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对肠道病毒71型(EV71)脑炎的早期诊断及脑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EV71脑炎患儿(EV71脑炎组)100例,同期住院的其他病毒性脑炎患儿89例为其他病毒性脑炎组,非神经系统感染患儿22例为阴性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EV71脑炎组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与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含量,检测阴性对照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含量及急性期脑脊液NSE及S-100β蛋白含量,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EV71脑炎组急性期脑脊液、血清及恢复期血清中NSE与S-100β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V71脑炎组急性期脑脊液中NSE低于其他病毒性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脑炎组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脑脊液、血清中S-100β蛋白低于其他病毒性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脑干脑炎组急性期与恢复期脑脊液、血清中NSE显著高于普通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EV71脑干脑炎组急性期与恢复期脑脊液、血清中S-100β蛋白显著高于EV71普通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与脑脊液中NSE与S-100β有明显相关性(r=0.782、0.734,P均<0.01)。结论监测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与血清NSE、S-100β可早期诊断是否合并中枢神经感染,并可评估脑损伤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G6PD活性新生儿光疗溶血机制及预防。方法将G6PD正常与缺陷光疗患儿随机分为维生素E干预组和对照组,测定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总胆红素(TB)、血红蛋白(Hb)及光疗指数。结果光疗前G6PD缺陷组比正常组SOD和Hb低,ROS高;光疗中G6PD缺陷干预组比正常干预组SOD高,MDA低,光疗指数小,G6PD缺陷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ROS、MDA高,光疗指数大(各组比较均P<0.01或P<0.05)。光疗后G6PD缺陷对照组Hb下降,并比干预组低,G6PD正常两组Hb均下降,干预组比对照组高(各组比较均P<0.01或P<0.05)。结论光疗可致抗氧化能力下降,脂质过氧化损伤致G6PD缺陷光疗者溶血更突出,维生素E干预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微量元素与红细胞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G 6 PD)活性的关系。对 3~ 13岁确诊G 6 PD缺陷的病人 (分为溶血组、非溶血组 )及正常同龄对照小儿测定14种微量元素、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含量。结果 ,G 6 PD活性与元素锌、硒、镉和铬呈正相关 ;G 6 PD缺陷溶血组 ,血清锌、硒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1)。GSH PX比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1)。MDA含量比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结果表明 :G 6 PD缺陷溶血发生与血清锌、硒含量减少 ,抗氧化能力下降 ;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 ,MDA含量增加 ,氧化性损害致RBC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2008和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5至9月),我院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重症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相关因素差异,为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患儿的预警与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8和2009年,流行期间我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1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28例,并收集同期疱疹性咽炎患儿80例作对照;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定量分型.结果 154例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81.82%(126/154),其中EV71占57.14%(72/126),80例疱疹性咽炎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68.75%(55/80),EV71为0例;手足口病2008年以EV71流行为主,2009年以EV71和CA16流行为主,两年患儿肠道病毒株流行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0,P=0.000)(P<0.01).重症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株流行分布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5,P=0.000)(P<0.01),手足口病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92.86%(26/28),明显高于普通病例36.51%(46/126)(X2=29.22,P=0.000)(P<0.01);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中重症组与轻症组在性别(x2=0.135,P=0.714)和病毒载量(t=0.141,P=0.88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6,P=0.009),重症组患儿年龄小于2岁占88.89%(8/9),普通组患儿平均年龄为3.19岁..结论 手足口病在不同时期的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呈现不同的流行特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可能在性别和病毒载量上没有差异,年龄小于3岁的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已成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重症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检测为EV71阳性的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88例,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同时选择正常体检儿童2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技术(i MLDR)检测EV71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组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CL2浓度。结果 EV71感染患儿与对照组相比,CCL2-2518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更高(P0.001)。EV71感染组血清CC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症组CCL2浓度较轻症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EV71感染组CCL2-2518位点各基因型间血清CCL2浓度比较:GG型高于AG型,AG型高于AA型,含G等位基因者(GG+AG)高于非G等位基因携带者(AA)(P0.05)。结论 CCL2-2518位点G等位基因与EV71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EV71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V71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V71型HFMD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共检测90例HFMD患儿,其中56例为普通患儿,34例为重症患儿;以2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对照组。EV71型HFMD患儿的CD3+、CD3+CD4+以及CD3-CD16+CD56+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下降,且重症患儿低于普通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FMD患儿的CD3-CD19+和CD19+CD23+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V71型HFMD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0-10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表达水平与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5月至8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HFMD的患儿178例进行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A16)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血中IL-10水平。通过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各组IL-10-1082G/A位点多态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为本地区同时期儿外科手术患儿,无感染症状。结果 (1)178例患儿中检出EV1共62例,EV71共82例,CA16共67例。(2)EV71和CA16组IL-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EV71和CA16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IL-10-1082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V71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A16组与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MD组和重症HFMD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HFMD组等位基因A频率较高。结论 HFMD患儿机体存在免疫紊乱,IL-10-108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FMD有关,IL-10-1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血清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重症轮状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6例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和48例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不同病程中的血清MBP水平以及43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MBP水平。结果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MBP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MBP水平仍低于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MBP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MBP水平;重症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生与血清MBP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患儿大便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的持续存在时间;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肠道排毒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EV71、CoxA1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随访,每隔4~7d收集1次大便标本,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直至大便病毒核酸转阴为止.并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113例患儿中,EV71阳性者65例,CoxA16阳性者44例,混合感染者4例.EV71组患儿在第1、4、6、10周的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48.1%、17.2%、0;CoxA16组患儿在第1、4、6周的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95.5%、53.8%、0.两组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P>0.05).EV71普通型组患儿在第1、4、6周的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23.5%、0;EV71重症组患儿在第1、4、6、10周的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62.4%、26.0%、0.EV71普通型组和重症组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89,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大便中病毒可存在较长的时间:EV71持续最长时问为10周;CoxA16持续最长时间为6周.感染EV71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排毒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V71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V71型HFMD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 共检测90例HFMD患儿,其中56例为普通患儿,34例为重症患儿;以2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对照组.EV71型HFMD患儿的CD3+、CD3+CD4+以及CD3-CD16+CD56+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下降,且重症患儿低于普通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HFMD患儿的CD3-CD19+和CD19+CD23+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V71型HFMD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患儿85例作为研究组,按1:2比例在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再入院病例中配对随机选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为2.30%,中位再入院间隔天数为5 d。研究组首次出院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首次住院期间蓝光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出生体重、胎龄、首次入院时年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比例和合并溶血病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多因素logsitic分析显示,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别OR=1.792、1.415、2.829,P < 0.05)。结论 对存在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加强住院及出院后管理,防止该病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心功能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脑钠肽(BNP)、氨基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异常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左卡组),每组6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病毒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左卡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检测对照组儿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BNP、NT-proBNP水平,以及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缩短分数(FS)、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F、FS、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左卡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治疗3 d后,左卡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LVEF、FS、C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5 d后,左卡组血清BNP及NT-proBNP水平,以及LVEF、FS、C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 < 0.05)。结论 左卡尼汀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早期有效降低血清BNP、NT-proBNP水平,改善异常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95例手足口病患儿,包括危重型65例(观察组),普通型30例(对照组)。对观察组第1、2、3、4、5天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及观察组第1、2、3、4、5天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手足口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65例患儿中,死亡15例,存活50例;对照组30例均存活。观察组第1、2、3、4、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2、3、4、5天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入院第1天最高,第2天次之。观察组中死亡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以观察组发病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95%可信区间为0.785~0.969,最佳界值为582.10 μg/L(敏感性80%、特异性78%)。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 年5 月至2012 年9 月监护室住院治疗的164 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3 例)和存活组(131 例)。比较两组在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方面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在不典型皮疹、持续高热(≥ 3 d)、呼吸困难、肺出血、心率增快、血压异常、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频繁抽搐发生率及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乳酸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出血(OR=9.466,95%CI:1.786~21.256)、血压异常(OR=5.224,95%CI:1.012~28.985)、血清乳酸增高(OR=2.154,95%CI:1.020~8.253)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出血、血压异常、血清乳酸增高是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12月龄婴儿中、重度缺铁性贫血(IDA)的危险因素,并初步了解IDA对婴儿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及其气质特点。方法 326例6~12月龄IDA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贫血程度分为轻度(176例)、中度(111例)、重度(39例)组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重度IDA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等背景相匹配的346例非IDA儿童作为对照组。IDA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儿童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气质量表进行智能发育及气质的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多胎、母亲孕期贫血、母亲缺乏IDA相关知识与贫血程度有关(P< 0.05)。以轻度IDA组为对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胎、早产、低出生体重(< 2 500 g)、母亲孕期贫血、母乳喂养、母亲缺乏IDA相关知识是重度贫血的危险因素(OR> 1,P< 0.05);早产,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是中度贫血的危险因素(OR> 1,P< 0.05)。IDA组Gesell总发育商、大运动、适应行为、精细动作得分较对照组低(P< 0.05)。IDA组难养型及中间偏难养型气质的比例较高(P< 0.05)。IDA组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坚持性维度得分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早产、多胎、低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母亲孕期贫血及母亲缺乏IDA相关知识与6~12月龄婴儿IDA贫血程度相关。IDA患儿神经运动发育落后,消极气质类型居多,需加强对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视,指导家长选择恰当的喂养及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儿童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血液灌流组(12例),并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以及两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水平,羟胺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与健康组比,常规组及HP组治疗前的IL-6、TNF-α、MDA明显增多,SOD、T-AOC明显下降(P < 0.05),但常规组及H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组及HP组患儿的IL-6、TNF-α、MDA水平均下降,SOD、T-AOC均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HP组变化较常规组更显著,但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P组比较,治疗后第4天常规组消化道症状控制的比例较低,皮疹和消化道症状控制所用的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常规组比较,HP组激素用量较小,病程6个月内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以及病程6个月以内的皮疹、腹痛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P可以降低重症腹型HSP患儿激素用量、肾损伤发生几率,机制可能与HP有效清除IL-6、TNF-α、MDA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黄对高氧致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方法 将64只生后4 d大鼠随机分成空气对照组、大黄对照组、高氧模型组和高氧+大黄组(n=16)。大鼠暴露于60%氧浓度中构建BPD模型。造模同时,两个大黄干预组每天给予600 mg/kg大黄提取物混悬液灌胃1次。各组大鼠于生后14 d、21 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IL-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高氧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肺泡数目减少、体积增大、结构简单化等发育受阻的表现,并随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高氧+大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大鼠生后14 d及21 d,与两对照组相比,高氧模型组放射状肺泡计数(RAC)明显减少,肺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水平、TNF-α mRNA及蛋白水平、IL-6 mRNA及蛋白水平均升高(P < 0.05)。与高氧模型组相比,高氧+大黄组RAC明显增加,肺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水平、TNF-α mRNA及蛋白水平、IL-6 mRNA及蛋白水平均降低(P < 0.05)。结论 大黄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对高氧致新生大鼠BPD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乳酸对新生儿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326例休克新生儿(轻度147例、中度105例、重度休克74例)在复苏同时及早期复苏后(约6 h)检测动脉血乳酸并计算乳酸清除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乳酸对新生儿休克的预测效能。结果 治疗前休克患儿的血乳酸均增高,以重度组最高、轻度组最低(P < 0.01);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窒息性休克患儿的血乳酸水平以感染性休克最高(P < 0.05);治疗后进入恢复期的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血乳酸 ≤ 4 mmo/L休克患儿的病死率低于乳酸 > 4 mmo/L患儿(P < 0.01);乳酸清除率 < 10%患儿的死亡风险高于清除率 ≥ 10%患儿(P < 0.01)。血乳酸为11.15 mmol/L时,对重度休克预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8%;血乳酸为10.65 mmol/L时,对休克患儿死亡风险预测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4.1%。结论 动脉血乳酸水平随新生儿休克严重程度而增加,且与预后相关,可用于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