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及现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中药煮散的历史盛衰成因及现代对煮散的研究,就其优点及不足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合理使用煮散对节约药材、充分发挥中药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综述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的研究概况。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应用中药煮散的方法在制备中药汤剂中不论单方或复方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都高于传统饮片。结论:应用中药煮散可达到节约药材,提高中药的使用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汤剂的煎煮质量,降低用药成本;对改良法煮散与传统饮片煎出成分的研究,也有利于中药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药煮散即把药材粉碎加工制成粗颗粒,按照剂量要求和服用次数,与水共煮,去渣取汁服用。煮散与汤剂相比,具有节省药材,便于服用等优点。该法历史悠久,唐宋盛行,现在的一些常用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银翘散等在原方中都是煮散,延续至今。经过剂型改革,煮散又有...  相似文献   

4.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回顾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和形成原因,对比分析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查阅历代医学典籍,系统回顾中药煮散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及过渡期的状况,全面分析中药煮散在宋代成熟的六大因素。收集国内外现代配方颗粒的研究文献,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客观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将中药煮散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对比。1宋代煮散盛行的原因有六大因素:国家实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者人数大增;军队庞大,用药极费;宋代人口迅速增加;瘟疫频发,疾病增多;中央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2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特点: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并浓缩了中药饮片有效成分,保证疗效同时,补充了现代人群对中药汤剂"速、简、便"的需求且性价比相对较高,但其自身品种限制、质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单味提取的配方颗粒无法达到配伍中药煎煮过程中的增效、减毒等因素,也制约着其临床应用和推广。3二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各有所长,应辨证施治。该文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吸取传统中药煮散"难、繁、浑、乱"的经验教训,解决"呆、贵、限、乱、失"等的问题,是其推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任大伟 《中药材》1990,13(11):44-45
一、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中药煮散是一种以水为溶媒与颗粒共煎取汤服用的用药形式,属汤剂的范畴.煮散是随汤剂的出现而出现的,当时药材修治多为(口父)咀,大颗粒入煎,即为原始的煮散.煮散于唐、五代始用于民间,至宋代才为大多数人使用.唐末雷敩《炮炙论》载药材修治多剉细或捣细,为煮散的前身.后宋《证类本草》载药如甘草、茯苓等皆要求捣筛为末,细粉入煎,标志着煮散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浓的汤剂剂型。如半夏予姜浴、导赤散等。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曹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顿散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放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五煮散剂与散剂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药资源紧缺问题,煮散这一古老的中药形式又重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煮散的历史、现代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述,对其实现产业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广中药煮散大有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玉 《中成药》1993,15(12):47-47
中药煮散是把中药材粉碎成粗颗粒或细末(粒度大小以2mm~4mm粒度为最佳)与水共同煎煮后,有的过滤去掉渣子服用,有的不滤去渣子服用。中药煮散不是独立的剂型,而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有汤剂的一切特征,是一种传统的剂型。中药煮散用的中药材比饮片少得多,能在较短时间内煎出有效成分,能节约大量药材,节约能源、人力和物力等,是件值得推广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中药煮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8例的临床效果;方法:煮散剂胃苓散,活血散,沆瀣散,清热散,解毒散,黄柏末,混合均匀,水煎取液,温服;结果:有效率97.37%,无效率占2.63%;结论:中药煮散剂型疗效满意,大大地降低药费减轻病人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浅谈煮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中医治病多用汤剂 ,较少用煮散 ,其实 ,煮散虽为汤剂的一种 ,但它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优点。1 煮散沿用悠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都有应用煮散的记载。宋代《太平圣惠方》、《济生方》亦有大量煮散的方药。2 煮散优于汤剂中药大多数是植物药材 ,具有细胞组织。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的浸出 ,是指溶媒进入细胞内 ,溶解有效成分再扩散入溶剂的过程。根据扩散定律可知煮散的溶出明显优于汤剂。因为煮散药的颗粒半径明显小于饮片 ,因此扩散面积也即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积较大 ,有效成分与溶媒的接触机会就较大 ,因而有效成分易于…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药煮散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煮散剂是将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药剂。我院制剂室在此基础上采用无纺布制成药袋 ,综合了袋泡剂与煮散剂的共同优点 ,开发出了适合我院院情的新型煮散剂。具有节省药材 ,便于煎服 ,取药便捷 ,减轻了工作强度等特点。   1 中药煮散剂的历代应用 :汉 .张仲景《伤寒论》载四逆散、半夏散等 ,将其药物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金匮要略》载“抵当汤为大黄、水蛭、虻虫、桃仁等四味 ,为末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去渣 ,温服一升 ,”每次用药量仅为原方的三分之一。“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续命煮散”…  相似文献   

12.
中药煮散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煮散是将中药材粉碎成粗颗粒或粗末后进行煎煮 ,滤取药液或连同药渣服用的一种液体剂型。笔者考究了中药煮散的源流 ,指出它渊于先秦、见于东汉、定名于唐、鼎盛于宋、衰落于明清、延续至近代 ,在唐宋发展成熟 ,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汤剂是目前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具有加减灵活、疗效迅速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小儿患某些疾病时,也经常需服中药治疗,但如何煎煮和服用中药也有一定的学问.我们根据小儿的用药特点,专门购置了小型粉碎机,采用粗颗粒煮散的方法进行煎煮,并将粗颗粒煮散法所制备药液的颜色、浓度、味道、相对密度及疗效与传统饮片煎煮法比较,结果均优于传统煎煮法,同时,粗颗粒煮散法还有利于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达到对中药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彭智平  刘起华  文谨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4,(13):1090-1093
为进一步发挥中药疗效,提倡在传统饮片以外注重服散与煮散这两种中药工艺形式。服散指原药材或饮片打为细粉,不经过煎煮,直接用水或其他溶媒送服的方法,分为吞服和冲服两种,适宜于贵重药、动物类(虫类)药、树脂类药、部分不耐煎煮类药及其他五大类中药。煮散指原药材或饮片打为粗粉(粗颗粒),然后经过煎煮滤过药渣获取药液的方法,适宜于根及根茎类、皮类、果实类与矿物类药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煮散治疗小儿泄泻的效果。方法:多中心研究,3个分中心分别依据患儿的就诊顺序,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煮散水煎服;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口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平均住院日、第4天、第5天痊愈率和第4天、第5天食欲正常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中药煮散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曲军  郝勇  于新蕊  罗朝莉 《中草药》1999,30(12):946-949
简述了近年来中药新剂型:滴丸、缓释控释制剂、膜剂、较胶囊、微囊、栓剂1气雾剂、靶向制剂、中药饮片颗粒剂及中药煮散的研究概况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统计《苏沈良方》中药制散方与煮散方的数量,分析煮散方的服用量、煎煮方法、煎煮液量、中药种类、服用方法、主治病症,总结宋代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在宋代,制散为中药材主要应用方式,煮散治疗病种广泛,煮散剂作为分散的固体剂型,可减少传统汤药的用量,同时减少药物费用,取药快捷,煎煮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该文综述了煮散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比较煮散与饮片、散剂以及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缺点,辨析煮散的制剂优势。通过概述煮散现代化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探讨其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药小剂量煮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安 《中药材》1992,15(8):38-39
中药小剂量煮散的药物利用率高,用药量小,经临床验证,其用药量仅为原汤剂处方量的5%±即具治疗作用,具有调配简便,剂量准确,煎煮、服用、携带方便,药物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等优点,是中药汤剂剂型和饮片调剂工作的一个改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煮散煎煮标准化。方法采用本院儿科煮散经方"止咳散"用不同加水量500 ml、600 ml、750 ml,并以煎煮3 min、5 min、10 min为观察点,分别比较得膏率和麻黄碱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加水量500 ml、600 ml、750 ml煎煮,对止咳散药液得膏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3 min、5 min、10 min不同的煎煮时间药液得膏率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加水量600 ml所煎出的药液麻黄碱含量明显高于加水量500 ml、750 ml(P=0. 00);且不同煎煮时间止咳散麻黄碱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0)。用时不同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煎煮3 min与10 min的药液麻黄碱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煮散粒度以过10~65目,用量10~15 g/次,加水量是药量的12倍,煎煮5 min,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可作为中药煮散煎煮标准化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