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998年6月至2003年5月对23例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23例中22例放置内支架成功,1例因主动脉弓过于迂曲延长放置失败。平均狭窄率从86.9%(60%~99%)下降至8.5%(0%~36%)。22例内支架成形术成功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等症状。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和大量可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2.
TCD和MRA检查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128例经过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TCD和MRA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77.2%,另外有2例遗漏(大脑中动脉),还有3例为假阳性(颈内动脉)。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83.5%,没有遗漏,还有12为假阳性(颈内动脉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结论 TCD和MRA检查作为便捷的颅内动脉狭窄筛查方法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2例,无1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3例发生了内支架再狭窄(9.38%,直径>50%),仅有1例发生再狭窄后出现心绞痛(33.3%),3例分叉处血管发生再狭窄(9.38%,其狭窄程度>60%),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置入NIR支架,其发生临床事件及再狭窄率低,近、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狭窄血管特点和手术成功率、评价血管狭窄纠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为极重度5例、重度36例、中度11例,狭窄部位颈内动脉40例、颈总动脉3例、分叉部5例、高于颈2水平的颅外段狭窄4例;共对52例患者放置56枚自膨胀式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6.2%(50/52);术中造影见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有49例,症状改善率为94.2%;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占5.8%。结论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解剖条件和全身耐受手术情况等适应症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有效对血管扩张成形、纠正颈动脉管腔狭窄、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TCD在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分析2011年6月~2012年8月本科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TCD与CTA检查(2项检查均在住院后1周之内完成,间隔时间在3d内)。结果以CTA作为金标准,TCD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闭塞、重度和中度狭窄)的敏感性为47.1%,特异性93.2%,符合率84.4%;在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重度和中度狭窄)的敏感性40.9%,特异性86.8%,符合率75.6%。结论 TCD诊断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特异性较高,TCD与CTA结合使用能提高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 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0例可疑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发病3d内分别进行CTA和TCD检查,比较2种方法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CAT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65.4%,准确度为68.0%,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52.9%,特异度为57.7%,准确度为53.5%,CAT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T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T诊断的特异度高于TC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T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中相对TC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常规药物治疗2~4d,经患者同意和/或临床疗效不理想的39例采用支架置入治疗为支架组;其他40例继续药物治疗为药物组。支架组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66处,其中2例合并左主干狭窄转外科治疗,37例血管狭窄〉70%的患者置入支架共59枚。比较2组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心血管事件人均年再住院率以及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受限情况。结果79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3.6)个月。支架组37例支架置入后当天或第2天,心绞痛明显缓解;出院后复发心绞痛3例(8.1%),无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病例;患者运动耐力提高,3例(8.1%)日常生活活动受限;人均年再住院率(0.05±0.01)%。药物组40例复发心绞痛25例(62.5%),急性心肌梗死2例(5.0%),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例(7.5%);患者运动耐力有不同程度下降,25例(62.5%)日常生活活动受限;人均年再住院率(0.50±0.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与远期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眩晕或头晕患者通过TCD检测进一步了解病因。方法采用TCD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基底动脉(BA),并记录血流速度、频谱形态、血流声频、搏动指数等指标。并分为40岁以下、40—59岁、59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分别观察TCD异常表现发生率。结果300例患者中,有223例检查出异常,占74.33%,其中有58例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异常,占总人数的19.33%,检出率较高。〈40岁有4例发现血管狭窄,占所有血管狭窄的比例为1.79%,发生率为11.11%;40~59岁〈40岁有130例发现血管狭窄,占所有血管狭窄的比例为58.30%,发生率为97.01%;〉59岁有89例发现血管狭窄,占所有血管狭窄的比例为39.91%,发生率为68.46%;各年龄段间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0~59岁显著高于〉59岁及〈40岁;〉59岁组显著高于〈40岁组。结论眩晕或头晕患者中血管狭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因此血管狭窄为老年眩晕或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值得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脑分水岭梗死(CWI)与脑血管狭窄类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同期收治的128例非脑分水岭梗死病患行头颅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并应用头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与脑血管造影DSA显示脑血管,统计分析影像结果。结果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颈内动脉与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42例(32.8%),大脑中动脉狭窄78例(60.9%),大脑后动脉狭窄36例(28.1%),大脑基底动脉狭窄49例(38.3%),颈内动脉狭窄85例(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nography,TCD)对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南华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行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TCD与DS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根据病变血管不同将结果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组、颈内动脉(ICA)组、椎动脉(VA)组、基底动脉(BA)组及锁骨下动脉(SUB-A)组。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对比TCD诊断各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判定TCD诊断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靠程度,探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合理检查程序。结果 TCD诊断MCA、ICA、VA、BA、SUB-A各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91.23%,56.52%、97.39%,76.19%、96.58%,93.33%、94.44%,88.89%、99.22%。TCD对MCA、BA、SUB-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对MCA、ICA、VA、BA、SUB-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较高。结论 TCD对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无创、可行和经济的筛查方法,可用于可疑病例的初步诊断;TCD与DSA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TCD对ICA和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患者TCD对诊断ICA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100%、79%。对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92.7%、97.6%和87.8%。结论 TCD检查对ICA和MCA狭窄与CT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简单、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常规CAS组)和多模式影像指导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个体化CAS组),各50例,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手术期总并发症:14.0%和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并发症:6.0%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24.0%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影像指导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降低远期血管再狭窄率,但尚未能降低远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和安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病因学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①56例(90%)患者颈动脉超声显示血管异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其中30例(48%)伴有多发斑块形成,26例(42%)伴有管腔狭窄(此56例患者中40例MRA有异常);②46例(74%)患者MRA示脑动脉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原因,因此常规对脑血管状况进行MR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病因和诊断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检测诊断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做对比研究,客观评价二者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TCD,CDFI诊断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检测,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与DSA比较,TCD,CDFI对椎动脉的检测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1%;TCD对基底动脉狭窄检测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3%.以DSA为标准,TCD对基底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和33%.以DSA为标准,TCD+CDFI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79%,MRA的检出率为96%,TCD,CDFI,MRA三者联合检出率为98%.结论 ①TCD,CDFI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特异性较高,且无创、经济、方便,故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但因其敏感性不是很高,故当临床出现后循环神经缺失症状,而检测结果阴性时,可结合MRA检查;②TCD,CDFI,MRA三者联合对VBA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分辨MRI和超声成像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24例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行高分辨MRI及超声成像检查.结果 24例中,共发现17例25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清晰显示17例患者的25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劲总动脉6处,颈动脉分叉14处,颈内动脉5处;且MRI在19处复杂斑块的成分显示中,可明确显示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出血.超声成像检出17例患者的23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13例,硬斑块4例.超声成像对于显示贴壁小斑块较MRI清晰.结论 高分辨MRI与超声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具优势,超声易于检出早期小斑块,MRI对斑块成分及活动性判定优于超声成像,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及稳定性评估.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结果130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有硬化病变124例(95.4%),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1例(182块),占77.7%,左侧多于右侧,CCA分叉处>CCA主干>ICA起始段>ECA起始段。发生颈动脉狭窄22例(16.9%),其中轻度狭窄13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3例,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死的主要的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检测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对临床预防脑梗死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对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80例高血脂患者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与7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脂组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硬化者57例,占7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内动脉末端硬化伴狭窄者12例,占1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检查显示高血脂患者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异常,颈内动脉末端硬化是高血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提示TCD可作为高血脂患者的常规检测手段,对预防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对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影响.方法 经确诊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79例,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 (ACoA)、后交通动脉(PCoA) 及颈内-外动脉 (ICA-ECA)开放,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患者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前与术后颅内血管血流及CVR变化.结果 TCD显示术后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CV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患侧的CVR按照不同侧枝循环开放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ACoA+PCoA+ICA-ECA>ACoA+ICA-ECA >ACoA >ACoA+PCoA >PCoA+ICA-ECA >PCoA>ICA-ECA,支架术后CVR均恢复正常范围,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TCD可以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颅内血流变化,观察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支架置入前后CVR改变,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和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