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对左前分支阻滞(LAFB)的心电图诊断提出了两种标准:1.平均额面QRS电轴(AQRS)明显左偏;2.心室内区域性传导延迟,即aVL(探查心室高侧壁的导联)的本位曲折(ID)达50毫秒或更长,aVL的ID较V_6(探查心室的低位游离壁之导联)长10毫秒以上。本文旨在评价上述标准在诊断LAFB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91例左前分支阻滞(LAH)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Sv5及Rv5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AH的Sv5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Rv5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以Sv5≥3.5mm作为LAH的诊断指标,敏感性(73.36%)明显高于电轴左偏≤-45°(41.75%),提示其可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左前分支阻滞诊断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显著电轴左偏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4例符合左前分支阻滞(占74%).其电轴多分布在-44°—-74°,aVL导联q波出现率为100%,R_(I、aVL)振幅明显高于非左前分支阻滞组(P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显著电轴左偏86例心电图(ECG)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与临床的相互关系。结果:男性52例,女性34例,男女之比1.53:1。年龄18~82岁,平均50岁。发病组以50岁以上明显增多。符合左前分支阻滞(LAH)者75例,(占87.2%)。其中单纯性LAH19例,(占22%);合并LAH56例,(占  相似文献   

5.
我们观察了113例左前分支阻滞(LAH)患者,并将其QRS平均电轴左偏程度及相应导联有无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经VCG证实LAFB50例,与相同数量电轴显著左偏的ECG相对照,分析评估LAFB的ECG诊断标准,提出电轴左偏应定为-30°~-89°,不应含-90°,aVL导联VAT≥0.04s和R波振幅≥0.5mv是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电轴左偏(LAD)一般认为是由左前半支阻滞(LAH)或左前局灶性阻滞所致。有些学者试图寻找 LAD 与 LAH 的关系,如 LAD 与 LAH 事实上是否一致,LAD 是否为 LAH 所特有,何种程度的 LAD 指示 LAH 等,至今尚待解决。本文报道在尸检的高血压心脏中研究 LAD 与传导系统病理的关系,特别着重于左束支。方法:35例尸检高血压病心脏(男18例,女17  相似文献   

8.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首先在1955年由Rosenbaum提出,而于1968年在临床上被广泛承认,是心脏传导系统研究的一大进展。但由于各家诊断标准不统一,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特别当合并心肌梗塞或并存其他传导系统异常时,更造成诊断的困难。若在心电图检查的同时运用心向量图作对照,则对诊断有一定帮助。Chung氏曾报道一例经心电图诊断为LAH,电轴左偏-55°,而心向量图检查属正常范围,可见心向量图在诊断束支传导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参阅LAH的有关文献,从心电图出发结合心向量图及个人点滴体会阐述LAH的诊断问题,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鸿英 《心电学杂志》1991,10(3):152-154
统计分析44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平均心电轴为—8°±36.1°,比正常成人组明显偏左;其中单纯组与合并左室肥大组以及合并供血不足组之间,平均电轴无显著性差异;8例有 CLBBB 发生的前后对照,心电轴度数相关性不显著。认为 CLBBB 时平均电轴左偏是常见现象,不应把 CLBBB 时的电轴显著左偏诊断为CLBBB 合并 LA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提高心电图对精细化CLBBB诊断标准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CLBBB患者191例,根据LVEF大小,患者被分为LVEF≥50%组(95例)和LVEF50%组(96例)。测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指标。结果:与LVEF≥50%组比较,LVEF50%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5.0±0.4)cm比(6.3±0.9)cm]、左房内径(LAD)[(3.8±0.4)cm比(4.4±0.6)cm]、QRS时限[(143.7±10.9)ms比(156.5±19.6)ms]、校正的QT间期(QTc)[(470.7±29.7)ms比(488.3±37.5)ms]、电轴左偏比例(26.3%比40.6%)、电轴左偏度数[-11.000(-36.000~19.000)比-20.000(-40.750~2.000)]均显著增大,R_(v1)振幅[0.150(0.030~0.290)比0.080(0.023~0.200)]显著减小,P0.05或0.01。结论:CLBBB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显著延长,电轴偏移显著,R_(V1)振幅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右束枝传导阻滞(RBBB)可不伴器质性心脏病,有时,右室扩张也可有RBBB的表现。40岁以上人群中RBBB发病率为0.29%,约为年轻人的2倍。RBBB不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左前半传导阻滞(LAH)通常不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LAH是所有心室内传导障碍中最常见的,发病率为4.5%。值得注意的是:LAH心电图表现很象膈面心肌梗塞和前壁心肌梗塞。LAH还应和其它引起电轴左偏的原因相鉴别如左室肥大和LBBB。伴LAH的最常见传导障碍是RBBB。单纯LAH无需治疗。左后半传导阻滞(LPH)是所有室内传导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我们对 13 6例电轴左偏患者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 ECG)同 Frank导联心向量图 ( VCG)对照分析 ,旨在进一步探讨电轴左偏对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 96例 ,女性 40例 ;年龄 15~ 70岁。有心脏病者 68例 ,可疑心脏病者 46例 ,无心脏病者 2 2例。方法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 FCG)与 Frank导联心向量图 ( VCG)对 13 6例电轴左偏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诊断标准为 :1心电轴左偏 - 3 0°~ - 90°;2 QRS波 、a VL、呈 q R型。QI、a VL不超过 0 .0 2秒 , 、 、a VF呈 r S…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5岁,临床疑诊:冠心病。心电图(附图)为12导联同步记录:奇数心搏为窦性搏动,P、QRS 波均正常,P-R0.16s。偶数心搏提前出现,前有P′相关,P-P′间距固定为0.42s,为房早二联律。后继QRS 波在肢导联分属两类:(1)左前分支阻滞(LAH)型:Ⅰ、Ⅱ、Ⅲ导联R_(4、8、12),aVR、aVL、aVF 导联R_2宽0.08s,S_Ⅲ>S_Ⅱ,R_(aVL)>R_(I、aVR),电轴左偏达-75°,P′-R 间期为0.1 6s,QRS 呈室内差异性传导,(2)不完全  相似文献   

14.
电轴显著左偏,是指平均额面位 QRS 角( QRS)在-30°以上。在无下壁心肌梗塞的情况下,一般认为系心室内左前半支传导阻滞所致,近年来定名为左前半支阻滞。急性或慢性电轴左偏和室内传导时间的关系,目前尚有分歧意见。为此,作者研究发生电轴左偏前后的室内传导时间,以分析电轴偏移和室内传导时间的关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大的标准化。方法通过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回顾常州二院阳湖院区的心电图图文报告,对比心超结果探讨左室肥大(左室肥厚和(或)左室扩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结果认为以左室高电压伴ST-T改变为必要条件诊断左室肥大较合适(检出率69.39%,符合率55.68%);若合并电轴左偏和(或)QRS≥100 ms,则诊断符合率明显增高。结论单纯左室肥厚仅表现左室高电压伴ST-T改变;而左室高电压伴ST-T改变合并电轴左偏的情况下,左室肥厚与左室扩大可能相当;左室高电压伴ST-T改变合并QRS≥100 ms则以左室扩大为主。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8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有反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史。心电图显示P波为窦性,P-R0.16s,P-P 0.88s,规则,频率68次/min。肢体导联QRS波有两种形态:①Ⅰ呈Rs型,aVL呈qs,Ⅱ、Ⅲ、aVF呈R型,电轴正常,为正常室内传导的QRS;②Ⅰ呈qRs型,aVL呈qR型,Ⅱ、Ⅲ、aVF呈rS,电轴左偏约-56°,为左前分支阻滞(常规12导联图略)。本文附图分别为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50例三尖瓣闭锁(TA)心电图资料。探讨心电图在TA诊断中的意义和心电图改变与解剖类型的关系。TA心电图特点包括:(1)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很少发生Ⅰ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2)PR间期≤0.12s,P-R段≤0.04s和无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右心房肥厚(RAH);(4)aVR呈QS形或r波≤3mm;(5)V_1呈rS形而V_(?)呈以R波为主的QRS图形;(6)Ⅰ和aVL导联有ST-T改变。若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心电图显示电轴左偏并具有上述改变,则高度提示TA的诊断;电轴左偏和左心室肥厚(LVH)的联合是Ⅰ_b型TA突出的心电图特点,而当呈右心室肥厚(RVH)或两侧心室肥厚(BVH)心电图改变时,不管电轴偏移如何,则常为Ⅰ_(?)型或Ⅱ型TA。  相似文献   

18.
心电轴显著左偏100例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00例心电轴显著左偏(即额面平均电轴在一30°~90°之间)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对照分析,着重探讨心电图对左前分支阻滞(LAFB)、左前分支阻滞伴右束支阻滞(LAFB+RBBB)以及假性电轴左偏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金山  郭红 《心电学杂志》1996,15(4):240-241
患者男,32岁,因心悸10余日就诊。3年前曾有手部触电史,当时无昏迷。体检:BP16/10.5kPa(120/80mmHg),心率130次/min,无杂音。既往心电图ST-T均有改变,诊断为心肌缺血。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20次/min,P-R间期140ms,P-R段呈下斜形,QRS波I呈rs型,Ⅲ呈qR型,QRS电轴右偏 90°。Ⅱ、Ⅲ、aVF的ST段下移,T波Ⅰ、aVL直立,Ⅱ低平,Ⅲ、aVF倒置。T电轴左偏-30°,Q-T间期280m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两点半综合征并P_(Ta)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中心电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窦性额面QRS电轴偏移的患者313例,根据电轴偏移情况分为三组,其中电轴左偏组205例,电轴右偏组97例,无人区电轴组11例。观察电轴偏移程度、动态变化情况及与心率的关系。结果三组电轴偏移受试者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轴左偏组及无人区电轴组受试者年龄均显著大于电轴右偏组(P0.01);无人区电轴组受试者合并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电轴左偏组(P0.05)和电轴右偏组者(P0.01);电轴左偏组合并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电轴右偏者(P0.01);三组受试者,均有较大比例电轴不固定而呈动态变化,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电轴的动态变化多数受试者与心率相关,且随心率增快电轴偏移程度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轴偏移较大比例呈动态变化及频率依赖性。随年龄增长电轴向左和/或无人区偏移,随心率增快电轴偏移程度增加。无人区电轴最具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