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对造模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并且为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9在河南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郑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完成。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70±10)g,饲养1周后按体质量编号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6只:不做任何处理;慢性萎缩性胃炎组8只:以2%的水杨酸钠灌胃8周造成胃黏膜损伤,后4周结合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使大鼠致虚;维酶素组8只:造模后,给予7.9%维酶素2mL灌胃,1次/d,连续21d;黄芪建中汤组8只:造模后,给予2.5kg/L黄芪建中汤水箭剂2mL灌胃,1次/d,连续21d。末次给药后所有大鼠再逐只处死,平行胃小弯取小块胃窦部胃壁组织,手工制成胃黏膜组织芯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量。从剩余胃黏膜组织中精确称取2g,置于玻璃匀浆器中研磨制成组织匀浆,按放免试剂盒说明测定其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结果:纳入大鼠30只,造模过程中死亡1只,造模结束后抽样处死5只,24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杂交结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基因表达的阳性部位呈现紫蓝色颗粒,前者以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显色最强,后者主要以胃小凹底部和胃腺中上部显色突出。②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的上述指标均显著增高[(333.00±56.71),(453.67±68.25);(0.73±0.21)(3.14±0.77)μg/L;(124.36±26.13),(318.42±45.38),(P<0.01,P<0.05)],经黄芪建中汤治疗21d后,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其中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量的恢复作用显著优于维酶素。结论: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下调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有关,其疗效优于维酶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外线照射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红外线组,采用多因素综合法将模型对照组及红外线组大鼠制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模方法包括将30%酒精和2%水杨酸钠制成混合溶液,连续灌胃8周,每日1次,每次2ml,同时结合劳累(跑步)、饥饱失常(禁食)等多因素干预。待制模完成后,红外线组大鼠则给予红外线照射,每日照射1次,每次10min。于红外线连续照射20d后将各组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表达情况。 结果正常对照组胃黏膜中EGF、EGFR表达[其阳性染色评分分别为(2.10±0.65)分、(4.20±2.24)分]较弱,模型对照组EGF、EGFR表达[其阳性染色评分分别为(4.91±2.58)分、(6.75±2.63)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红外线组EGF、EGFR表达[其阳性染色评分分别为(2.75±1.01)分、(4.75±1.66)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外线照射能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中EGF、EGFR过度表达,在胃黏膜病变愈合过程中能发挥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减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研究按摩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过程中肌卫星细胞激活关键因子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 NO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按摩对于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将44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抽样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n=4),自然恢复组(C组,n=24),按摩组(M组,n=16)。A组不做任何处理,C、M组用改良打击器制备大鼠腓肠肌急性损伤模型。C组不给予按摩,M组于造模后第3天介入按摩治疗。C、M组于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取实验动物腓肠肌样本,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PCR检测肌卫星细胞中n NOS、HGF m RNA表达量。结果:按摩干预治疗后,M、C组与A组比较,各时间点n NOS、HGF m RNA表达量均高于A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1);M组与C组比较,在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n NOS、HGF m RNA表达量M组均高于C组(P<0.01)。M组与C组比较,损伤区域成肌细胞更多,肌丝稠密,肌卫星细胞增殖明显,血供更丰富,坏死组织恢复更快。结论:按摩可有效提高肌卫星细胞中n NOS、HGF m RNA表达水平,激活更多的肌卫星细胞,促进受损骨骼肌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肺动脉壁内的动态变化尚需探讨。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时间点肺动脉壁内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探讨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清洁级,6~8周龄,体质量(220±10)g。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缺氧组(n=32),其中缺氧组又分为缺氧后3,7,14,21d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8只。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12在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完成。缺氧组大鼠按李启芳报道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大鼠置于同一室内,除不缺氧外,余同缺氧组。按照观察时间点将大鼠麻醉后,右颈外静脉插入微导管,连接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将大鼠处死取出心脏称量右心室、左室加室间隔的质量,以右室肥大指数反映右心室肥厚程度。取大鼠右上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弹性纤维染色。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总面积、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作为肺小血管重塑指标。对肺小血管壁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肺细小动脉管壁平均吸光度值作为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的相对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肥厚程度和肺小血管重塑指标的变化。②缺氧诱导因子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重塑的关系。结果:共纳入Wistar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7d时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4d达到最高水平,之后维持于此水平。②缺氧14d右心室肥大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③缺氧7d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总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缺氧14d可见肺小动脉中膜和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增高,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21d管腔进一步变窄,平滑肌增生明显。④缺氧诱导因子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对照组大鼠呈弱阳性表达;缺氧3d和7d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相对量无明显变化,14d时明显增高,此后维持于高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缺氧3d明显高于对照组,7d达到高峰,14d接近对照组水平,21d再次升高,但低于缺氧3d时。⑤缺氧诱导因子1α主要表达于血管内膜和中膜,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涉及血管全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对照组肺血管内膜和中膜均弱阳性表达,缺氧3d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7d中膜、内膜表达明显,14d血管中膜增厚,表达增强。在血管外膜,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为阴性,各缺氧组均阳性表达。⑥mPAP与肺血管重塑正相关(r=0.976,P<0.01),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正相关(r=0.927,P<0.05)。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均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且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可能存在相互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正常胃黏膜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组织中CTGF的表达.结果 胃黏膜病变组织中CTGF的阳性表达率75.0%(15/20)高于正常组织20.0%(2/10)(P<0.05);CTGF表达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有关,在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的黏膜组织比单纯的腺体萎缩的组织阳性表达高.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如CTGF阳性病例应视为胃癌的高危癌前患者,检测CTGF蛋白不仅可以用于胃癌的癌前病变的筛选,提高了对胃癌发病的认识,而且对胃癌的预防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红外线对大鼠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胃黏膜细胞eyelin D1表达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水杨酸钠、酒精灌胃,刺激大鼠胃黏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建立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红外线治疗采用220V、200W的红外线灯,垂直照射大鼠胃部投影区,每日1次,每次10min,连续照射20d。光镜下观察胃黏膜厚度、炎症程度及壁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eye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单纯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1),胃黏膜变薄(P〈0.01)。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腺体细胞明显萎缩,炎细胞浸润,部分标本粘液腺化生,eyelin D1表达率为33.3%。经红外线照射后,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大鼠胃黏膜增厚,与单纯造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炎细胞明显减少,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体积均恢复或接近正常;eyelin D1表达率为71.4%。结论红外线是治疗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有效途径。萎缩性胃炎大鼠在红外线刺激下,病理形态学指标得以改善,eyelin D1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1.
背景:正加速度引起急性脑功能障碍及其防护是航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防护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正加速度重复暴露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分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丹参对反复高正加速度暴露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0-04/08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对照组、正加速度暴露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丹参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4只。方法:将所有大鼠固定于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头朝向离心机轴心。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正加速度暴露G值为 14Gz,增长率1.5G/s,峰值持续时间45s,共作用3次,两次中间间歇30min。对照组大鼠亦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类似实验步骤,所承受的G值为 1Gz。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丹参组大鼠分别于离心前30min和离心后即刻腹腔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μg/kg)或丹参注射液(15g/kg),生理盐水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暴露后6h麻醉断头取脑,保存于液氮内用于RNA的提取。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水平,以相对表达量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比率来计算。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①正加速度重复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452±0.014,0.065±0.008(P<0.01)]。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丹参组显著低于正加速度暴露组[0.196±0.010,0.183±0.011,0.452±0.014(P<0.01)]。结论:正加速度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脑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增加,它可能在反复高正加速度暴露致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丹参对正加速度暴露所致的脑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5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小、中、大剂量激光组。应用2%水杨酸钠和30%酒精的混合溶液对模型对照组及各激光组大鼠灌胃8周,刺激大鼠胃黏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方法建立大鼠CAG模型,各激光组在建模完成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大剂量6.24 J/cm2、中剂量4.80 J/cm2、小剂量3.36 J/cm2),每日1次。照射20 d后,观察各组大鼠HSP70及Cyclin D1的表达变化。 结果HSP70、Cyclin D1在正常对照组、小剂量激光组表达率较高;小剂量激光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SP70、Cyclin D1的表达率均明显增多(P<0.05)。 结论小剂量(3.36 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能够促进CAG大鼠HSP70及Cyclin D1表达,对大鼠CAG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小剂量氦-氖激光刺激下,HSP70在胃黏膜细胞增生、增强防御功能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两种蛋白在 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 8份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组织及其对应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EGF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而 EGFR的阳性信号则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从正常皮肤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EGF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呈降低趋势 ,在溃疡组织中 ,EGF和 EGFR呈弱阳性表达 ,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低至正常皮肤的 (7.1± 5 .2 ) %和 (8.8± 5 .5 ) %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 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下降 ,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修复信号不能正常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 (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 5 4只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脑缺血再灌注加高压氧处理组(HBO组 )和对照组 ,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动物模型。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技术检测各组在再灌注 6h、2 4h、48h、96h时相点大鼠的海马iNOSmRNA表达。结果 再灌注各时相点的IR组和HBO组的海马iNOS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1) ;HBO组大鼠再灌注 2 4h、48h、96h时海马iNOS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IR组 (P <0 .0 5 ,P <0 .0 1,P <0 .0 1)。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抑制再灌注后大鼠海马iNOSmRNA表达 ,从而减少延迟性NO的产生 ,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凡  林琳  张红杰  王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104-106,i0006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01-05/2005-05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改良Williams疾病活动指数将之分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n=22)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n=10)。对照组10例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参与者均同意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黏膜活检。溃疡性结肠炎组取至炎症最明显处,对照组在直乙交界处取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参与者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阳性反应位于胞浆及胞膜,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阳性反应位于胞核。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观察,计数阳性反应的上皮细胞。评估标准: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反应细胞数/所有上皮细胞数〈5%时记为0,〈50%为1,〉50%为2,根据染色强度记为不着色0,黄色为1,棕黄色为2;两者相加:0为阴性(-),1为弱阳性(1+),2-3为阳性(2+),4为强阳性(3+)。②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核染色细胞数/所有上皮细胞数〈25%时为Ⅰ级,26%~50%为Ⅱ级,51%~75%为Ⅲ级,〉76%为Ⅳ级,Ⅲ级和Ⅳ级为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结果:所有参与者均完成各项检查,无脱落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频率为4/10,增殖活性最低,7例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为Ⅰ级;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频率为19/22,增殖活性亦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频率为5/22;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全部表达为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频率为9/10。对照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率、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率依次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25%,86%,100%,P〈0.01);(10%,23%,90%,P〈0.01)。结论: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活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炎症修复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适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在损伤修复中起中关键作用,过度不恰当的表达可能在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作用,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01-05/2005-05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改良Williams疾病活动指数将之分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n=22)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n=10)。对照组10例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参与者均同意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黏膜活检。溃疡性结肠炎组取至炎症最明显处,对照组在直乙交界处取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参与者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阳性反应位于胞浆及胞膜,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阳性反应位于胞核。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观察,计数阳性反应的上皮细胞。评估标准: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反应细胞数/所有上皮细胞数<5%时记为0,<50%为1,>50%为2,根据染色强度记为不着色0,黄色为1,棕黄色为2;两者相加:0为阴性(-),1为弱阳性(1+),2~3为阳性(2+),4为强阳性(3+)。②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核染色细胞数/所有上皮细胞数<25%时为Ⅰ级,26%~50%为Ⅱ级,51%~75%为Ⅲ级,>76%为Ⅳ级,Ⅲ级和Ⅳ级为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结果:所有参与者均完成各项检查,无脱落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频率为4/10,增殖活性最低,7例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为Ⅰ级;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频率为19/22,增殖活性亦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频率为5/22;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全部表达为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频率为9/10。对照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率、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率依次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25%,86%,100%,P<0.01);(10%,23%,90%,P<0.01)。结论: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活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炎症修复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适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在损伤修复中起中关键作用,过度不恰当的表达可能在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作用,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