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的结果,为进一步优化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按不同工作性质,分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影像诊断3组;按不同工作岗位,分为医师、技师、护师3组。采取热释光法对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该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水平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人均年有效剂量<5 mSv,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稳定在较低水平;不同工作性质人均年有效剂量值均数两两比较,其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放射影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核医学与放射影像诊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人均年有效剂量值均数两两比较,医师、技师、护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所致受照剂量最高,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及防护知识培训,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职业防护和职业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石家庄辖区内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为河北省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中的方法,对石家庄市内5家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从事不同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范围为0.83~1.50 m Sv/a,其中普通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为0.96 m Sv/a,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1.50 m Sv/a,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为1.06 m Sv/a,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为0.83 m Sv/a。将从事不同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检查结果异常率与年人均有效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检查异常率与相应的年人均有效剂量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家庄市5家三甲医院的放射防护与卫生监管工作较好,采取的有效防护措施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3.
调查2012-2016年山东省各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并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结果显示,2012—2016年共监测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年平均人数为10 205人,其中人数最多的职业类别是放射诊断学,年平均人数为6 576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 mSv/a;不同职业类别的放射工作人员当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介入放射学1.9 mSv/a。提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处于较低水平,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工业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情况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广州军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为减少职业危害、优化放射防护工作提供指导。方法使用热释光法对该军区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检测,对2011—2013年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1/10,人均年剂量频数〈5 mSv;各岗位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介入放射组最高,核医学组次之,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军区应加强介入和核医学的放射防护;通过加强医疗机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管理和放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疗系统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水平。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对河北省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共监测90人。结果 2012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9 m Sv/年,不同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介入0.80 m Sv/年、核医学0.77 m Sv/年、放射治疗0.62 m Sv/年、放射诊断学0.60 m Sv/年。不同工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P0.05)。结论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有效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应作为放射防护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2011年使用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年剂量当量均5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6mSv/a,以临床介入工种最高为2.17mSv/a。私营医院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年人均有效剂量为0.45mSv/a,明显高于市直属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论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安全,临床介入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是放射防护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了解海宁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受照剂量,从而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方法 采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年海宁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全市84名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4mSv/a;全市32间X机房防护性能监测数据显示,市级医疗机构平均剂量率值小于镇、街道卫生院平均剂量率值。结论 根据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规定剂量的限值,本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水平均符合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防护现状,为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与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利用X、γ散漏射线巡测仪451P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HT5"SS]2016年共监测介入放射工作职业性外照射757人,有效监测536人,有效监测率为70.8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29 mSv;2017年共监测1 123人,有效监测309人,有效监测率为27.52%,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47 mSv;2017年不同岗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2,P<0.01);第二术者位总体空气比释动能率要高于第一术者位,且头部空气比释动能值均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剂量照射水平但有效监测率偏低;放射防护工作仍需不断完善,重点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医院2015—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加强放射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现行GBZ 128标准,采集2015—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岗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水平。结果 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6 mSv/a、0.08 mSv/a、1.25 mSv/a、0.72 mSv/a和0.37 mSv/a,均小于5 mSv/a,低于医院的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年份间比较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间比较介入放射(2E)和核医学(2C)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继续保持现有的放射防护管理和措施;介入放射与核医学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较高,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整理2015—2017年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青岛市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Hp(10)数据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射线暴露和防护情况进行评估,为更好的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类整理数据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对2861人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医疗机构201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52、0.25和0.17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业企业201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17、0.16和0.14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不同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2017年各职业类别的放射工作人员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和介入工作人员分别有3人和2人年有效剂量超出20 mSv/a。结论 青岛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各职业类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加强诊断和介入工作人员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某医院2007—2017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医院行政部门的放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采用热释光法测量,评价从事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医学类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2007—2017年共监测66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2 mSv·a-1,集体剂量为34.51 man·mSv。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8 mSv·a-1;2011年大剂量值占比最高,为18.8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大剂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3.49%。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最多,共263人次,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平均值最高,为0.82 mSv·a-1,不同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介入放射学仍是高风险辐射岗位,且个人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放射技师及护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大,需加强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现状和水平,为加强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表,把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培训、体检、持证、建档和个人剂量作为调查内容,统计方法使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医院共有放射工作人员1209人,其中男性682人(56.4%),初级职称603人(49.9%),中级职称449人(37.1%),高级职称157人(13.0%),本科及以上学历826人(68.4%),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职称和学历分布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医院级别越高,放射工作人员职称和学历越高(P < 0.001);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个人剂量监测建档率和职业健康检查建档率均为100%,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率和持证率分别为98.5%和99.6%,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率和持证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个人剂量监测率和频次率为100.0%和93.7%;集体年剂量和平均年剂量分别为201.55 mSv·人和0.17 mSv;不同医院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医院(P < 0.05),不同岗位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和核医学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岗位(P < 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武汉市某医院从事X射线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共211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2017年个人外照射剂量和2018年初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按工种将研究对象分成X射线影像诊断组(104人)和介入放射学组(107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人群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辐射暴露剂量和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的关系。
  结果  介入放射学组个人年剂量均值[(0.16±0.21)mSv]高于X射线影像诊断组[(0.09±0.07)mSv](P < 0.01),介入放射学组的肌酐(Cr)值[(81.00±15.43)μmol/L]高于X射线影像组[(73.18±13.31)μmol/L](P < 0.05),其他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剂量每增加1个单位,研究对象中淋巴细胞(LYM)计数降低0.73个单位(P < 0.05)。未发现血常规和血生化其他指标与年剂量存在关联关系。
  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r值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滦南县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放射诊疗设备现状,为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要求,采用热释光剂量法对滦南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进行监测。结果 滦南县共有放射诊疗单位30家,放射工作人员146人,实际监测人员131人,监测率89.73%。131人的集体年剂量当量为51.97 mSv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0 mSv。其中128人年剂量当量低于2 mSv,3人年剂量当量在2~5 mSv之间,占2.29%,年剂量当量值均无超过5 mSv。县级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6 mSv,乡镇级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 mSv,牙科门诊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4 mSv,个体诊所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1 mSv。放射工作人员中以普通放射工作人员为主,共计97人,占74.05%,人均年剂量当量0.38 mSv;从事CT人员19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50 mSv;从事介入人员9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24 mSv;专职牙科人员4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34 mSv;放射治疗2人,人均年剂量当量1.04 mSv。经比较,放射治疗与其他放射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县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放射职业环境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广州市某三甲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对2020年广州市某三甲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分析监测数据。 结果共计182人参与个人剂量监测,其中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占84.6%(154/18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占15.4%(28/182)。四期合计监测566人次,其中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470人次,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96人次。个人剂量年度监测期数满四期的人员占监测总人数的55.5%(101/182)。单个周期有效剂量在调查水平(>1.25 mSv)范围的有3人,分别为1.56 mSv、1.32 mSv、2.59 mSv。X射线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2(0.27,0.93)mSv /a、0.59(0.17,0.78)mSv /a,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衣内、外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0(0.16,0.81)mSv /a、0.72(0.29,0.91)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95,P<0.0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铅衣外剂量大于内剂量的情况占70.8%(68/96);铅衣内剂量大于外剂量的情况占29.2%(28/96)。 结论该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降低辐射受照剂量,防止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8—2010年呼和浩特市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法,年检测4次每季度一次。结果三年共检测市属9个旗县区医疗机构254家单位,检测放射工作人员618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716.44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77mSv/a,96.7%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当量低于年限制(20mSv/a)的1/4,没有超过国家年限制20msv的情况。2008—2009年人均年剂量当量呈下降趋势,而2010年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前两年。不同类型的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不同,市级医疗机构较县级、私立医疗机构偏高。结论呼浩特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均小于国家限值20mSv/a,总体防护状况良好。但市级公立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相对偏高,重视放射防护安全问题,并查找公立医疗机构放工人员个人剂量偏高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RGD-3D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工业应用等,采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结果 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3 mSv/a,所有监测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20 mSv,集体有效剂量为0.570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以介入放射学(0.375 mSv/a)稍高,其次为核医学(0.316 mSv/a),人数最多的诊断放射学为0.271 mSv/a,其余职业类别年有效剂量值均在较低水平;不同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相差不大,人均年有效剂量海安县(0.418 mSv/a)较其他地区稍高;二甲医院以下医疗单位监测剂量值(0.361 mSv/a)要高于二甲医院及以上医疗单位(0.182 mSv/a)和工业企业(0.143 mSv/a)。结论 2016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切实保障其安全与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某医疗机构160名放射工作人员一年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在该医疗机构选取了相近的非接触射线的1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并将相关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平均剂量在0.675 3~2.312 mSv之间;各职业类别年有效平均剂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治疗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最高为1.552 3 mSv;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剂量当量分布情况不同,核医学、放射治疗组的调查对象年平均有效剂量在5~10 mSv范围内人数较多;放射组的晶状体异常率(11.25%)高于对照组(3.7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组外周血的白细胞数(5.03×109/L)、血红蛋白(146.34 g/L)、血小板(180.87×109/L)均低于对照组(6.33×109/L、169.48 g/L、222.12×109/L);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0.04%)与对照组(0.0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微核细胞率(10.63‰)显著高于对照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至关重要,因此应建立健全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