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启仁 《家庭医学》2004,(21):53-53
“寒头暖足”这一养生保健妙诀,古已有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医书《脉法》中有:“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  相似文献   

2.
燕群 《食品与健康》2011,(12):19-19
寒头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出土了大批简帛医书,在这批简帛医书的《脉法》中记载:"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这四个字,既是我国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  相似文献   

3.
《医药与保健》2007,15(11):46-47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出土了大批箭帛医书,在这批箭帛医书的《脉法》中记载:“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这四个字.既是我国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出土了大批箭帛医书,在这批箭帛医书的《脉法》中记载:"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这四个字,既是我国  相似文献   

5.
“寒头暖足”这一养生保健妙诀,古已有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医书《脉法》中有:“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在人体12条经脉中,6条阳经皆上抵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头部阳气旺盛,能抵御寒邪,头部忌高温,不宜烤火。特别是寝卧时,头部不可靠近火炉,亦不可蒙头而卧。头部相对地保持低温,对改善睡眠有利。用脑过度致头昏脑胀时,用冷水冲一冲头,立即会感觉清醒许多。据笔者亲身体验,常年用冷水洗脸加上头面部穴位按摩,预防感冒十分灵验。人最怕冷的是两足。足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的路径较长。足部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足与…  相似文献   

6.
健康行事历     
美,重在养血;预防糖尿病的四个“一点”;寒头暖足 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7.
《家庭医学》2020,(12):48-49
<正>民间养生有句俗语:"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意思说,头部宜保持相对低温,足部应该注意保温,否则容易生病。"寒头暖足"既是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一条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所谓寒头,顾名思义,就是在一般情况下,让人的头部经常相对地保持寒凉,这样更有利于健康。头部是人体的诸阳之会,不宜接触高温。我国早期医学经典《内经》说,  相似文献   

8.
冬季万物凋零,冰封大地,是“封藏”的季节.中医讲“天人相应”,人也要顺应自然,藏好体内的阳气,避免受到寒冷的侵袭,来年才有生发之本,有利于开春阳气的萌生. 保护阳气,保暖很重要.第一暖是“头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头部交会,是阳气聚集的部位.阳气充足,经络通畅,人就会感到头脑清楚,头颈部温暖舒服.  相似文献   

9.
运用针灸下病上取法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针灸骤英.时后歌》说: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则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弦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如弦……”,“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太素·卷十五》“色青者其脉弦”。《伤寒·辨脉法第一》“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相似文献   

11.
麻雀.又名家雀.黄雀,宾雀,为鸟科动物。中医认为,麻雀性味甘、温,入肾、膀胱经.有壮肾阳.益精髓.暖腰膝,缩小便之功.适用于阳萎,早泄,小便频数,眩晕耳鸣等。《本草纲目》言其”冬三月食之,起阳道,令人有子”。《食疗本草》言“其肉十月之后.正月以前食之,续五脏不足,助阳道,益精髓”。《日华子本草》言其“壮阳益气.暖腰膝,缩小便.治血崩带下”。《太平圣惠方》言其“治下元虚损,阳气衰弱,筋骨不健”。《寿亲养老新书》言其“食治老人脏腑虚损.赢瘦.阳气乏弱”。  相似文献   

12.
1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古代中医没有心力衰竭这一病名,而字而上接近的“心衰”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之说,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从“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中我们不难发现“自胀”和“自痹”就其表现而青可归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3.
严双红 《长寿》2007,(1):22-23
“衷头暖足”是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一条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自我保健》2012,(10):30-31
代表水果:香蕉、蓝莓 秋冬多燥,不少人便因为眼睛干燥前去求诊,孰料,医生却说症结在“肝”。原来,肝对眼睛的影响很大,《内经》就早有记载,“肝开窍于目,足厥阴之脉连目系”,所以眼睛与肝经最为密切。在中医看来,肝藏血,而所藏血液和阴津就是滋养眼睛的。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我退休了.报名上了老年大学.“主攻”中医。我学过的课程有《中医基础》《针灸学》《按摩》《足反射疗法》《中草药》《老年保健》《心理保健》等.于是,我的“健商”有了零的突破.从茫然无知到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16.
调理饮食,是指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止疾病,也就是饮食养生的意思。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实则是科学的混合性食谱。清代《蠢子医》一书说食补时比喻说:“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说明了药补不如食补的道理,可见饮食调理养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李渭水 《中国保健》2010,(3):201-202
瘀血证是指非循经(脉)之血的瘀积的一种表现。早在我国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例如《秦问》中的“恶血”、“脉不通”等多病名。后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瘀血”病名,并在《金匮要略》中,加以阐述,又提出了“温寒化瘀”和“泻热化瘀”两大类治法。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治病之要诀在于明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等等。由他创立的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就有30多首,主治各类瘀血证,这些方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补气消瘀法和逐瘀活血法。其中著名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头者,精明之府”(《紊问·脉要精微论》)。脑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包括身体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即一言一行、举手投足、表情情感等。脑也能协调人体的各种精神、形体活动。俗话讲,“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若要人不老。先防脑衰老”,因此在中老年人的养生过程中,脑的保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于中医“消渴、眩晕、头痛”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多饮、多食、消瘦、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祖国医学对糖尿病高血压描述不多,相关描述多见于消渴引起的眩晕症,如《灵枢·海论》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晕,目无所见”,《丹溪心法·头眩篇》亦云:“无痰则不作眩”。《杂病源流犀浊·三消源流》中已认识到消渴病可“有眼涩而昏者”,引发眩晕诸病证。以上描述和现代糖尿病并高血压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肉苁蓉又叫大芸、地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肉苁蓉的根呈块状肉质,茎圆柱形,叶片鳞状,花紫褐色。全草入药,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肉苁蓉作用平和,为补肾益精、润燥滑肠、健身悦颜之佳品。《本草汇言》载:“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本事经疏》谓其“滋肾补精血之要药,久服则肥健而轻身”。《玉楸药解》亦云:“肉苁蓉,暖腰膝,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悦色延年”。肉苁蓉多与其他补肾药同用,如《普济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