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背景: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三叶草钢板等置入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欠佳,常出现螺钉固定不牢或松动等现象,影响肱骨头血运与肩关节外展功能。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均骨性愈合,根据Neer疗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治疗后X射线显示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均获得了满意复位。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据库,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据,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 227例患者,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I(-3.27,-1.85),P < 0.000 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I(-62.73,-37.45),P < 0.000 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I (0.28,0.55),P < 0.000 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I (3.04,5.34), P < 0.000 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I (1.49,3.40),P=0.000 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重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李瑛  邹季  熊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3):2576-2578
背景: AO技术存在许多的缺陷,如“应力遮挡”产生的负面效应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弹性固定法最合理,是最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治疗理念。 目的:观察小夹板外固定对兔长管状骨骨折断端成骨活性的影响,并与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方法比较。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6-04/2007-04在湖北中医学院骨伤实验室完成。30只家兔随机分成小夹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每组15只。自制小夹板,由具有较好弹性的杉树皮制成。分前后、内外侧四块夹板,夹板上宽下窄,在前后侧夹板靠近胫骨结节部刺一小孔。钢板由江苏金鹿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在左胫骨中下1/3处造成3 mm骨缺损横行骨折模型,小夹板固定组用石膏固定5 d后换成小夹板外固定,钢板固定组用4孔钢板内固定。术后14,24,34 d时分批处死各组动物,通过肉眼观察骨折处骨痂生长情况,并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形态学及骨生成细胞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期兔胫骨骨痂肉眼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学和骨生成细胞情况。 结果:小夹板固定组骨痂形成早,早期成骨细胞丰富且活跃,34 d时骨折全部骨性连接。钢板固定组:14 d时骨折端见少量的纤维骨痂,仍有肉芽组织,24 d时见少量的软骨连接,34 d时骨痂已跨过骨折端,但未完全连接。小夹板外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比较,骨折各期形成的骨痂量多,骨折愈合快 结论:小夹板外固定能促进骨折处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血肿的吸收、骨痂的钙化、骨小梁的生长改建。  相似文献   

4.
背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方法较多,但缺乏相关比较,临床医生选择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 目的:比较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和动力髁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效果的差异。 方法:将37例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组19例,动力髁螺钉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创伤、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髁螺钉组相比,锁定钢板组置入内固定后出现骨痂时间和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早(P < 0.05),下地活动早,功能恢复好。根据Karlstorm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髁螺钉组(P < 0.05)。提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优于动力髁螺钉。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为保证骨折解剖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直接暴露骨折端,常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新鲜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男26 例,女6 例,年龄18~76 岁,均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0例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其中外踝手术切口浅表感染2例,皮肤刺激症状4例,螺钉断裂1例(术前X射线片无法诊断断裂),钢板远端断裂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说明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背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常用手术方式,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螺钉切出股骨头,导致手术失败。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7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病历资料完整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vans骨折分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采用尖顶距评价拉力螺钉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复位稳定性、内固定的植入位置作为分析变量,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3~24个月随访,16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者平均年龄77.5岁(63~88岁),较骨折愈合组者年长8.5岁(P=0.03)。骨质疏松轻重程度以及尖顶距值大小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骨折稳定与否对内固定成败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良好复位与功能复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果提示,年龄、骨折类型、骨骼质量、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置入位置(尖顶距)以及内侧骨皮质复位质量是导致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功能复位并不增加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骨折不宜应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于采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一般患者应力求使尖顶距值< 25 mm,功能复位即可,但应力求使后内侧骨皮质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7.
背景:一般认为,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较克氏针效果更优,但这些报道多就手部掌指骨骨折总体范围进行比较,而未考虑不同节段掌指骨局部解剖特点及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因素。 目的:将掌指骨骨折按局部解剖节段分组,对应比较克氏针与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随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52例74处,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38例49处,按掌骨、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分组对应比较,从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伤口感染情况3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优势明显,可优先选用;治疗近节指骨骨折微型钢板总体占优,但近节指骨远段及头部骨折宜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更有利于患指功能恢复;治疗中节指骨骨折应优先选择克氏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在治疗某些掌指骨骨折病例如末节指骨骨折、关节内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有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研究多以传感器研究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骨折生物力学特点,存在直接接触、精度低等缺点。 目的:以数字散斑法测试成人胫骨加压钢板内固定中骨折断端第4颗和第5颗螺钉在不同拉力条件下的平均位移。 方法:测试之前在所有成人胫骨标本表面喷涂银漆粉,用于数字散斑测量。横行截断胫骨中点,制造胫骨干中段骨折模型。将加压钢板置入胫骨后外侧骨膜下,骨折端两侧各4枚螺钉穿透4层骨皮质。标本分6个状态:A,8枚螺钉加压胫骨内固定(未锯断,模拟骨愈合状态);B,在A组的基础上胫骨中点锯断;C,在B组的基础上去掉上面第1颗螺钉;D,在C组的基础上去掉下面第1颗螺钉;E,在D组的基础上去掉上面第2颗螺钉;F,在E组的基础上去掉下面第2颗螺钉,按A~F组测量顺序进行测量。在100,500 N拉力下,用CSS-4410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拉力测量骨折断端近侧第4颗与第5螺钉的位移。 结果与结论:方差分析显示在100 N拉力下(F=3.107),A组与F组比较方差的P < 0.05;在500 N拉力下(F=4.719),A组与F组比较方差的P值< 0.05。说明靠近骨折线的螺钉承受较大的应力,容易断裂,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时,经过推断假定其螺钉直径建议增加1.0~2.0 mm。  相似文献   

9.
背景:将光学测量技术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中,能更精确地分析螺钉断裂的特点。 目的:以数字散斑法测量肱骨钢板螺钉的位移。 方法:取4根肱骨制造肱骨中段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进行复位,用8孔钢板固定,骨折线两端各使用4枚螺钉固定。分别在100及400 N拉力下,将模型设计成骨折前后的5种状态,即状态a是未骨折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组(模拟骨折愈合,未锯断);状态b是骨折后近端去1枚螺钉;状态c是在状态b的基础上远端去1枚螺钉;状态d是在状态c的基础上近端去1枚螺钉;状态e是在状态d的基础上远端去1枚螺钉。分别测量骨折线两端两枚螺钉的位移,通过相关软件计算位移。 结果与结论:在100 N及400 N拉力下,骨折线旁对称分布的两枚螺钉随着其他螺钉的减少,所产生的位移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1);骨折线旁成对称分布的两枚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骨折线两端的2枚螺钉是承受较多应力的部位(应力集中),易于发生断裂,应选用比现有螺钉的直径增大1.0~2.5 mm的螺钉,增加骨折线旁的固定螺钉稳定性以避免断钉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钱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43):8024-8027
背景: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髓内钛制弹性髓内钉与髓外钢板置入内固定,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患者创伤、治疗成本及固定后最终临床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至关重要。 目的:比较钛制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锁骨中1/3段骨折患者42例,其中钛制弹性髓内钉髓内置入内固定19例,重建钢板髓外置入内固定23例。比较两种置入内固定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肩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钛制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重建钢板组(P < 0.05)。两者术后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无差异(P > 0.05)。钛制弹性髓内钉组发生退钉1例,钉尾刺激征1例。重建钢板组发生螺丝钉松动1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感染。说明钛制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都是锁骨中段骨折治疗的良好方法,但在相同疗效的前提下,钛制弹性髓内钉置入固定可以减少组织创伤,缩短疗程,尽早恢复功能。对于复杂型骨折,最好还是选用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重建钢板;钛制弹性髓内钉;骨科植入物  相似文献   

11.
12.
枕颈部融合固定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介绍枕颈融合固定的基本方法:方法:143例自发性枢椎脱位病人分别采用枕颈植骨融合钢丝(或钛缆)固定(114例),枕颈CD棒固定(6例),C1-C2植骨融合钢丝(或钛缆)固定(19例)和C1C2 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结果:120例平均随访年7月,显效50例,有效47例,无变化14例,加重8例,死亡例,结论凡枕颈部不稳定的病人,原则上均应考虑重建稳定性,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固定术式和器械,仔细操作,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背景:高能量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若在内固定过程中复位方法不当可造成软组织的二次损伤;寻找一种既能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又尽量避免加重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是骨科医生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应用临时外固定支架辅助复位结合微创钢板置入修复复杂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8-02/2010-03收治的复杂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39例,在行微创内固定的同时采用临时外固定支架术中辅助复位,内固定安放牢固后拆除临时外固定。 结果与结论:3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平均时间75 min,其中36例患者内固定后患肢肿胀程度轻,手术切口一期甲级愈合,2例患者伤口边缘水肿,结痂后瘢痕愈合,1例内固定后3个月出现急性骨髓炎,经保守抗炎治疗后恢复。未出现钉道感染、螺钉松动及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露骨露腱病例,依据AOFAS踝关节评分法,钢板置入半年后踝关节恢复情况:优29例,良8例,一般2例。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0° 29例,20°~30° 8例,20°以下2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背景:目前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方式包括石膏外固定、中医夹板,低温板材支具固定是新发展起来的外固定方法,与其他固定方式相比有无优势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低温板材外固定法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康复科假肢矫形中心2007-12/2010-01收治的96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低温板材超腕外固定组、中医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组、石膏夹板超腕外固定组,每组32例。各组均给予手法复位操作治疗以及适当的功能训练,并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及损伤程度予以药物治疗。 结果与结论:与低温板材超腕外固定组比较,中医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组、石膏夹板超腕外固定组的治愈率明显降低 (P < 0.05),并发症率、功能受限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提示手法整复低温板热塑板材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安全、有效,其效果优于传统的石膏固定和中医夹板固定,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低温板材;外固定;夹板;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40  相似文献   

17.
Screw fixation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e has been observed of the use of screw techniques for the fixation of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For clinical use two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roduced: (1)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 and (2)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former the screw is inserted through the C2 lateral mass, the fissure of the C1-C2 joint, and the C1 lateral mass. (2) in the latter the screw is inserted into the C2 pedicle and anchored in C2 vertebral body. Transarticular or pedicle screws can be easily connected to longitudinal elements such as rods or plates, and combined with lateral mass screws of the remaining cervical vertebrae or occipital screws. In comparison to sublaminar wiring or interlaminar clamping the screw techniques: (a) strengthen the stiffness of the construct and speed up fusion, (b) allow fixation in the absence or deficiency of laminae as a result of trauma or laminectomy, and (c) can selectively include only the affected segments. Increased construct stiffness is due to deep anchorage of the screw in bone providing thus a solid grip on the vertebra. Both techniques requir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using imaging methods. In about 18% of cases abnormal course of the artery precludes screw use.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requires direct control of the medial and superior walls of C2 pedicle with dissector introduced into the vertebral canal, which requires removal of the atlantoaxial ligament. Additional control can be achieved with lateral fluoroscopy. The entry point for transarticular screw is on the lateral mass of the odontoid 2-3 mm laterally to the medial margin of C2 facet and 2-3 mm above the C1/C2 articular fissure. The screw trajectory is 0-10 degrees in horizontal plane and towards the anterior C1 tuberculum in sagittal plane.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关于Pilon骨折的处理是目前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但至今仍无权威性的临床指导。目前对软组织的重视和保护已为大家共识,而最近的主导治疗策略基本分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两种思路。大量回顾性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策略的有效性,但是证据等级都比较低。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仍无结论。 目的:收集关于B、C型Pilon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找出不同术式的利弊差异。 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及手工查找有关Pilon骨折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疗效分析的文章,检索词为“tibia fractures,surgery,therapy,pilon”,要求文献发表时间为1977/2008,选取软组织感染率、骨髓炎发生率、骨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率、关节融合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以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森林图显示的分析特征和结果。 结果与结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的软组织感染风险较外固定并有限内固定组低,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为Pilon骨折提供更加可靠的复位准确性和稳定性,理论上对于保证骨折在正确解剖位置上愈合有较为确切的优势。Meta分析的结果仅得到了与此推论相近似的结果,但是没有表现出统计学证据。而两种治疗方案的深部感染风险、骨折不愈合及关节融合的发生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is a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sequela of tumor invasion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We aim to report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atlantoaxial stabilization. Stabilization is technically demanding due to limited bony elements and proximity of the regional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While the C1 lateral masses are considered robust points of fixation, one or both of these structures may be destroyed by pathology. A 54-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lytic, metastatic lesion to one of the C1 lateral masses, which precluded its use for fixation. We utilized the contralateral hemilamina of the atlas for screw fixation and devised a stable construct that provided immediate stability. Thus, atlas translaminar fixation is a feasible option when the lateral masses cannot be util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