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利斌 《医学综述》2002,8(11):650-651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发病率呈逐年明显上升的趋势 ,由 1 0年前占恶性肿瘤的第 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 4位[1 ] 。南方医院 1 990~ 1 999年外科切除大肠癌 997例[2 ] ,早期癌 2 1例 ,占 2 .1 % ;同期结肠镜检查共 2 0 353例 ,发现结直肠癌 1 0 87例 ,肠镜检出率为 5.3% ,其中早期癌 1 4 6例 ,占 1 3.4 % ,远高于同期外科早期癌的检出率。随着国内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 ,内镜下高频电切和粘膜切除术 (EMR)技术的应用 ,通过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得到愈来愈广泛的重视 ,有关研究逐渐增多[3] 。现就这方面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切除早期大肠癌38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 息肉 (IP、ISP)型者 ,采用高频电蒂部切除术 ;扁平隆起 (Ⅱa)型采用内镜粘膜切除术。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结肠镜全结肠复查。结果  (1) 37例早期大肠癌术后经 3年的追踪复查切除部位无复发 ,1例Ⅱa型粘膜切除术后 1个月复查时残根处糜烂 ,行补充外科手术根治性治疗 ,经 3年复查无复发。 (2 )癌伴多发性腺瘤在术后 1~ 3年新生腺瘤发生率 71% ;而单发早期癌同期新生腺瘤发生率 9.5 %。结论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IP、ISP型大肠早期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对Ⅱa型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肉眼、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经内镜发现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 10 5例 (10 6个病变 )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早期大肠癌中 91.5 %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 :有蒂型 (Ip) 34个病变 ,亚蒂型 (Ips) 13个病变 ,无蒂型 (Is) 2 6个病变 ,表面隆起型 ( a型 ) 11个病变 ,表面隆起凹陷型 ( a+ c型 ) 2 2个病变。其中 ( a+ c)型的 2 2个病变中 2 1个为粘膜下层 (Sm)癌。Sm癌的 2 5个病变中出现 3例 (12 % )淋巴结转移。治疗上 ,经内镜下切除 13个病变 (12例 ) ,其中 1例 Sm癌术后局部复发 ,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和肠管切除术 93个病变 (93例 )。结论 :( a+ c)型的大部分为 Sm癌 ,病理组织学显示 ,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多见 ;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 Sm癌中 ;根治性手术是根治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早期直肠癌通常指局限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直肠上皮性肿瘤。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SM期癌)[1]。对不伴有复发高危风险的早期直肠癌,由于其肿瘤的局限型,局部切除可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0%[2]。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手术主要包括经肛直肠癌局部切除术(local excision,LE)、经肛门内镜微创手  相似文献   

5.
刘时才 《医学文选》2000,19(4):547-548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我国每年约 4万人死于该病 [1 ]。近年来 ,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 [2 ]。大量病例表明 ,改善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而大肠癌开始可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一旦临床确诊 ,多已进入中晚期 [3,4] 。因此寻找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来有作者利用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粘膜所产生的粘液其T抗原暴露的特点 ,用半乳糖氧化酶—雪夫氏法 (Galactoseoxidase- Schiff sequence,简称 Go- S)检测直肠粘液 T抗原诊断早期大肠癌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现综述如下。1 研究概况   1987年…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一旦确诊多属晚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并及时予以恰当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包括制定治疗方案、内镜下切除等)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我国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及内镜应用的普及,早期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宫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疗效及护理配合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168例,全部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并给予合理化护理配合。结果所有患者在护理配合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2例0~Ⅰ型粘膜下肌瘤一次性切除;16例Ⅱ型粘膜下肌瘤一次性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所有患者均无子宫穿孔、感染发生,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发热,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病理检查示平滑肌瘤138例,腺肌瘤30例。所有患者术后5~7 d内阴道有粉红色分泌物排出。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术后满意率0~Ⅰ型肌瘤者为100%,Ⅱ型者为96.7%。结论在合理的护理配合下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青年人大肠癌的早期确诊和生存率,并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总结46例青年人大肠癌患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结果]46例青年人大肠癌平均病程8.2个月,误诊35例(76.1%),常误诊为肠炎、痔疮、痢疾。Dukes分期C,D期共35例(76.1%)。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低分化粘液腺癌(绒毛腺管状腺瘤癌变)、印戒细胞癌多见(37.0%)。行根治术29例(63.0%)。根治组5年以上生存率24.0%。[结论]青年人大肠癌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误诊率高,提高术后5年以上生存率有赖于早期明确诊断和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系指:“不论癌灶大小、转移有无,癌的浸润限于胃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者。可分为二度,Ⅰ度是癌浸润止于粘膜层内;Ⅱ度是癌浸润超越粘膜层,而尚未达到肌层者。”其中有部分病人,癌灶在1厘米以内者,称为“微小癌”(Minute Cancer)。 目前临床上遇到的病例,多属进展型胃癌,手术切除近期效果差,五年生存率低于40%。近年来,由于形态学诊断的进步,包括:X线双重对比摄影、纤维胃镜、胃粘膜活检、细  相似文献   

10.
大肠早期癌系指癌的肠壁浸润深度限于粘膜(m)或粘膜下层(sm)的原发癌。其发现率正逐年增加,对提高大肠癌的根治切除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日本鸟取大学进修期间,从第一外科1962~1991年治疗的大肠癌840例中,除家族性息肉病癌变和与进展期癌并存的早期癌外,收集大肠早期癌67例70灶(乙状结肠二重癌2例、直肠二重癌1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其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大肠癌所致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经手术治疗的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右半结肠癌梗阻均行Ⅰ期切除吻合术,死亡1例。23例左半结肠癌梗阻中16例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吻合口瘘2例;7例行Hartmann手术,死亡1例。1例直肠癌行乙状结肠双袢造瘘术。[结论]大肠癌所至肠梗阻为肿瘤晚期表现,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合理选择手术方案、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质溶素 (matrilysin ,MMP 7)与早期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早期大肠癌和进展期大肠癌、正常肠粘膜、大肠腺瘤、变性隐窝病灶 (aberrantcryptfoci,ACF)中MMP 7mRNA的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早期大肠癌癌灶周围肿瘤细胞MMP 7蛋白的表达。结果 :90 %(2 7 30 )的早期大肠癌MMP 7mRNA阳性表达 ,而相应正常粘膜几乎不表达 ;4 5例ACF只有 7例MMP 7mRNA弱阳性表达 ,10例腺瘤、2 0例进展期大肠癌均阳性表达。由正常肠粘膜、ACF、腺瘤、早期大肠癌到进展期大肠癌MMP 7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高 (P <0 .0 1)。 4 6 .7% (14 30 )早期大肠癌癌灶周围肿瘤细胞MMP 7蛋白阳性表达。早期大肠癌MMP 7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相关 (P <0 .0 5 ) ,有转移者MMP 7水平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5 )。结论 :MMP 7的高表达可能在早期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肠癌癌前病变与早期结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诊早治是提高大肠癌治愈率的关键 ,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和癌前疾病的随访非常重要 ,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早期大肠癌的概念早期大肠癌的概念最先由日本第 5次大肠癌会议提出 ,与早期胃癌相同 ,即癌肿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无论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至今对该定义尚有争论。Morson、武藤等将粘膜内癌定为重度异型增生 ,只将粘膜下癌定为早期癌 ,但多数学者仍将早期癌分为粘膜内癌和粘膜下浸润癌 ,前者切除后即获根治 ,后者少数病例已有转移。早期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者 ,术后 5年生存率为 30 %~ 4 5% ,而癌组织即使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经内镜下电灼或外科扩肛局部切除后,有局部淋巴结转换的浸润性早期大肠癌是否追加外科根治性手术的问题。方法 对103例早期在肠癌及局部切除后的病理标本连续切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3例行局部切除的早期胡吕,经病理证实;37例为粘膜内66例为浸润性早期癌,其中55例补充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发现14例(25.5%)局部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管变侵癌栓形成,其中6例肉型(25.6%),8全息肉型(7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病灶部位喷洒0.4%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50个,非肿瘤性息肉19个,占38%,其中增生性息肉3个(6%),炎症性息肉16个(32%);腺瘤性息肉28个,占56%;进展期大肠癌3例(6%)。非肿瘤性息肉腺管开口均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L、Ⅲs、Ⅳ型分别占22%、12%、12%,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粘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鼻内窥镜下电动切吸器切除腺样体加鼓室置管治疗成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OMSC)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把75例(88耳)经保守治疗无效疗效差、反复发作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观察组,共47例(55耳),施行鼻内窥镜下电动切吸器切除腺样体加鼓室置管术,另一组为对照组,共28例(33耳),只单纯腺样体切除术的成人OMSC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并随访。[结果]术后经过1个月~1年的随访,对照组术后1个月:显效25耳(75.76%),有效7耳(21.21%),无效1耳(3.03%);术后6个月:显效19耳(57.58%),有效8耳(24.24%),无效6耳(18.18%);术后1年:显效16耳(48.48%),有效10耳(30.3%),无效7耳(21.21%)。试验观察组术后1个月:显效52耳(94.55%),有效3耳(5.45%),无效0耳;术后6个月:显效49耳(89.1%),有效5耳(9.09%),无效1耳(1.82%);术后1年:显效45耳(81.82%),有效7耳(12.73%),无效3耳(5.45%)。两组患者随访1年,试验观察组复发3耳,对照组复发7耳;两组术后6个月、1年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及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x2=7.52、5.08、5.08,P<0.01、0.05、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电动切吸器切除腺样体加鼓室置管治疗成人OMSC可较快地提高患者听力和减少复发,该治疗方法安全、方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老年大肠癌合并肠梗阻40例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大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诊治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0例老年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40例病人,Ⅰ期右伴结肠切除15例,均Ⅰ期吻合,并发肠瘘1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20例,Ⅰ期吻合8例,并发肠瘘2例;单纯性肠造瘘Ⅱ期手术肠切除2例;肿瘤无法切除行肠造瘘或捷径手术3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5.0%。结论:外科手术是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年龄的大小不是手术的禁忌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术后合理处理并发症,选择适当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60例老年大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全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24-1024
目的:探讨老年大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诊治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0例老年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60例患者,Ⅰ期右伴结肠切除22例,均Ⅰ期吻合,并发肠瘘2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32例,Ⅰ期吻合15例,并发肠瘘2例,单纯性肠造瘘Ⅱ期手术肠切除3例;肿瘤无法切除行肠造瘘或捷径手术6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5.0%。结论:外科手术是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年龄的大小不是手术的禁忌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术后合理处理并发症、选择适当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对2540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肿瘤性病变与部分非肿瘤性病变进行粘膜切除。结果:共检出平坦型病变196例,其中IIa151个,其腺管开口为Ⅰ型、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20、96、34、1个。Ⅱb25个,腺管开口均为Ⅱ型;Ⅱa+Ⅱc9个,8个腺管开口为ⅢL型,1个为VN型,病理证实为粘膜内癌;LST有11个,其腺管开口为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1、2、8个。肿瘤性病变全部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非肿瘤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为大肠平坦型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 5 7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及病理特点分析 ,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病理检查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5 76例大肠息肉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 81例 ( 1 4.1 % ) ,癌变者 3 7例 ( 6.4% )。癌变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 78.4% ) ,腺瘤息肉癌变率为1 6.3 % ,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3 1 .3 % ,而炎性息肉癌变仅 1例 ( 0 .3 % )。大于 2 cm息肉癌变率为 3 1 .4% ,无蒂息肉癌变率达 5 7.1 %。因此 ,对较大、无蒂或腺瘤性大肠息肉 ,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