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的初步临床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Deep lamellar posterior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LEK)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无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受体后板层通过5 mm切口从眼内取出,植片折叠后通过该切口移植到受体眼内.术后随访角膜伤口的愈合、角膜厚度、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矫正视力.结果 2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患者中,20例完成DLEK术,19例术后获得透明角膜.3个月时平均角膜厚度(497.4±35.3)μm,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40.5±515.7)个/mm2,平均角膜散光(2.7±1.2)D.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主要并发症为术中植床的穿破,术后植片脱落及植床、植片间的间隙.结论 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可有效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初步临床效果满意.(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54~35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内皮层移植在兔角膜内皮损伤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24只,制作兔角膜内皮损伤模型第2d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深板层角膜内皮层移植术组,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于术后1,2,3,7,14d;1mo观察眼压、前房反应、并发症情况,术后1mo每组处死12只兔子,摘除眼球,12眼(两组各6眼)作病理切片检查,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情况;另12眼(两组各6眼)用α-SMAWholemount染色法观察兔角膜内皮细胞瘢痕和肌成纤维细胞情况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实验组角膜术后一直维持透明,对照组在术后5d明显变混浊,眼压、前房反应和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mo两组实验兔在单位面积(500μm2)肌成纤维细胞数和炎症细胞数均有显著性差异(t=5.716,6.991;P<0.05)。结论:深板层角膜内皮层移植应用于兔角膜内皮损伤模型中炎症反应小,前房反应轻,能保持角膜透明,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是一项新近开展起来的眼科手术,由板层角膜移植手 术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治疗因角膜内皮功能不良引起的角膜失代偿患者。本文主要就DLEK手术适 应证、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相比存在的优缺点作一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是一项新近开展起来的眼科手术,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治疗因角膜内皮功能不良引起的角膜失代偿患。本主要就DLEK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相比存在的优缺点作一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微型自动角膜板层刀进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microkeratomeassociateddeeplamellarendothelialkeratoplasty,MDLEK)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于2002年1月~2002年3月期间,用MDLEK治疗的6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3个月5例患者最佳校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最高者可达0.7,并在以后的随访中保持稳定;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散光为(2.04±1.19)D,以后进一步减退;角膜中央厚度于术后3个月已接近正常水平,此后无显著变化;术后角膜内皮密度逐步下降,其下降速率与穿透性角膜移植相仿;共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术后1a,创面附近的角膜基质细胞已趋于正常,且角膜中央视轴区无明显瘢痕。随访期内未发现角膜深层缝线导致新生血管或引起排异反应。结论:MDLEK用以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安全、实用;术后恢复视力时间短;术后散光小;术后板层创面愈合快,光学性能满意。 相似文献
6.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兴起的新的角膜移植术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内皮功能失调。它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近年来,手术要求更高、对眼表结构改变更小的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大样本的术后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它具有术后散光度数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以及排斥反应较少等优势。术后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是植片脱离受体植床,而通过适当处理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本文对该手术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进展、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的可行性、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15例(15只眼)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DLEK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2例联合睫状体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例联合人工晶状体摘出术,1例联合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术后4~6个月,4例无晶状体眼行睫状体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复查视力、角膜散光、角膜曲率及内皮细胞密度,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深板层内皮植片的愈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13例植片与植床贴附良好;1例植片移位,经重新复位后贴附良好;1例层间积液,5 d后吸收.随访期内,所有植片均透明.5例(33.3%)植片与植床边缘间有约0.5~1.0 mm宽的裂隙,其中2例(13.3%)在裂隙处上皮面出现小水泡,分别于术后2周和3个月后消失.术后4例(26.7%)裸眼视力为0.4,3例(20.0%)裸眼视力为0.3,4例(26.7%)裸眼视力为0.2,1例(6.7%)裸眼视力为0.1.术后6、9及12个月,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2.80±0.70)D、(2.60±0.70)D及(2.20±0.60)D(F=5.591,P=0.090);角膜曲率分别为(43.60±1.90)D、(44.10±1.30)D及(44.10±1.00)D(F=1.515,P=0.237);术前、术后6、9及12个月,角膜厚度分别为(666.1±70.6) μm、(544.5±30.9)μm、(538.2±34.7)μm及(532.4±41.6)μm(F=32.692,P=0.000).术后内皮细胞密度为(1915.7±90.8)个/mm2.结论 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DLEK是安全、有效的,但通常需联合其他的眼前段手术.DLEK术后4~6个月,无缝线的植片可耐受其他的眼前段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26-733) 相似文献
8.
深板层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变化情况,以明确这两种术式对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ecular microscopy)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I MAGEnet2000)连续采集分析17例穿透性角膜移植及13例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细胞情况,观察术后患者1、3、6、12及24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眼)PKP术前供体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390.4±259.5)个/mm2,术后1个月为(3073.7±392.1)个/mm2,术后3个月为(2834.0±456.1)个/mm2,术后6个月为(2591.2±366.7)个/mm2,术后12个月为(2180.6±250.8)个/mm2,术后24个月为(1820.5±198.2)个/mm2。13例(眼)DLKP术前患者健眼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442.7±178.7)个/mm2,术后1个月为(3224.3±315.4)个/mm2,术后3个月为(3062.2±277.2)个/mm2,术后6个月为(2978.3±287.3)个/mm2,术后12个月为(2968.3±312.9)个/mm2,术后24个月为(2888.5±296.7)个/mm2。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内皮细胞丢失速率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小,术后细胞存活数目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角膜伤口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45只豚鼠分为受体组30只(30只眼)和供体组15只(30只眼),进行同种异体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受体组豚鼠右眼为术眼,左眼的正常角膜作为组织病理学对照。于术后1、2周、1、2、3、4个月分别处死受体组2只角膜恢复透明的豚鼠,取左、右眼角膜组织经内皮细胞茜素红染色、苏木素-伊红和(或)高碘酸希夫染色后行光镜检查,计数角膜基质内细胞。结果 受体组有22只眼术后角膜透明,角膜内皮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后显示植片上内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正常,在植床与植片间存在环形的内皮细胞异型区域。光镜检查显示,术后早期在角膜板层分离的径路上,基质内细胞明显增多;植床与植片的交接处,后板层胶原纤维和后弹力层中断,后者的残端卷起;交接处的空隙由结构紊乱、细胞成分较多的组织填充;而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术后1个月时,出现新生的后弹力层。术后3~4个月时,后弹力层和后板层连续性恢复。结论 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基质创口愈合特点与损伤形式有关,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纤维化的愈合方式见于植床与植片的连接处。(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94-698) 相似文献
10.
11.
角膜内皮失代偿可严重影响视力,以往多采用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具有术后高度散光、移植片排斥等并发症,严重限制了术后视力的提高.如果能够单纯地进行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移植,将减少手术操作所带来的受体角膜损伤并能更好地恢复术后视力.近年来,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优点已逐渐获得公认;其中深板层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LEK)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而通过剥除受体角膜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来制作植床的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即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SEK)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本文归纳、分析了DSEK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油冷冻保存的供体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浅、中层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57例(57眼)经综合抗真菌措施治疗无效的浅、中层真菌性角膜溃疡施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随访8~24月,观察术后复发率、视力恢复、植片透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7例中,52例治愈,成功率91.23%;5例复发,复发率8.77%。矫正视力0.1~0.2者20眼,0.3~0.5者24眼,〉0.5者13眼。17例出现新生血管;13例发生排斥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植片全部透明。结论使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供体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既能及时去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又有一定的增视效果,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浅、中层真菌性角膜溃疡是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患者5例6眼。使用新鲜同种异体角膜3例,进行角膜巩膜缘的大植片移植,用于蚕蚀性角膜溃疡1例2眼,边缘性角膜变性1例1眼。使用保存角膜3例,进行单纯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用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深层斑翳2例2眼,角膜皮样瘤1例1眼。术后随访18mo,观察术后视力、植片透明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前视力:HM/眼前~0.06。随访5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0.2~0.5),1眼植片中度混浊,视力(0.05)稍有提高。
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具有较好疗效,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对9例(9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行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其中6例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观察植片与植床贴合情况、植片移位的发生和处理。随访3~5个月,观察视力、植片透明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8例患者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1例患者术后第1天植片移位,经再次复位后贴合良好。6例患者不同程度提高视力,3例患者因术前长期高眼压,术后视力不提高。9例患者植片均透明,角膜曲率(43.96±3.38)D,角膜散光度数(3.32±1.20)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124±278)个/mm^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瓣下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比较,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治疗全角膜损伤的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微型角膜刀对11例患者的11只全角膜病损眼实施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并对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进行随访观察12~18个月.结果 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检查,11只术眼视力均有提高,针孔矫正视力平均分别为4.4±0.3、4.5±0.3及4.5±0.3;术后1周内术眼的眼压短暂升高,但可用药物控制或缓解,术后3、6及12个月时随访检查术眼的眼压分别平均为(19.8±2.7)、(19.2±1.7)及(19.5±2.0)mm Hg;术后3、6及12个月时随访检查的角膜中央厚度分别平均为(538.9±8.9)、(536.3±6.3)及(537.2±6.9)μn;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3、6及12个月时分别平均为(2519.8±110.7)、(2244.4±137.9)及(2093.3±141.9)个/mm2.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两层植片间的间隙,此间隙可于术后1个月内自行消失.结论 采用微型角膜刀进行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并较好地避免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生,是治疗全角膜损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甘油冷冻保存角膜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屈光状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圆锥角膜患者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材料行DALK治疗的44例(49眼)病例资料,其中17例(17眼)患者于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按期进行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分析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视力以及屈光状态。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9.0±12.6)个月,无一例发生植片免疫排斥。术前平均内皮细胞密度(ECD)为(2597±578)个/mmz.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时平均ECD为(1790±409)cells/mm2、(1703±443)cells/mm2,(1632±389)cells/mm2、(1638±357)cells/mm2、(1675±283)cells/mm2、(1611±421)cells/mm2。术后4年ECD较术前减少34.2%。术前平均裸眼视力(UCVA)为(1.40±0.60)logMAR,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0.98±0.54)logMAR,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平均BCVA分别为(0.44±0.12)logMAR、(0.36±0.20)logMAR、(0.32±0.23)logMAR、(0.29±0.20)logMAR、(0.27±0.16)logMAR。结论使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材料的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可获得较好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深低温长期保存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 :应用深低温长期保存 3 0天~ 5 0个月 (平均 2 5 0± 11 9个月 )青壮年供体眼角膜完成穿透性角膜移植 2 4例 (2 4眼 )。供眼角膜深低温保存采用Kaufman Capella冷冻保存及复温技术。全部患者角膜植片一直保持透明 ,术后未曾出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 2~ 13 (平均 5 5± 2 2 )个月 ,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及与其同步显示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对角膜植片中央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角膜植片平均内皮细胞密度达 1769 6± 493 7个 /mm ,变异系数为 3 1 3± 11 4% ,六角形细胞出现率为 5 9 0± 6 9% ;植片内皮细胞密度与供体年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呈负相关 ,与深低温保存时间以及受体年龄无关 ;六角形细胞出现率与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呈正相关 ,与面积变异系数呈负相关 ,与术后随访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深低温长期保存角膜可满足穿透性角膜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角膜病是主要致盲的眼病之一,角膜移植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在角膜材料缺乏的情况下,我们从1986年始利用引产、早产和无颅儿死亡的胎儿角膜,进行治疗性角膜板层移植21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1例中男12例,女9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20岁.右眼14例;左眼7例.病例选择:匐行性角膜溃疡后弹力膜膨出4例,溃疡并发穿孔6例,单疱角膜炎基质坏死型穿孔4例,复发性翼状胬肉3例,睑球粘连并角膜假性胬肉4例. 相似文献
20.
干燥法长期保存角膜板层移植126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干燥脱水法长期保存角膜片在板层治疗性角膜移植术中的效果。方法:保存角膜片选自我院眼库干燥保存符合临床标准、复水透明的完整角膜片,临床病例选自我院角膜病组1976年8月~1999年12月期间行板层治疗性角膜移植患者1267例,从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原发病灶控制、植片存活情况进行临床效果综合分析。结果:保存角膜片复水透明合格率为94.9%,临床治愈率:感染性角膜溃疡/穿孔88.8%,血管翳性全角膜白斑98.3%。化学及热烧伤(穿孔,睑球角粘连等)92.1%,圆锥角膜及急性圆锥角膜99.5%,角膜变性(边缘性及前基质层)99.0%。其他88.9%,平均总治愈率93.5%。结论:1.对各种严重的角膜感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的病人,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2.采用无水氯化钙一硅胶干燥脱水长期保存的供体角膜能为临床随时提供角膜材料,是一项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应用的成功率很高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