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32例无肝硬化肝癌(NCH)的手术切除病例,并以肝硬化肝癌(CH)12例作对照,均采用常规固定作AFP免疫酶法,其结果:(1)NCH组宿主肝AFP阳性率略高于癌组织。AFP阳性物质在肝细胞内常全浆分布。以数灶性分布。3例宿主肝内增生胆管上皮AFP阳性。与CH与组比较:AFP阳性物质在细胞内,组织内的分布形式近似,不同的是宿主肝AFP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高于NCH组;(2)NCH组有乙型肝炎的宿主肝AFP阳性率53.13%,要显著高于地衣红阴性肝炎28.13%。(3)AFP在癌细胞内及癌组织的分布形式与宿主肝近似。AFP阳性细胞一般散在于癌组织内,但在癌梁边较多;(4)采用常规固定作AFP免疫酶法进行回预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用原位 PCR 研究石蜡包埋肝组织中微量 HCV R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定位分析石蜡包埋肝组织中微量HCVRNA,改良建立了原位PCR检测技术,并对17例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癌周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技术的特异性可靠,敏感性高于原位杂交法;两种组织切片HCVRNA阳性率分别为41.2%和70.6%,阳性信号主要呈胞浆型分布;在癌细胞中核型和核膜型分布比例较癌周肝组织明显增高,提示HCV可能与宿主细胞基因存在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春杰  王文亮 《医学争鸣》1996,17(4):241-244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C33c抗原及核心抗原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V两种抗原及HBxAg有肝内胆管细胞癌及癌六肝组织中定位及分布。HCVC33c抗原位于癌细胞或肝细胞的胞浆内;HCV核心抗原在癌组织主要呈核阳性,在癌旁肝以来浆阳性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胶原在人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应用抗Ⅲ型前胶原肽单克隆抗对人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7721及30例人肝细胞癌组织进行免疫定位,结果肝癌细胞株呈明显膜阳性,18例人肝细胞癌组织的癌细胞浆内,血窦壁明显阳性,而其相应的癌周肝细胞则呈阴性或弱阳性,表明肝癌细胞比癌周肝细胞合成更多的胶原,胶原的过度合成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素标记AFP cDNA探针作原位杂交,检测了12例人肝细胞癌和癌旁肝冰冻切片和石蜡组织切片中的AFP mRNA,同时分别抽提了3例人肝癌和癌旁肝总RNA作斑点杂交.结果提示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均有AFP基因的过量表达,AFP mRNA在癌内分布比较均一,而在癌旁肝组织中则比较多样,可散在分布、小灶性分布或成片状分布,从而证实不仅肝癌细胞可以自己合成AFP,而且癌旁肝细胞也可以自己合成AFP。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44例肝内胆管癌作单克隆与多克隆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观察,发现角蛋白在癌细胞内分布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乳头状腺癌以膜型为主,癌细胞顶端胞浆淡染;管状腺癌则多集中于癌细胞腔面顶端,在腔缘形成连续的深染带;低分化腺癌阳性部位则以浆型及核周浆型为主;细胆管上皮癌呈膜型分布。  相似文献   

7.
采用A蛋白-胶体金探针对24例人肝细胞癌和癌周肝进行了铜锌超氧物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观察。发现22例癌和癌周肝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癌组织分化程度高的,酶的阳性较强;胞浆致密红染的细胞阳性强,而胞浆疏松或呈空泡状者阳性弱。对癌组织内超氧物歧化酶的意义以及少数细胞核呈阳性反应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结法)对肝细胞癌(46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38例)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21.7%和36.8%。阳性染色细胞呈弥漫、灶状和散在分布。抗原定位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胞浆内,少数有围核分布的特点。阳性染色多呈细颗粒状,少数呈均质状。癌旁组织抗原表达区域中有淋巴细胞浸润聚集。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肝细胞癌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用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30~150 g,实验组31只,对照组10只,连续喂黄曲霉毒素B_1结晶品45周,每只大鼠受毒总剂量3.88 mg,分别在第8、9、11、12、13、14、15、16个月处死,每次处死给药组3只,对照组1只,第17个月后自然死亡7只。肝组织切片用HE染色;对28只大鼠肝组织进行了AFP免疫酶染色的形态学观察,15只鼠作了电镜观察,其结果:(1)光镜观察的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的水样变性、嗜酸性变、嗜碱性改变、脂肪变性以及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其应答反应显示卵圆细胞和小胆管增殖、肝细胞的再生及炎细胞浸润。上述改变为慢性非特异性中毒性肝炎;(2)电镜观察主要改变有肝细胞核仁均质化,核样体形成,线粒体肿胀和基质均质化,继而形成空泡和灶性坏死;(3)85.71%(24/28)宿主肝细胞AFP免疫酶染阳性,多呈全胞浆型分布,阳性程度多为弱至中等度。AFP阳性肝细胞呈散在或灶性分布。这一改变表明,是由于AFB_1对肝细胞毒性损害所产生的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γ-GT酶、G-6-P酶和ATP酶的组织化学反应研究了10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及其周围肝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癌组织与癌周肝组织具有显著酶的差异性。肝癌γ-GT酶的活性,2例显著增强,5例轻度增强,3例无酶的活性。这种变化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因而γ-GT酶不能作为肝细胞癌可靠的阳性酶标记。其癌周肝组织γ-GT酶的活性皆有明显增强。G-6-P酶的活性在癌组织中皆显著降低至消失,而周围肝细胞的活性较强,着色甚深,形成鲜明对照,这一酶的组化反应可作为鉴别肝细胞癌与非癌肝组织的参考。ATP酶的活性在肝癌组织中减弱至消失,在周围肝组织中存在轻度活性,但二者对比不鲜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抗 - HCV NS3单克隆抗体和地高辛标记的 HCV全基因组 c DNA探针 ,对 19例伴单一 HCV感染的肝细胞癌石蜡组织切片进行了HCAg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9.5 % (17/19)和 5 7.9% (11/19)。HCAg主要分布于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 ,呈局灶或弥漫型分布 ,癌旁组织表达较癌巢显著 ,核型分布在癌旁组织中常见 ;HCV RNA仅见于癌或癌旁肝细胞的胞浆中 ,呈散在及局灶分布 ,弥漫型分布少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 HCV感染可能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观点。 HCAg在癌旁肝细胞和癌细胞胞核中的存在提示其可能对肝细胞核产生基因调节作用 ,这是否是 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之一 ,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抗-HCVNS3单克隆抗体和地高辛标记的HCV全基因组cDNA探针,对19例伴单一HCV感染的肝细胞癌石蜡组织切片进行了HCAg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5%(17/19)和57.9%(11/19)。HCAg主要分布于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呈局灶或弥漫型分布,癌旁组织表达较癌巢显著,核型分布在癌旁组织中常见;HCV RNA仅见于癌或癌旁肝细胞的胞浆中,呈散在及局灶分布,弥漫型分布少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HCV感染可能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观点。HCAg在癌旁肝细胞和癌细胞核中的存在提示其可能对肝细胞核产生基因调节作用,这是否是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3.
采用ABC法对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等肝脏肿瘤中麦胚凝集素受体进行组织学定位,并以正常肝组织、肝硬变组织及癌周肝组织等为对照,结果表明:肝细胞癌中麦胚凝集素受体的不规则分布与正常肝组织、肝硬变组织中带状分布形成明显对比,与胆管细胞癌中麦胚凝集素受体的分布也有差别。用神经氨酸苷酶处理后,麦胚凝集素受体的分布有明显变化。提示:细胞内麦胚凝集素受体的分布特点有利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采用国产[α-(55)~S]dATP及进口[3~H]dNTP与生物素标记HBV DNA全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均可获得阳性结果。其中[3~H]dNTP标记探针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佳。对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结果与肝组织提取物经Southern吸印转移HBV DNA杂交的阳性率完全一致。原位核酸杂交显影后的银颗粒呈灶性分布于肝细胞内,提示病毒在肝内扩散为细胞——细胞间传播方式进行。对1例有复制型HBV DNA的肝癌组织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发现HBV DNA主要分布在光镜下癌细胞旁肝细胞胞浆中,而癌细胞中未测得HBV DNA,其意义有待更多病例数检测后才能阐明。  相似文献   

15.
郑建勇  李江  李开宗 《医学争鸣》2001,22(2):167-170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转位表达与肝(癌 )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HCV核心区抗原和 NS3区抗原在肝硬变 (L C)和肝细胞肝癌 (HCC)组织中的分布 ,同时对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凋亡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 .结果  HCV核心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或胞核中 ,在 L C组织中 ,核心抗原呈弥漫或灶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 ,偶见胞核阳性的肝细胞 ,阳性率为 6 0 .7% ;核心抗原在癌组织中以核阳性分布为主 ,阳性率为 37.6 % ,癌旁肝组织以胞质阳性为多见 .HCC中 HCV核心抗原的核阳性率 (75 .0 % ,15例 / 2 0例 )明显高于其在 L C(17.7% ,6例 / 34例 )及癌旁肝组织 (11.8% ,2例 / 17例 )中的阳性率 (P<0 .0 5 ) ;在 HCC中 ,HCV核心抗原核转位表达的癌组织的 AI值 (0 .174± 0 .0 93)显著低于胞质阳性的癌组织 (0 .5 12± 0 .113,P<0 .0 1) . HCV NS3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中 ,在 L C和 H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5 3.6 %和 39.6 % .未发现 HCV NS3区抗原的表达与肝(癌 )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结论  HCV感染与我国 L C,HCC的发生关系密切 ,HCV核心抗原在肝癌组织中常发生核转位表达 ,这种核转位表达抑制了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从而促进肿瘤组织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胃腺类癌是较少见的一种不典型性胃类癌。组织学上以内分泌型癌细胞呈腺体排列为特征。本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胃腺类癌的超微结构,看到胃粘膜中内分泌型癌细胞呈腺体排列,细胞浆内有特征性的内分泌颗粒,其中有一例伴不完全型肠型化生。癌组织中混杂少量粘液型细胞,个别癌细胞浆内有内、外分泌型二种颗粒。超微结构特征提示胃内、外分泌型癌细胞可能同源于内胚层的多潜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c—fos蛋白在大鼠肝癌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0诱发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c-fos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肝细胞不表达c-fos蛋白,诱癌第4周即可见少量肝细胞呈c-fos蛋白阳性表达。随诱癌发展进程,肝细胞c-fos蛋白表达逐渐增强,至诱癌中期(8-12周),肝增生结节内部分肝于c-fos蛋白阳性表达。诱癌晚期(18周),癌结节内大部分肝癌细胞亦呈c-fos蛋白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原发性细胞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对1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科切除的肝癌和癌旁肝组织,用酶抗酶可溶性复合物(PAP)法定位肝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5例患者肝细胞中检出HBsAg。HBsAg 在肝细胞中呈弥漫型分布的有3例;另2例以包含体型为主.此5例患者血清 HBsAg 均阳性。另5例患者肝细胞中未检出 HBV 抗原。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肝细胞有 HBV 标志的5例癌旁肝组织中有4例呈现肝炎后肝硬化组织特点,面肝细胞 HBV 标志阴性的5例癌旁肝组织中无1例有肝炎后肝硬化组织学特征。上述结果提示:HBV 慢性感染导致肝组织慢性损害可能是诱发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C33c抗原及核心抗原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V两种抗原及HBxAg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定位及分布。结果:HCVC33c抗原位于癌细胞或肝细胞的胞浆内;HCV核心抗原在癌组织主要呈核阳性,在癌旁肝以胞浆阳性为主。HCVC33c抗原在癌组织及癌旁肝的阳性率分别为60%(21/35)及100%(21/21),HCV核心抗原在上述两种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7.8%(29/33)及61.9%(13/21);HBxAg在两种组织中检出率分别为74.3%(26/35)及76.2%(16/21).C33c及HBxAg双阳性分别为48.6%(17/35)及76.2%(16/21).结论:除HBV感染外,HCV感染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干细胞癌变的可能性。方法取孕14d的小鼠胚胎肝细胞作为肝干细胞移植到雌性小鼠肝脏,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癌。6个月后取肝癌结节做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分析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蛋白(SRY)、AFP、胎盘型谷胱苷肽转移酶(GST-P)或角蛋白19的表达,以研究肝癌的细胞来源和特征。结果6个月后诱导多发性肝癌结节。实验组17.1%的肝细胞癌结节SRY染色阳性,胆管细胞癌结节SRY染色均为阴性。肝细胞癌结节表达AFP和GST-P,而不表达角蛋白19。胆管细胞癌结节不表达AFP和GST-P,而表达角蛋白19。结论移植的肝干细胞转变为肝癌,并且保持了胚胎肝干细胞未成熟的特征,仍表达GST-P和AFP。提示在诱导肝癌过程中移植的肝干细胞有直接癌变形成肝细胞癌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