(rT=0.739、rV=0.801,P=0.000)。结论: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容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