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脉诊刍议     
脉诊,亦称切脉或按脉,始见于《内经》,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寸口诊法站载于(索问·五睑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我于胃以养五脏气,气D亦大阴也,是五脏六腑之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亦称寸口或脉口.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在《内经)基础上加深研究,取其脉的精毕,对脉学大有发挥.西晋·王叔和更进一步选取(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访有关脉学的论述,结合临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脉象、脉理加深研究,著有《脉经》,将五脏六用在两手寸关尺明…  相似文献   

2.
气口即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说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阐释。而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 ,诊脉独取寸口主要是因为寸口脉简便易取 ,而遍诊法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逐渐被独取寸口所取代。此外 ,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寸…  相似文献   

3.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4.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5.
《难经》作为中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建树颇多,纵观全书对《内经》气口独为五脏主理论的拓展,可谓特色鲜明,不拘一格。其原创思想彰显于承袭《内经》诊脉理论并创独取寸口之诊法,首创寸口分部,提出上中下三部与脏腑主病,阐发寸口异常脉象及预后推测,创建五色之与脉当合参之综合诊法,对中医脉诊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7.
《难经》的功绩之一,是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寸口脉诊系统。其中某些问题,历代争论很大,迄无定论。近读《难经》,颇有心得,今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就正于同道。一、独取寸口一般认为,“独取寸口”为《难经》所首创。但《内经》也曾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否也可理解为“独取寸口”?若是,则“独取寸口”非《难经》之首创。考《内经》脉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法外,还有寸口、人迎、手少阴以及太溪、神门、趺阳等单一脉位法。而后者可能是某些医家对遍诊法中某一脉位单独运用,并加以发挥的结果。如偏用寸口者,根据“中部天,手太阴也”以  相似文献   

8.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位于掌后高骨寸口动脉处,又叫“寸口”、“脉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可候肺气。张景岳曰:“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肺经脉也,肺主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气口何以独为五脏  相似文献   

10.
脉之“三贵”是辨别平脉与病脉吉凶的理论根据。何谓“三贵”? 一曰脉贵“有胃”。《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皆由胃出,都可从气口测知;人体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这可从脉象测知。  相似文献   

11.
中医切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里就有详细的记述。《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记载了一种遍诊法。《灵枢·禁服》和《素问·六节脏象论》还提到一种寸口、人迎切脉法。但是,《内经》是以遍诊法为主的。《难经》首创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脉诊遵循寸口脉寸、关、尺脏腑分属理论,其机理是由五脏六腑之气味变见于气口实现的,五脏六腑之气味变见于气口是在营卫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其中卫行脉外使寸口脉管周围组织携带不同脏腑信息,本文旨在对寸口脉各分部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脏腑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对疾病诊断的意义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寸口脉的脏腑分候、脉之有根、取脉指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使得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  相似文献   

14.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15.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关于诊脉的部位古代分为三种诊法 :即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 ,详见于《难经》 ,推广应用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后因前二种诊脉方法繁琐、费时 ,且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女性病人运用不便 ,而渐少用 ,惟“寸口脉法”得到推崇并沿用至今。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是通过走行于腕关节内侧的桡动脉的跳动来测定。从解剖学来看 ,桡动脉一般走行于腕关节桡骨内侧而上至鱼际 ,桡骨处为关 ,上为寸 ,下为尺。但也可因生理性的变异或外伤等而使桡动脉反行于桡骨的背侧 ,由于其背面反于正…  相似文献   

17.
脉诊琐谈     
有诸于内,必见之于形外,脉者,病机之外观也。在《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为五脏主的理论基础上,受当时历史因素的影响,晋·王叔和倡导《难经》“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用以诊察脏腑经络的病变,历代沿用,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谓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切诊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  相似文献   

18.
《难经》承《内经》学术思想之说,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内经》的脉学理论,对脉诊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法及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生理脉象随四时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各种病理脉象的描述及其包含的病理信息和意义、脉诊与其它诊断方法的辨证关系等问题的记述奠定了中医学经典脉学理  相似文献   

19.
二、临床应用 (一)四診观察:四診的观察方法,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見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者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六十一难)。按望者望其五脏所现之色,闻者闻其五脏所发之音,问者问其五脏所喜之味,切者别其何脏何腑之脉象,卽知其病在何脏腑也。至“切”的含义,难经虽言“诊其寸口”其实还包括了“切”腹的诊法,李疇福先生说:“切者是医师用手的触觉到病人的身体上去“切”,所以“切脉”和“切腹”是一样并行的,仲景伤寒论凡言胸脇痞滿,腹痛拒按等,非切腹診腹,何以得知?”(中医概说),我们診察病人,如果切脉与切腹相輔而行,更为全面。关于色脉相应:难經说:“五脏有五色,皆现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十三难),四診之要,  相似文献   

20.
[答]“独取寸口”出自《难经·一难》。其文是“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它的理论根据是《内经》。“独取寸口”法不仅临床使用方便,而且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主要应从寸口与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