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报告经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卡铂治疗胶质瘤10例,颅内转移癌2例。化疗前及化疗后一月检查CT比较瘤体变化。10例胶质瘤中8例瘤体缩小10%~20%,2例瘤体增大。2例转移癌中1例瘤体完全消失,1例瘤体缩小70%。全部患者均无视网膜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根据国际通用的肿瘤疗效观察标准分析,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卡铂治疗胶质瘤效果不理想,但对颅内转移癌有满意的疗效。本文对颈内动脉灌注给药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卡铂治疗颅内胶质瘤和转移瘤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经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卡铂治疗胶质瘤10例,颅内转移癌2例。化疗前及化疗后一月检查CT比较瘤体变化。10例胶质瘤中8例瘤体缩小10%~20%,2例瘤体增大。2例转移癌中1例瘤体完全消失,1例瘤体缩小70%。全部患者均无视网膜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根据国际通用的肿瘤疗效观察标准分析,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卡铂治疗胶质瘤效果不理想,但对颅内转移癌有满意的疗效。本文对颈内动脉灌注给药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20例小儿脑软质瘤中P16基因及其蛋白的存在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0例1-14岁小儿脑胶质瘤。成果显示P16基因和P16蛋白的丢失率分别为50%(10/20%)及(5/20)。结论本结果提示P16基因和蛋白缺失可能与部分小儿脑有质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自1988年1月至1996年1月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对30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385次瘤内置入放射性核素的治疗。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3~74岁,平均30.5岁。全部病例均有视路受损症状。CT或MRI检查显示:囊性肿瘤175例,实体性肿瘤40例,实体与囊腔并存85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250例随访6个月至8年,平均4年:肿瘤消失180例(72%);肿瘤显著缩小(>80%)30例(12%);肿瘤缩小50%左右20例(8%);肿瘤增大(主要为实体性)16例(6.4%);死亡4例(1.6%)。所使用的P-32和Y-90是纯Beta射线源,因其穿透能力短易于运送与保存、保护、对使用囊壁的治疗量为200Gy(20000rd)为好,可杀死瘤细胞而对周围组织无损害。提示立体定向瘤内放射性核素行间质内照射是治疗颅咽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骨肌柠檬酸提取物(CAE)中胸腺特异相关抗原成份。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3例重症肌无力(GM)患者(有瘤16例及无瘤17例),正常人10名和其它疾病18例的血清中CAE抗体。结果 CAE抗原中34KD、50KD、60KD组份与MG有胸遥瘤(MGT)患者的血清鸨结合显色率分别为93.7%(16/16例)、75%(12/16例)、75%(12/16例),而其它组无1例结合显色。结论 3  相似文献   

6.
卡铂和鬼臼噻吩甙联合颈内动脉灌注治疗脑恶性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2月至1996年5月,我们对16例脑恶性胶质瘤患者采用卡铂(carboplatin,CBDCA)和鬼臼噻吩甙(teniposide,VM26)联合进行颈内动脉灌注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5~60岁,平均40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Ⅱ级以上胶质瘤,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域:②术后1周行CT或MRI增强扫描证实有肿瘤残留;③预计生存期>2个月以上,体能状态评分(KPS)≥40分,无感染及其它脏器严重疾…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经颈内动脉灌注顺铂和阿霉素治疗脑肿瘤27例,在疗前和疗后2个月用CT检查比较肿瘤体积变化。结果:22例胶质瘤有7例缩小50-80%,有效率31.83%;2例恶性淋巴瘤分别缩小76.07%和48.90%;转移性肿瘤2例肿瘤消失,另1例缩小62.62¥%。全部患者均无严重视网膜及神经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替尼泊甙(VM26)并卡氮芥(BCNU)静滴治疗恶性脑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脑瘤于手术切除后,采用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VM26并BCNU静滴,于化疗后6个月分别用CT检查肿瘤体积变化及评价临床症状,并与化疗前比较。结果本组化疗前肿瘤平均体积为(16.15±6.88)cm3,化疗后平均体积为(8.89±11.42)cm3(P<0.01),总有效率为723%(34/47)(完全缓解率为21.3%),稳定不变10.6%(5/47),恶化占12.7%(6/47)。本组病例1年存活率达85.1%(40/47),2年存活率为70.2%(33/47),全部患者均无眼部症状及严重的神经副反应。结论认为超选择性脑动脉联合化疗的方法,存活率较单纯颈内动脉灌注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高,而且并发症少,全身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巨大脑动脉瘤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应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16 例巨大脑动脉瘤(≥25mm) 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近10 年来收治16 例巨大脑动脉瘤, 颈动脉系12 例: 外伤性右侧颈内动脉(ICA) 瘤2 例, 左侧颈总动脉(CCA) 夹层动脉瘤1 例, 右侧大脑中动脉(MCA) 瘤2 例, 前交通动脉(AcoA) 瘤1 例,右(左) 颈内动脉(ICA) 瘤6 例; 椎基动脉系4 例: 右侧小脑上动脉(SCA) 瘤1 例; 右侧椎基动脉连接处动脉(VBJA) 瘤1 例, 右侧大脑后动脉(PCA) 梭状动脉瘤2 例。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放射学(CTDSAMRI) 评估。结果 14 例治愈,2 例死亡。14 例生存者随访7 月至5 年, 按Sundt 标准,结果满意9 例, 良好4 例, 差1 例。结论 巨大脑动脉瘤的治疗, 特别是有占位效应者, 以闭锁瘤颈,切除膨大的瘤囊为宜  相似文献   

10.
联合化疗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应用联合化疗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使其部分或全部消失,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将宁得朗(ACN-U)2~3mg/kg溶解后静脉输入,每10-14天1次,长春新碱(VCR)2mg溶解后静脉输入,每7天1次,氨甲蝶呤(MTX)10mg地塞米松5mg通过腰穿技术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结果 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16例病人中完全消失(CR)3例,部分消失(PR)8例,无变化(NC)4例,肿瘤增大(PD)1例,2例胶母术后存活3年,平均随访1年,总缓解率69%。结论 联合化疗对治疗颅内恶性肿瘤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立体定向颅咽管瘤瘤内置入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CT引导立体定向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治疗颅咽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对30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385次瘤内置入核素内放疗,并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平均年龄30.5岁。全部病例均有视路受损症状。CT或MRI检查囊性肿瘤175例,实体性肿瘤40例,实体与囊腔并存85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250例随访6个月至8年,平均4年:肿瘤消失180例(72%);肿瘤显著缩小(>80%)30例(12%);肿瘤缩小50%左右20例(8%);肿瘤增大(主要为实体性)16例(6.4%);死亡4例(1.6%)。结论立体定向瘤内放射性核素间质内照射是治疗颅咽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纯Beta射线源P-32和Y-90其穿透能力短易于运送与防护是理想的放射源;囊壁的照射剂量以200-250Gy为好。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1月至1991年2月对55例手术后恶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Ⅲ级或Ⅳ级)患者分成三组继续治疗:A组(14例)行同步放射化学治疗,随后每隔3~6个月行患侧动脉灌注嘧啶亚硝脲(ACNU)治疗;B组(16例)单纯行同步放射化学治疗;C组(25例)单纯放射治疗以作对照。近期效果用CT扫描比较,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的有效率(63%)高于单纯放射治疗(28%)P值<0.01。55例患者均行连续随访,1、2、3年生存率A组(93%,62%,50%)明显高于C组(51%,13%,13%),P值<0.001。B组1,2年生存率高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别。作者认为采用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继以动脉灌注ACNU维持治疗对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是一个较佳的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用立体定向技术瘤内置管作间质内放疗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分析。方法:动物实验用G422皮下荷瘤鼠模型及C6脑胶质瘤脑荷瘤鼠进行,每种分2.5Gy、10Gy照射组及对照三组,观察皮下荷瘤鼠经间质内照射后的肿瘤生长抑制及脑荷瘤鼠经内照射后的鼠生长期延长情况及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用铱192后装瘤内置管行间质内照射可引起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脑荷瘤鼠照射后生存期显著延长。临床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用铱192后装机瘤内置管对56例脑深部胶质瘤进行了铱192核素瘤间质内照射,肿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25例;基底节区13例;三脑室后部11例;脑室内4例;小脑内3例。30例为原发胶质瘤,26例为术后复发胶质瘤。行单管单点照射39例;双管15例;三管治疗2例;照射剂量35~65Gy,平均56.5Gy。一般住院15~20天,无手术严重并发症,无死亡。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2.8%、83.9%和71.4%。结论:经实验与临床初步应用证明,铱192核素脑瘤内置管间质内放疗是治疗脑深部胶质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报道44例脑深部神经胶质瘤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用放射性胶体磷酸铬(32P)进行瘤内放射治疗,其中30例联合甲氨蝶呤(MTX)瘤内化疗。术后经临床和CT随访6~48月,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3例,改善22例,无效或恶化9例。CT证实显效4例,有效27例,微效4例,无变化4例,恶化5例。囊性较实质性效果为好,联合治疗较单纯内放疗效果好。作者认为,此法操作简单,效果确定,特别适用于深部和重要功能区的囊性神经胶质瘤,并对联合作用的机理和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5-FU多聚缓释体植入技术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多聚缓释体植入胶质瘤内化疗的临床效果,探索化疗药物的新剂型和新途径。方法在60例胶质瘤病人在开颅术中或以立体定向方式植入5-FU多聚缓释体,5-FU含量100~150mg。随访5~24周,通过影像学检查,计算肿瘤平均径。比较手术前及各随访时间段肿瘤平均径的变化,并观察瘤周水肿情况。结果38例病人术后病情稳定。无化疗不良反应。肿瘤平均径在术后5、12和24周以上均有显著缩小。其中第12周随访病例肿瘤平均径缩小最显著。肿瘤周边水肿带在开颅手术的病人比较宽,而在立体定向手术病人无明显加重表现。结论低剂量5-FU瘤内缓释体植入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脑胶质瘤替尼泊甙动脉超选择灌注及司莫司江口服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替尼泊甙动脉(VM26)及口服司莫司汀(MeCCNU)化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肿瘤切除手术后的脑胶质瘤病人行VM26动脉超选择灌注及MeCCNU口服化疗,每间隔6-8周为一疗程,首次化疗后6个月将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肿瘤体积化及临床症状评价与化疗前相比较。结果本组68例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9例(13.2%),部分缓解27例(39.8%,稳定19例(27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替尼泊甙动脉(VM_(26))及口服司莫司汀(MeCCNU)化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肿瘤切除手术后的脑胶质瘤病人行VM_(26)动脉超选择灌注及MeCCNU口服化疗,每间隔6-8周为一疗程,首次化疗后6个月将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肿瘤体积变化及临床症状评价与化疗前相比较。结果本组68例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9例(13.2%),部分缓解27例(39.8%),稳定19例(27.9%),恶化11例(16.2%,早期死亡(2.9%)。本组病例1年存活率89.7%,2年72.1%,3年以上存活率22.1%。全部病人无严重并发症及毒性反应。结论对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病人采用MeCCNU联合化疗,有益于提高胶质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脑胶质瘤同步内放疗和内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术中埋置在残瘤腔间质内化疗囊和Ommaya囊对31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同步间质内放疗(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ty)间质内化疗、(interstitial chemotherapty)的疗效。方法 于术中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并在残瘤腔内埋置^32P放疗囊和Ommaya囊,并做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检测后选择高抑制率化疗药物,术后同步进行经皮穿刺注入^32P及敏感化疗药物。结果 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31例患者1年生存22例(71%)、2年生存20例(65%)、3年生存19例(61%)。结论 同步间质内放疗、内化疗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控制复发,延长生态期,改善生存质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综合治疗胶质瘤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有14例属于难治性复杂性CCF,其中10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5例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采用上述两法治疗,14例保留病侧颈内动脉。所有病例均完全被栓塞而治愈。自制钨丝微弹簧圈是一种新型的血管内栓塞材料,有明显促进血栓形成作用,其效果明显优于可脱性球囊。  相似文献   

20.
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MR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后的MR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38例颅内肿瘤的MR影像资料,其中胶质肿瘤13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6例,听神经瘤5例,生殖细胞瘤4例,垂体瘤2例,三叉神经瘤1例。病例均采用1.0T超导型MR扫描仪检查。结果: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后MR发生以下变化,(1)肿瘤中央长TIW、T2W信号改变,周边强化;(2)瘤体失强化或囊变;(3)瘤灶变化可分为完全消失、明显缩小、轻度缩小或基本不变和增大;(4)瘤周不同程度水肿。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肿瘤信号、病灶大小及瘤周可发生一系列生物学变化,MR能准确客观反映其变化特征,为临床确认颅内肿瘤性质,能否SRT治疗或其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