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 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设计。对安宁市某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分层抽样,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5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μ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行为与合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在相关分析中,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行为因子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焦虑因子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合群因子与父母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负相关;幸福与满足因子与父母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自我意识总分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结论: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 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2名行为问题儿童和5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 行为问题组内外向(E)分低于对照组[(42.62±13.08)分vs(48.90±13.41)分,P<0.01]、稳定性(N)分高于对照组[(54.15±9.87)分vs(47.20±9.04)分,P<0.01].行为问题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FF1、MF1)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FF2、MF4)、拒绝否认(FF5、MF3)、父母的干涉保护(FF3、FF6、MF2)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2.976~3.936,P<0.01).父母的偏爱因子(FF4、MF5)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儿童的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呈现负相关(FF1与社交退缩除外)(r=-0.181~0.360),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拒绝否认(FF5、MF3)、惩罚严厉(FF2、MF4)与儿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均呈正相关(FF2与抑郁、MF2与社交退缩除外)(r=0.172~0.350),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儿童的体诉呈正相关(r=0.190~0.247)(P<0.05、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呈现负相关、与儿童的内外向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 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存在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某些不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社区矫正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及人格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2022年2—7月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大五人格问卷与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85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利用AMOS 26.0进行结构方程的建构, 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惩罚严厉[(19.09±5.32)分]、母亲惩罚严厉[(12.93±4.77)分]、父亲偏爱被试[(9.29±3.30)分]、父亲过度保护[(10.40±2.19)分]、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33.81±6.06)分]、父亲拒绝否认[(9.08±3.03)分]、母亲拒绝否认[(12.17±4.25)分]与SCL-90总分[(140.63±44.28)分]显著正相关(r=0.114, 0.168, 0.121, 0.144, 0.224, 0.187, 0.220, P<0.05), 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与应对倾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的特征.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对379名罪犯进行了测试.结果 (1)各类罪犯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3.45,3.61,4.66,4.13,2.79,P<0.01);(2)各犯罪类型在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人格障碍及总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4.06,14.02,6.94,4.20,4.19,4.01,7.52,7.21,7.21,9.11;P<0.05或P<0.01).(3)除强迫型外,其他11种人格障碍类型及人格障碍总分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r=-0.12~-0.32;P<0.01或P<0.05);而12种人格障碍及人格障碍总分与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r=0.11~0.42; P<0.01或P<0.05).(4)回归分析表明,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对罪犯的人格特征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不同犯罪类型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一些教养方式因子对罪犯的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和自尊量表(SES)对183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人际信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27 ~0.291,P <0.01);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 -0.185 ~-0.306,P <0.05~0.01);自尊与父亲的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 -0.148~-0.211,P <0.05~0.01);学生类别(复习生和应届生)和性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 0.152~0.196,P <0.05~0.01),与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 -0.144~-0.196,P <0.05~0.01);出生排行越大的个体,人际信任度越高;应届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复习生,且差异显著(P <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三学生的人际信任和自尊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史率(36.7%)明显高于正常人(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分别为(17.95±5.72)分,(13.89±5.40)分.(10.45±3.47)分,(13.99±4.8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8±4.86)分,(11.61±4.19分)分,(8.02±2.98)分,(11.14±3.76)分],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因子及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8~0.540,P<0.05或P<0.01),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50~-0.508,P<0.05或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r=-0.479~0.523,P<0.05或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儿童期被受虐待经历和父母不良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和自尊量表(SES)对183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人际信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27~0.291,P<0.01);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0.185~-0.306,P<0.05~0.01);自尊与父亲的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0.148~-0.211,P<0.05~0.01);学生类别(复习生和应届生)和性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0.152~0.196,P<0.05~0.01),与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44~-0.196,P<0.05~0.01);出生排行越大的个体,人际信任度越高;应届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复习生,且差异显著(P<0.0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三学生的人际信任和自尊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462名4~5岁儿童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问题组儿童的父亲的情感温暖分数低于正常组(t=2.385,P<0.05),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分数显著高于正常组(t=1.903、2.075,P<0.05);问题组儿童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分数显著高于正常组(t=2.483~3.391,P<0.05、0.01).父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多种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则与许多行为问题呈正相关.结论 父母亲的养育方式与儿童多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相关, 父母应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情绪智力相关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山东省某医学高职院校76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智力量表》调查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依据量表评分将学生分为高分组(n=194)和低分组(n=524)。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调查评价研究对象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学生情绪智力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 高职护生总体情绪智力水平均为中等之上。差异性检验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拒绝与否认和母亲惩罚与严厉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情绪智力各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0.12~0.47,P<0.05);情绪智力各维度与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拒绝与否认和母亲惩罚与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28~-0.11,P<0.05)。回归性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或P<0.01);患者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情感温暖(P<0.01或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夫妻暴力中男性施暴者躯体虐待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有较低的教育水平和较多的嗜烟者;父亲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FE2),过分干涉(FE3),拒绝、否认(FE5)和过度保护(FE6)4个因子[分别为(17.60±4.85)分,(21.42±5.50)分,(8.43±2.74)分,(11.19±3.34)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5.43±5.73)分,(19.48±5.54)分,(7.24±2.89)分,(9.90±3.16)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依次进入方程的是受试者的教育程度和其父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结论 夫妻暴力中男性施暴者躯体虐待行为与其教育程度和父亲不适当的养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优秀生、落后生的人格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本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抽取400名(其中优秀生200名,落后生200名,男200名,女200名),分别填写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大学优秀生在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三个维度的分值低于落后生,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学生优秀组与落后组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大学生的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优秀生、落后生的人格形成有关。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乃至今后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医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医学生父亲与母亲不同的养育方式。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 16 0名医学生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女医学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医学生 (P <0 0 1)。本科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大专生 (P <0 0 5 ) ,大专生父母严厉惩罚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本科生 (P <0 0 5 ,P <0 0 1) ,大专生母亲拒绝否认分显著高于本科生 (P <0 0 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过度保护、干涉均显著高于父亲 (P <0 0 0 1) ,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母亲 (P <0 0 0 1)。结论 :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受医学生自身的性别、学历层次和父母性别的影响 ,要改过父母养育方式必须父母、子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自恋的影响.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河北省2所本科院校的344名大学生,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自恋人格问卷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自恋的影响.结果 (1)显性自恋总分与父亲教养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正相关( r=0.163,0.130,0.184,0.109,0.206),但与成人依恋不相关;隐性自恋总分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正相关( r=0.135,0.169,0.210,0.123,0.220,0.194,0.215,0.183,0.269);(2)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显性自恋;而父母教养方式除了与成人依恋共同影响隐性自恋,还以成人依恋为中介影响隐性自恋.结论 相互矛盾的父母教养方式导致显性自恋;父母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导致隐性自恋,而成人依恋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标  樊春雷  高文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23-2726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4年3-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某特殊矫正学校问题青少年120例作为问题组和湖南省某普通中学学生1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S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分别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及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YSR总分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问题组和对照组有效回答人数分别为112、109例。问题青少年YSR总分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指向情绪的应对分量表及其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指向情绪的应对能够正向预测YSR总分,母亲惩罚、严厉能够负向预测YSR总分,这4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总变异的50%。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适应障碍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和父母养育方式。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分别对60例适应障碍青少年和正常对照进行评估。结果:人格量表中,适应障碍者在疑病量表(Hs)、抑郁量表(D)、癔症量表(Hy)、 病态人格(Pd)和神经衰弱量表(Pt)上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适应障碍者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1)得分低于正常组;而父亲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和父亲过度保护(F6),以及母亲过分干涉(M2)、拒绝否认(M3)和惩罚严厉(M4)得分均高于正常组;适应障碍者的父亲惩罚严厉与人格量表中的疑病量表、病态人格量表和躁狂量表(Ma)之间,父亲偏爱被试与社会内向量表(Si)之间,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疑病量表之间,母亲惩罚严厉与疑病量表、抑郁量表、躁狂量表及社会内向量表之间的相关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应障碍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存在不健康因子,且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缺乏情感理解、采用否认、惩罚等教育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及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及与父母养育行为的关系.方法 使用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9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9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验并进行对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控制圈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研究组个人实力量表分、人际控制量表分[分别为(37.47±13.66)分和(38.65±13.39)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39±12.84)分和(45.90±11.2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社会政治控制量表分2组[分别为(39.01±10.28)分和(39.12±9.50)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除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外[分别为(2.66±0.49)分,(2.79±0.55)分,(2.55±0.39)分和(2.17±0.58)分,(2.17±0.49)分,(1.75±0.5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其他因子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研究组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的因子Ⅰ与人际控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7,P<0.05),而母亲的因子Ⅰ与个人实力(r=0.21,P<0.05)及人际控制(r=0.23,P<0.05)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子Ⅱ与个人实力(r=-0.24,P<0.05)、人际控制(r=-0.22,P< 0.05),因子Ⅲ与个人实力(r=-0.26,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心理控制源的异常,这种异常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2名行为问题儿童和5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内外向(E)分低于对照组[(42.62±13.08)分vs(48.90±13.41)分,P<0.01]、稳定性(N)分高于对照组[(54.15±9.87)分vs(47.20±9.04)分,P<0.01]。行为问题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FF1、MF1)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FF2、MF4)、拒绝否认(FF5、MF3)、父母的干涉保护(FF3、FF6、MF2)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2.976~3.936,P<0.01)。父母的偏爱因子(FF4、MF5)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儿童的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呈现负相关(FF1与社交退缩除外)(r=-0.181~0.360),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拒绝否认(FF5、MF3)、惩罚严厉(FF2、MF4)与儿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均呈正相关(FF2与抑郁、MF2与社交退缩除外)(r=0.172~0.350),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儿童的体诉呈正相关(r=0.190~0.247)(P<0.05、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呈现负相关、与儿童的内外向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存在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某些不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