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hen W  Tong GH  Wu CX  Zhao H  Chen K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5):1742-1745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电热治疗(IDET)联合椎管内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例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行IDET联合CT引导椎管内硬膜外注射类固醇药物(利美达松)的临床疗效予以回顾性分析。疗效评价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并将所得数据与曾报道过的38例单纯IDET治疗的临床疗效作统计学比较。结果IDET术后随访在1周内有效率为71%,1周~1个月间的有效率为56%,1~3个月间的有效率为81%,3—6个月间的有效率是89%。在1周~1个月间运用IDET联合椎管内硬膜外注射类固醇药物较单纯IDET治疗的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5,P〈0.05)。结论IDET术后康复过程的4个临床分期符合椎间盘热疗后的组织学变化规律,运用IDET联合椎管内硬膜外注射类固醇药物能缓解患者在IDET术后水肿期的疼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在盘源性腰痛中的诊断价值,分析阳性造影与影像学等的相关性和亚甲蓝注射的疗效.方法 对48例拟诊为盘源性腰痛病人行CT下椎间盘造影,并对阳性间盘亚甲蓝注射,根据结果结合造影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相关性,根据亚甲蓝注射后疗效,分析治疗盘源性腰痛的可行性.结果 根据48例病人138个间盘造影确诊30例为盘源性腰痛,Dallas分型Ⅲ级、Ⅱ级阳性率分别占本组65.2%、58.8%,注射亚甲蓝后优良率为73%.结论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式,椎间隙亚甲蓝注射对盘源性腰痛的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极射频热凝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2例诊断为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均在X线引导下行椎间盘双极射频热凝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天,6月,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缓解率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同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天、6月、1年疗效优良率为94%、84%、81%。患者术后VAS明显降低(P<0.05),术后3天症状缓解率为69%,ODI为18%;术后6月症状缓解率为62%,ODI为20%;术后1年症状缓解率为57%,ODI为2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各观察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双极射频热凝术能改善盘源性腰痛患者功能状态,是治疗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等离子刀治疗间盘源性颈肩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等离子刀治疗间盘源性颈肩痛的手术技巧和提高疗效的措施。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5月,34例间盘源性颈肩痛患者(68个椎间盘)接受了等离子刀汽化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其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4岁。采用VAS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估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2月~3年,术前VAS评分为6.64±0.53,随访时为2.47±0.69,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94%,发生椎间盘炎1例。结论等离子刀汽化消融髓核成形术是治疗间盘源性颈肩痛的有效措施,此法创伤小、安全、疗效佳。提高操作技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详细的影像学数据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ang QD  Wei DG  Zhao GD  Gao CR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0):2406-7, 2410
目的 观察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40例盘源性腰痛患者,使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的功能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经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功能状态明显改善,优良率达到80%以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并发症少,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对间盘源性腰痛进行诊断并评价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所有病例行腰椎MRI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21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18例诱发痛阳性患者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术后优良率为83%(15/18);3例诱发痛阳性患者和24例诱发痛阴性患者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术后优良率为41%(11/27)。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盘源性腰痛是目前脊柱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目前此类患者一般采用理疗制动及配合非甾体药物及活血药物等保守治疗使患者症状缓解,若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效果欠佳,则行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等微创方式进行治疗,而在椎间盘内注射无效或效果欠佳时则往往只能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患者手术后的效果亦往往难以肯定。我科自201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分析不同微创介入疗法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CNL)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优势,并与单用腰椎间盘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经皮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IDET)、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髓核消融术进行疗效比较。方法收集7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范围在10 mm以内,并经MRI检查确诊为椎间盘突出,均无炎性反应、肿瘤、结核等并发症,且临床资料完整。以PLDD联合CNL为观察组A1(164例),以IDET联合CNL为观察组A2(156例),以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髓核消融术联合CNL为观察组A3(152例),单用PLDD为对照组B1(96例),单用IDET为对照组B2(92例),单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髓核消融术为对照组B3(84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按照改良后Macnab评定标准对比分析不同微创介入疗法联合CNL与单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PLDD、IDET和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消融术联合CNL的近、中和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PLDD、IDET和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消融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LDD、IDET和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消融术联合CNL较单纯使用PLDD、IDET和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消融术更有效,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臭氧的特性,探讨它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有典型的腰痛或腰腿痛症状的患者116例纳入临床观察,其中男72例,女44例,年龄40.2±3.4岁。入院后均在CT导向下行椎间盘穿刺臭氧造影及治疗,进行3个月,6个月,2年的随访,按照Mac2Nab腰腿痛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臭氧气体造影在显示后纵韧带破裂的阳性率高于伊索显造影,且无明显禁忌症。49例单纯腰痛患者治疗后症状立即消失并无复发。67例腰痛伴下肢痛治疗后症状缓解。按照Mac2Nab腰腿痛评价标准显效81例,有效1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达82%。结论臭氧对盘源性腰痛诊断有特殊价值,CT导向下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间盘镜下髓核分级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皮穿刺间盘镜下髓核分级摘除术(PCA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确诊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实施PCAD术;在椎间备用镜指导下分级摘除变性髓核,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以术后3个月为疗效评价期,按MacMab标准,优良率达82.2%。X线片、CT或MRI追踪复查,无1例出现颈椎失稳加重征象。结论: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具有定性准确、减压直接、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及不可分离璋盘源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计小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115-116
目的观察6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人腰背疼痛的效果,探索较好的治疗老年腰痛的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9年7月期间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岁的腰背疼痛患者,使用鲑降钙素、阿法骨化醇、钙剂以及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6周为1个疗程,治疗2周及6周后,观察腰背疼痛缓解的效果,与治疗前对比。结果治疗2周后,本组56例,显效5例(占8.9%),有效45例(占80.4%),无效6例(占10.7%),总有效率为89.3%。治疗6周后,本组56例,显效14例(占25%),有效39例(占69.6%),无效3例(占5.4%),总有效率为94.6%。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1周后疼痛就有明显改善。结论由于老年人腰背疼痛与骨质疏松有密切相关,联合应用鲑降钙素、阿法骨化醇、钙剂以及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老年人腰背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30例肥厚性鼻炎,采用低功率、连续输出YAG激光烧灼下鼻甲肥厚组织,方法简便,无出血,痛苦小,无术后并发症,近期效果满意。并对YAG激光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l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与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2012年采用PLIF术式治疗29例和PELD术式治疗3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经MRI检查显示共有71个1、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13/4间隙13个,L4/5间隙42个,L5/S,间隙16个,经造影疼痛诱发试验为阳性。分别行PLIF和PELD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的结果,评估其腰痛改善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疼痛改善率平均80%,椎骨放射学融合29例,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根症状及马尾神经受损表现,1例并发感染,1例并发内固定失败。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微创PELD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并不比融合术差,是介于开放性外科手术和保守治疗之间的一类治疗方法,但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和预后,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72例慢性腰痛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明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其中36例被随机分配进行亚甲蓝注射治疗,36例被椎间盘内注射盐水作为对照.这36例对照组患者作为本组的研究病例,观察他们的自然病史和预后.在腰椎间盘造影术前、术后6、12、24,48个月,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病人进行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结果 36例患者中有32例得到4年的随访.4例(12.5%)腰痛症状明显减轻,1例(3.1%)有轻度改善,3例(9.4%)加重,22例(68.8%)没有改善但也没有加重.从腰椎间盘造影术前和术后6、12、24、48个月的VAS和ODI的评分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F=3.049,P>0.05;ODI:F=2.272,P>0.05).结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程呈慢性持续性,腰痛症状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肌骨超声与CT对慢性腰痛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成年人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肌骨超声及CT检查,测量L4两侧多裂肌横截面积。观察组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再次测量。利用ROC曲线分析CT诊断多裂肌横截面积的最佳诊断截点,并分析肌骨超声及CT对慢性腰痛的诊断效能。结果CT及肌骨超声测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多裂肌横截面积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种方法下观察组多裂肌横截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118名研究对象中,CT诊断慢性腰痛57例,健康者61例,误诊4例,漏诊7例,诊断正确率为90.68%;肌骨超声诊断慢性腰痛56例,健康者62例,误诊4例,漏诊8例,诊断正确率89.83%。ROC曲线分析显示:CT与肌骨超声诊断慢性腰痛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以及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0.899,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多裂肌横截面积骨肌超声测量值逐渐增加,治疗后4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所得数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肌骨超声测量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能够对慢性腰痛患者达到不亚于CT的诊断效能,且具有便捷、经济、操作简单、无辐射、可反复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腰椎小关节病变在腰痛中的作用(附516例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中不同方式处理小关节对腰痛的影响,探讨腰椎小关节病变在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对516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分别采取不同方式处理腰椎小关节突.其中实验组术中电刀环状烧灼小关节囊,破坏关节面;对照组保留小关节囊.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和2年观察腰椎活动度,随访腰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腰椎活动度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腰痛完全消失172例,明显缓解64例,无变化16例,术后腰痛加重6例.对照组腰痛完全消失114例,明显缓解108例,无变化28例,加重8例.两者经统计分析结果有显著差异(x2=26.63,P<0.001).结论:术中环状烧灼小关节囊,破坏关节面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术后腰痛,进一步证实了腰椎小关节病变与腰痛有明显关系.术后腰痛加重与小关节的处理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装甲兵肌源性低位背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解谐振对肌源性低位背痛的影响,以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改善肌源性低位背痛是否有效。方法采用笔者所在研究所自制调查表及拟定的肌源性低位背痛诊断标准,对某部402例装甲兵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战士发病率及疼痛程度;对患者采取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比较其改善情况。结果该群体中低位背痛的患病率12.93%,乘员发生率20.36%,载员发生率7.66%,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度疼痛发生率8.21%,Ⅱ度疼痛3.98%,Ⅲ度以上发生率0.75%,三种疼痛级别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作为干预手段(持续8周),患病人群中未干预组有5例症状缓解,干预组有19例症状缓解;健康人群中实施干预后无低位背痛发生。结论装甲兵是肌源性低位背痛高危人群;长期谐振是造成装甲兵肌源性低位背痛重要危险因素;疼痛多为Ⅰ、Ⅱ度;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预防、缓解疼痛及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随访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5-74岁。单侧开窗减压8例,双侧开窗减压11例,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3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4例,同时行神经根通道扩大21例,26例均行相应椎间盘髓核切除。结果:26例患者经过27-70月随访,术后腰腿疼痛不能完全缓解4例,术后12月时存在慢性腰痛6例。术后24月时慢性腰痛或合并下肢麻木疼痛需要治疗者7例,其中单侧开窗减压术后1例,双侧开窗减压术后2例,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1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3例。接受再手术3例,其中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1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2例。结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减压不彻底、术后腰椎不稳是其术后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米帕林对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大鼠疼痛相关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与椎间盘突出相关的腰腿痛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硬膜外置管的方法给硬膜外一髓核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及磷脂酶A2抑制剂米帕林,并对其疼痛相关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大鼠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后能产生明显的疼痛相关行为,注射生理盐水后疼痛相关行为无明显改善,在注射米林后,大鼠的疼痛相关行为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