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 DE)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RT-3DE对LAD病变的AMI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LAD供血节段的容积和功能进行测定,比较其术后与术前的差异,估测LAD的通畅情况.结果 术后与术前的比较:术后1周各LAD供血节段的收缩末容积(ESV)、舒张末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个月各LAD供血节段EF升高、ESV减小(P<0.05),估测LAD通畅性良好,该结果得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RT-3DE通过定量测定支架置入前后LAD供血相应节段的容积和功能的改变,能够评价支架放置后LAD的通畅情况,可应用于这类患者PCI术后疗效的无创性随访.  相似文献   

2.
刘勇  林京  文哲  任利辉  王慧宇  顾静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57-2759
目的:探讨小剂量腺苷负荷超声(LDASE)对经皮腔内冠脉介入(PCI)后心脏收缩功能改善的预测作用.方法:2007年至2011年行PCI且术后1周内行LDASE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项研究,记录运动异常节段LDASE前后室壁运动评分,并根据LDASE前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心功能改善组(LVEF增加≥5%)及未改善组(LVEF增加<5%),所有患者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分析LDASE早期检出PCI术后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比较两组患者左室整体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LDASE早期检出PCI术后节段功能改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83%、78%.改善组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后的(44±9)%增加至6周后的(57±9)%(P<0.001),而非改善组由术后的(40±10)%增加至6周后的(44±12)%(P=0.06).LDASE检出收缩功能改善节段数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改善幅度呈正相关(r=0.506,P<0.01).结论:PCI术后近期行LDASE是评估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为预测PCI术后心脏功能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比较急诊PCI与延迟PCI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为“罪犯血管”的AMI患者22例,急诊PCI组13例,延迟PCI组9例。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腔内径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后7d明显改善(P〈0.05),而左室内径较术后7d缩小(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后延迟PCI与急诊PCI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有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结合局部Tei指数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局部左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为"罪犯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为病例组,左室壁被分成梗塞动脉相关室壁(A组)及非梗塞动脉相关室壁(B组).应用Simpson法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PCI术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病例组 Tei指数、收缩期峰值位移(Ds)的变化.结果 病例组术前LVEF明显减低(40.5%±7.43%),术后1周时LVEF有所提高(47.2%±6.12%),1、3、6个月时达正常水平;术后病例组的Tei指数在各次检查中逐渐减低,Ds逐渐增高,但B组室壁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A组,其Tei指数在术后3个月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QTVI结合局部Tei指数可无创、有效、定量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局部左心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半年内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接受直接PCI的病人51例,按介入治疗后2周抬高的ST段有无回到等电位线,分为A组(35例)和B组(16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B组病人在术后半年易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易发生室壁瘤。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半年内ST段变化,可反映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病人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1例行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结果30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7%。平均随访时间(3±2.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改善,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是AMI等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验声学定量- 硝酸异山梨醇酯试验( AQISDN) 能否在术前预测择期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后心功能。方法 随机对择期PTCA 30 例患者在介入前应用声学定量技术( AQ) 测定经口吸入硝酸异山梨醇酯(ISDN)2 .5 m g 之前及吸入后5 min 的左心功能参数的改变。并与介入后AQ 左心功能测值相对照。结果 介入前吸入ISDN 后5 min 峰值射血率(PER) 的改变与介入后PER 的改变相关,相关系数r = 0 .72(P = 0 .001) ;也与介入后峰值充盈率(PFR) 的改变相关,相关系数r = 0 .56( P = 0 .001) 。回归分析介入后PFR值,能由介入前AQISDN 的PER、PFR 值代入公式推算:PFR = PFR1 - 0 .08 + 0 .90 ×( PER2 - PER1) 。其中PFR 为介入后预测值,PER1 、PFR1 为静息时测值,PER2 为吸入ISDN 后5 min 时的测值( 单位:EDV/S,Sig =0 .0014) 。把AQISDN 吸入后5 min 的PER 大于等于吸入前和小于吸入前作为预测介入后心功能改善和恶化的标准,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对比,本标准对介入后EF、PFR、PER 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术中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式选择、术后疗效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 72例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 (其中 5 8例二尖瓣重建术患者和 14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 )术中予以TEE监测。结果  5 8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术后即刻疗效评估显示 :无或轻微二尖瓣反流 (MR) 2 8例 ,轻度MR 2 2例 ,轻中度以上MR 8例 (前叶病变 7例 ,均合并瓣下结构受损 ,后叶病变仅 1例 )。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共有 5 6例接受超声随访 ,平均随访期为 (9.86± 6 .32 )个月。手术即刻 2 8例无或轻微MR的患者术后短期随访中 1例 (3 .6 % )出现轻度MR ,1例出现中度MR (3 .6 % ) ,2 2例术后即刻示轻度MR患者 ,1例失访 ,5例出现轻中度MR(2 2 .7% )。术后即刻示轻度MR在以后出现轻中度MR的机会高于手术即刻无或仅有轻微MR者(P <0 .0 5 )。结论 以二尖瓣前叶病变为主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成形术后出现轻中度以上反流的机会高于二尖瓣后叶病变的患者。成形术后即刻示轻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在以后出现轻中度反流的机会高于手术即刻无或仅有轻微反流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图(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收缩期左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 25例AMI患者于PCI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的彩色血流图.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等指标,比较上述各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3d与术前比较,各涡流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收缩期涡流横径增大(P<0.05),纵径减小(P<0.05),横向位置多靠近前间隔侧(P<0.05),涡流最大向量速度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VFM为评价AMI患者PCI术后短期心腔内流体动力学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探讨STI评价AMI患者随访时心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采集73例经PCI治疗首发AMI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左室图像,分析峰值纵向应变(LPSS)、峰值径向应变(RPSS)及峰值环向应变(CPSS),以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ΔLVEF6)改善幅度>5%分为心功能改善组和非改善组;术后3个月LVEF与术前相比(ΔLVEF3)改善幅度>5%将改善组分为近期和中远期改善组.结果 改善组术前、术后STI各项参数均高于非改善组(P<0.001).近期改善组术前、术后LPSS及术后3个月RPSS均高于中远期改善组(3个月时LPSSP<0.001,余参数P<0.05).STI各项参数均与ΔLVEF3和ΔLVEF6存在相关性,其中术前LPSS与ΔLVEF3相关性较大(r=-0.781,P<0.001),术后6个月CPSS与ΔLVEF6相关性较大(r=-0.834,P<0.001).结论 STI技术能准确评价AMI患者近期及中远期室壁运动变化;心肌梗死后左室纵向运动功能的保留对心功能近期改善较为重要,环向运动功能的保留和恢复是中远期仍能持续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监测与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和整体心功能的改变。方法 常规PCI对照组30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的试验组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及左室容积。结果 试验组术前各项指标均与常规PCI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中均回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血栓。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试验组EF值、3个月时WMSI、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两组在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改善方面一致。结论 联合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提高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能力。超声心动图可以观测、评价其近期和远期再灌注效果,且可进行长期监测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右心室功能中的价值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7d右心室功能的改善状况.方法 4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进行74次超声检查,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记录心尖四腔切面的二维图像,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及右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二维应变、应变率.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右室间隔各段心肌应变均降低(P<0.05),PCI术后7d除心尖两个节段外余节段的应变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应变率仅在梗死后右室间隔中间段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多个节段的应变值均下降时,提示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且急诊PCI术能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探讨直接PCI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12-24h的未接受静脉溶栓的61例AMI患者,在发病24h之内行直接PCI术患者31例作为治疗组,未行直接PCI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豚第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整体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左心室和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射血分数(EF)。结果 以上各项指标在第1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第6个月时治疗组GWMI及RWMI较急性期有明显的改善(P<0.01);对照组的室壁运动则无明显改善(P>0.05);第6个月治疗组室壁运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与第6个月自身比较: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无明显增加(P>0.05),但EF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LVEDVI及LVESVI均增加(P<0.05),EF值无明显改变(P>0.05)。第6个月后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而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MI后对于未能溶栓的病例行直接PCI术治疗能抑制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重塑,而超声心动图评价AMI直接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室壁运动的改变,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在介入治疗术前3 d、术后1周内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VVI技术测量心肌形变及时相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梗死相关节段的应变、应变率、节段射血分数、收缩后应变指数等指标在介入治疗术后1周内已有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善更加明显.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评价血管再通治疗后局部心肌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恢复程度的一种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重塑的类型及可能的原因。方法 于经皮冠脉内介入 (PCI)前 ,对 65例AMI患者行ICUS评价 ,急诊PCI组 2 8例 ,延期PCI组 3 7例 ,检测梗塞冠脉狭窄段及近、远侧参考血管、残腔、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百分比 ,对照美国心脏协会斑块分期定性评价斑块性质。结果  65例患者中 ,梗塞冠脉阳性重塑 (PR) 2 9例 (4 4 .6% ) ,阴性重塑 (NR) 3 6例 (5 5 .4% ) ,NR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 ;两类重塑均以软斑块为主 (83 .1% ) ,Va +Vb期病变最多见 ;PR较NR患者偏心斑块发病率高 (93 .1%对 63 .8% ,P <0 .0 5 )。PR组斑块面积、包绕面积、血管面积和参考段面积较NR组明显增大 [(10 .1± 5 .9)mm2 对 (6.8±3 .3 )mm2 ,(11.9± 3 .2 )mm2 对 (9.0± 2 .6)mm2 ,(2 0 .4± 5 .1)mm2 对 (14 .9± 3 .2 )mm2 ,(18.7± 5 .1)mm2对 (16.5± 3 .3 )mm2 ,均P <0 .0 5 ) ]。结论 AMI患者冠脉重塑表现为PR、NR两型 ,NR发病率高于PR ,可能与AMI时冠脉高反应性及冠脉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源CT(DSCT)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支架通畅性和左心室功能。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且行急诊PCI患者46例,共植入火鸟第二代支架52枚,支架直径在3.0~4.0 mm范围内,于急诊PCI后第12月末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及DSCT检查(两者相隔5~7 d)。利用DSCT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是否存在再狭窄,应用左心室功能分析软件测定和计算左心室功能相关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上述指标。结果(1)46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共有3例患者出现支架再狭窄,此3例患者中有2例被DSCT正确判断;共有43例患者支架无狭窄,此43例患者中有41例被DSCT正确判断。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DSCT 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5.34%,准确性为93.47%,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97.6%。(2)在52枚支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共有5枚支架出现再狭窄,此5枚支架有3枚被DSCT正确判断,共有47枚支架无再狭窄,此47枚支架有44枚被DSCT正确判断。相比冠状动脉造影,DSCT的敏感性为60%,DSCT的特异性为93.61%,DSCT的准确性为90.38%,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95.65%。(3)超声心动图和DSCT测定的EDV、ESV、SV、LVEF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源CT能评价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支架通畅性和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610例南京市鼓楼医院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2±12.3)岁,发病后“症状-进门时间”中位数为180 min,“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中位数为100 min。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居多,主要累及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住院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应用率均为100%,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为97.4%、调脂药为92.6%、β-受体阻滞剂为83.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为82.2%。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6%,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1.05,P=0.049)、室性心律失常(OR=5.21,P=0.007)、心源性休克(OR=14.54,P=0.000)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OR=0.28,P=0.000)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南京地区STEMI发病具有年轻化的特点,院前延迟率较高,住院药物治疗与国内外大型研究结果接近,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77例,股动脉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100%,处理梗死相关血管所需的指引导管数[(1.12±0.23)根vs.(1.08±0.34)根]、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42.34±1.23)min vs.(48.18±2.34)min]、术中球囊数[(1.21±0.32)个vs.(1.18±0.25)个]、术中支架的使用数[(1.15±0.37)个vs.(1.16±0.21)个]、造影剂用量[(98.32±8.51)ml vs.(95.45±7.2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中桡动脉组发生皮下血肿伴局部皮肤水疱8例,比股动脉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3例少(P<0.05);桡动脉组无血管迷走反射发生,股动脉组在术后拔管压迫止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桡动脉组有1例导尿,股动脉组6例术后行导尿;住院天数桡动脉组明显较股动脉组少[(7.45±0.61)d vs.(8.39±0.53)d,P<0.05];住院期间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恶性心律失常猝死1例,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期间两组均无MACE以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均有效、安全,但前者可以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导尿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