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是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涵义多样的一个概念,<辞源>中解释有三:一为恶也,害也;二为痛也,苦也;三为物之能害人者.笔者仅就温病学中"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论"毒"与艾滋病的发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艾滋病"毒邪"产生的途径 1.1外来之毒 1.1.1疫之为毒中医认为,自然界产生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可导致人体剧烈病症的致病物质为疫毒[1].艾滋病在中医学中可归于伏气温病,本病主因伏邪温疫即是疫毒,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或母婴传播,伏邪温疫入侵人体,因其具有传染性、潜伏性和致病的严重性,又不同于一般外邪所化之毒.伏邪瘟疫(或简称伏气、伏疫、伏毒、伏邪)属疠气(也称为异气)的一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伏邪疫毒侵入人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旦发病病情凶险.<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病也."<素问·刺法论>中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易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中医对传染病认识的专著,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里所指的"异气",又叫"疠气",是当时描绘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广泛、感染后患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有毒”或“无毒”等字样。所谓“毒”者,物之能害人者是也。然而,祖国医学中“毒”的含义,远非如此。现就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依据历代文献,论述了"毒"指病因的含义,包括"毒"是剧烈的外在致病因素,也是邪气蕴蓄不解而产生的内在致病因素。"毒热"病因缘于邪气蕴结,成毒化热,或热甚为毒,或直接感受"毒热"之气。论述了"毒热"所致疾病及其症状。同时调查了历代有关胃癌前状态疾病活动期出现的主要证候的文献,只在胃脘痈文献中发现一处"毒热"病因,在其他病症中未见。周学文教授针对胃癌前状态疾病活动期的病因特点符合"毒热"的病因学特征,创立了中医胃癌前状态性疾病"毒热"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5.
1"少阳学说"的起源 "少阳学说"来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明代万全首先提出"少儿体禀少阳"之说.<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象征着春季;在植物,象征着芽;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是维系小儿生长发育之生生之气,是人体生命之源.此即<素问·阴阳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少火实乃少阳也.  相似文献   

6.
中药解毒作用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毒法是中医常用治疗方法,传统上包括解毒、排毒、败毒、消毒等,解毒中药的治疗机理是通过抑制毒邪、清除毒素,促使有毒物尽快排出,使邪有出路,目的是解除毒邪对机体的损害。已有文献记载或报道的解毒中药品种众多,不下百种。由于毒邪种类不同,选用的解毒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作用机理也异,现就中药解毒的现代研究概况分述如下。1清热解毒中医热性病之"毒"现代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含义基本包括了病原微生物、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中细菌内毒素是中医致病之"毒"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许多病原微生物及其内毒素引起的严重病理损害是由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概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正确理念,"未病"概念包括尚无病、已病者,并兼有"欲病之病"的含义;亚健康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综合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要有效地治病,纠正亚健康,必须考虑辨识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湿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毒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着独特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致病特点,今浅析如下。湿毒的概念毒,在祖国医学中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指药物或药性(偏性、毒性、峻烈之性);二指病症,如丹毒;三指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也是最为主要且论述最多的认识。《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居处潮湿或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导致水湿停聚而成,外湿、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湿毒”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湿…  相似文献   

9.
1 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中药的"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来讲,凡是有毒的药物,大多是作用峻猛、常用治疗量安全范围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诸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马钱子等.  相似文献   

10.
HPV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其潜伏性感染、复发性、致癌性等特征,与中医"伏毒"有类似之处.从伏毒滞络理论出发,可以很好地解释HPV病毒感染.HPV病毒感染是在正气不足、卫气失权、气血瘀滞、痰瘀毒胶结下发生的,总体病机为正气不足,伏毒滞络.同时,伏毒滞络是病机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治疗上应该首当扶正固本,再施通络祛邪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