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胸腰椎爆裂骨折120例前后路手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手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入路手术65例,后入路手术55例。X射线片评定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CT评定椎管减压、椎管占位清除率,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脊髓神经功能评定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结果随访15~32月,平均18月,无神经损伤加重及内固定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前入路组较后入路组椎体压缩及后凸畸形程度重,术后伤椎复位无明显差异,随访两组Cobb角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入路手术组较后入路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椎管清除率优于后入路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后入路组;两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损伤程度、椎管占位情况及是否伴有骨折脱位和脊髓神经症状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完美复位方法,并规范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技术。方法 30例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椎管占位>50%或伴高度塌陷>50%)均采用脊柱后路GSS钉棒系统多次撑开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行伤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术中反复撑开2~4次,植人工骨6~8 cm3。结果 X线和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至96%~105%,椎管占位恢复至0~6%,神经症状无1例加重。平均随访1~23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和后凸畸形,椎管占位无加重,神经损伤症状多数减轻或完全恢复,半年后病例伤椎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大部分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反复多次撑开方式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融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37例,根据术前及术后10 d、6个月、1年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胸腰背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采用该方法治疗的3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亦有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预防术后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不全瘫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效果及损伤复位机制、最佳治疗方法和手术内固定方式.方法本组伴不全瘫胸腰段椎体骨折112例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A组(非手术组)38例,过伸位牵引复位后平卧于硬板床.B组(手术组)74例,经前路或保留后结构的后路减压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获随访时间3~12年,平均5.5年.治疗后随访伤椎前、后高度及后凸成角和椎管矢状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而手术治疗组比非手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而手术治疗组效果更显著.结论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存在潜在性不稳定,有可能加重脊髓神经损伤或妨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应尽可能早期行保留后结构后路手术减压内固定,以恢复脊柱序列及椎管容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前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其特点。方法我科2003年3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47例,分别行三种术式治疗,并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畸形矫正及Cobb氏角矫正及丢失,评估术式选择的合理性。结果47例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未出现椎弓钉断裂及深部感染。术前25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1级或1级以上,术前完全神经损伤的4例患者功能无明显恢复,后路手术Cobb氏角矫正14.6,°术后6个月丢失6.8,°前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均未发生并发症,减压彻底,融合良好,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根据骨质压缩程度、伤椎椎管内容积、Cobb氏角、损伤时间、椎间盘损伤程度等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CT扫描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0例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 5mm。结果 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CT表现如下 :椎体向心性爆裂 ,椎体高度减低 ,椎体纵或横形骨折崩解 ,碎骨片向后移位导致椎管狭窄 ,椎板骨折 ,部分伴随横突、棘突、关节突和 /或椎体骨折。椎管狭窄的程度与神经损伤有关。结论 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脊椎爆裂骨折和椎管狭窄的程度 ,对胸腰段爆裂骨折的诊断 ,评价脊髓的损伤及选择治疗方法上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否需要减压,采用何种复位效果较为可靠,尚缺乏临床对照研究.目的:对比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8例,其中23例采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25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修复.观察固定后并发症、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椎管占位复位和神经损伤恢复程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20~25个月,随访期间,采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远期残留背痛及活动受限的发生率均低于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修复的患者;固定后1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纠正程度优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固定后1年,两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纠正程度、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对于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应优选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8.
郭奇峰  温世锋  徐中和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172-174,F0003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尤其是关于实施前、后路手术及减压范围.内固定装置的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探讨Moss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改善患者脊髓功能、脊柱活动度及下肢疼痛的效果。设计:前后对照分析.、对象: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脊柱外科2001-01/2003-06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行MossMiami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患者27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男17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2.8岁。损伤部位:L1 14例,T-16例.T13,.L1 4例.L1,L2 2例,L2,L2,L3 1例;其中有脊髓损伤11例,Frankel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8例。术前CT显示椎管狭窄率(43&;#177;13.5)%。干预:19例进行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融合术.8例经后外侧减压、半椎板切除,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脊髓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分为5级,A级为严重障碍,E级为正常);术后疗效评价根据神经功能、脊柱活动、腰背痛及下肢疼痛恢复情况评估(分为改善、无变化、加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应用Moss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②手术前后和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③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2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oss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功能改善10例,无变化1例:脊柱活动改善26例,无变化1例;下肢疼痛改善10例,无变化17例;腰背痛改善23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②手术前后和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结果:随访时伤椎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手术前有显著改善[伤椎前高度:93.5%比44.2%;伤椎后高度:90.7%比79.3%;椎管狭窄率:(8.2&;#177;6.6)%比(43.0&;#177;13.5)%,P〈0.01]。手术后和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11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0例分别提高1~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Moss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椎体高度,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RF系统内固定及椎管侧前方减压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术前充分了解胸腰椎骨折及脊髓受压情况,采用后路切除椎板及对脊髓压迫相对较重的一侧椎弓根,经椎管侧前方清除来自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使脊髓得到充分减压,一侧减压不彻底,以同法进行对侧辅助减压。同时经椎弓根安装RF系统,使伤椎复位并进一步使脊髓减压。结果:治疗23例,伤椎高度由术前平均51%恢复至89%,并使后凸畸形得到满意的矫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19例,基本恢复正常11例。结论:椎体爆裂骨折致脊髓损伤,致压物多来自脊髓前方,经后正中入路椎管侧前方减压,可同时探查脊髓及安置后方内固定,尤其适用急性脊髓损伤,其最佳手术时机应在48h之内。RF系统轴向牵引力大,固定牢固,可有效地使骨折复位椎管减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85例,伴有脱位3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受伤节段包括腰10-腰4,脱位节段包括腰11-腰3,上位椎体向前脱位25%-100%,伴侧方脱位10例,均于伤后1周内进行后路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35例,单纯后外侧植骨50例,术后佩戴外固定支具平均4个月。结果全部患者进行6-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s角比较,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恢复,纠正了椎管狭窄(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25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完全骨性融合,骨折椎体上位椎脱位基本复位,近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可靠,恢复了脊柱的有序序列,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再丢失少,矫正了后凸畸形,纠正脱位,促进了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晓楠  张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98-3503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和椎管容积。目的: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51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利用X射线片检查内固定前后、拆除内固定前、拆除内固定后随访时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和计算Cobb’s角,CT观察椎管占位情况,利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Christian评分评价功能情况,Denis分级评估疼痛程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随访30个月以上。与内固定前比较,内固定后、拆除内植物及末次随访时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增加(P〈0.01),CT观察椎管占位明显恢复。内固定前存在脊髓不完全损伤24例,内固定后完全恢复22例。功能活动Christian评分:3分1例,4分3例,5分15例,6分20例,7分12例。腰痛程度按Denis评估,无痛42例,偶有微痛9例。满意度患者自我评测:非常满意35例,满意16例。内固定钉断裂1例1枚。表明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牢固固定、有效椎管减压的目的,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上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1例不稳定上胸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骨折节段为T3~T8,均为高能量损伤。所有患者实施经后路切开复位、脊髓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常规处理,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手术前后患者的①基本情况;②影像学评价(包括椎弓根螺钉位置、椎体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度);③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 );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2~4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8.78±6.25)个月。术后48 h及随访时的椎体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均较术前降低( P <0.01),但随访时的椎体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则均较术后48 h有所增加( P <0.05)。术后48 h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无明显变化。随访时,50.0%病例的脊髓损伤ASIA分级得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在随访时得到显著提高( P <0.05) ,平均提高(22.11±9.64)分。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上胸椎骨折的有效方法,配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是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高度2/3的重度压缩骨折病例中,椎体成形是禁忌的。目的:验证可通过椎体成形联合患者体位设定治疗重度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方法:共75例骨质疏松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及体位设定复位,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4周组、4~8周组、〉8周组,其中30例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2/3,分别测量椎体压缩比(椎体前方高度/后方高度)和节段Cobb角,分析复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最初检查时患者骨折椎体前后方平均压缩比为0.60±0.15,椎体成形后增加到0.75±0.17。最初检查时Cobb角为(16.14±11.29)°,椎体成形后矫正到(10.71±12.08)°。压缩比差、矢状面骨折节段Cobb角差均随发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减小。30例中的28例(占其中的93%)重度压缩骨折患者通过体位复位后,可行椎体成形。患者椎体成形后疼痛均缓解。提示椎体骨折发病时间越短,复位程度越好,Cobb角纠正越多,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改善越明显,椎体成形后疼痛程度越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  王瑞平  俞家华 《临床医学》2010,30(10):17-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CT检查示椎管占位率均〉50%,但无明显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及社会功能来综合评估疗效。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降低17.9°,椎体平均高度接近正常的90.4%,椎管占位平均〈10.9%。平均随访25(12~3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绝大多数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结论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无需减压即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Cobb’s角和椎管容积,是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评估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对骨折块的复位效果.方法 依据我国成人胸腰椎椎管的形态、面积,并结合尸体实际反复应用设计制作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A组: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术,术中应用自制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后侧方推挤使椎体后缘骨折块复位,达到恢复椎管容积的目的,术后随访测量局部矢状面Cobb角以评价脊柱矫形、椎管横截面积以评价椎管占位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评分).B组:2009年9月前完成的36例应用传统的L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实施手术的病例进行对照比较,以评价自制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对骨折块的复位效果.结果 A组7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1个月;B组获得随访36例,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8个月.A组与B组术后6个月的局部矢状面Cobb's角(A组,术前:26.21°±5.83°;术后:10.91°±1.49°;B组,术前:28.85°±7.11°;术后:11.27°±1.91°)、ASIA评分(A组,术前:277.15±35.60;术后:311.21±27.96;B组,术前:279.30±30.13;术后:306.33±31.35).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6个月椎管截面积丢失率分别由术前的(43.74±12.72)%、(42.67±10.04)%下降至(6.15±3.57)%、(10.06±2.83)%,各组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管截面积丢失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制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可便捷有效地复位凸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利于恢复椎体的高度和椎管容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邓海涛  王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55-2058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