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诊,为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古有诸多的诊察方法,而今世独以寸口诊法最为常用。阐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寸口诊法的诊察原理、优势所在、临床应用价值,并纠正了两种对脉诊的错误认识,强调了临床诊察疾病要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察疾病,主张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舌诊与脉诊,不可有所偏废。早年行医,我尚推崇“外感重舌,内伤重脉”之经验,后经20余年临床验证,深感此说有失偏颇,兹举医案两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3.
切脉趣谈     
诊察疾病的“拿手好戏” 切脉,也称脉诊、把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更是中医通过扪脉象了解病情变化的“拿手好戏”。在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里,就连深闺小姐未婚先孕,也躲不过喜来乐及其徒弟“按三指”之发现。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脉象因随心脏搏动而产生,与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与否和气血的  相似文献   

4.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主要诊察方法,其基本原理为知外揣内的"象思维",即通过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来洞察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以此作为诊察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文章将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探讨舌诊的内涵,并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价值,以期更好地发挥舌诊在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1主张“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灵枢》虽非一人之作,但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则是惊人的一致,均提倡辨病证要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从病之表象综合分析。所以,当时对医疗技术高明医生的要求是“善审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将脉之六变,即“缓、急、小、大、滑、涩”与每脏之6种病变相合,体现出五脏疾病脉证相合的辨证方法。2辨证强调虚实二端在《灵枢》中,对疾病辨识论述最多、涵盖范围最广的要数对虚实二证的认识。如脏腑虚实、经脉之气有余不足、六气有余不足、四海有余不足等…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医诊法的特色优势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法的特色与优势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恒动的诊察观,别具一格的诊察方法。它的不足是难以全部从“司外”而“揣内”,本质与现象不统一时易产生误诊,病状信息的模糊性易导致诊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舌象作为中医四诊望诊必察内容之一,内容丰富。诊舌为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意义丝毫不亚于脉诊。舌诊随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而在临床诊疗中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可通过舌象的诊察探知病人病情的进展、病势之进退、病因病机、津液的盈亏及预后。这不仅是物理"黑箱理论"的体现,更是中医"司外揣内"诊疗思想的再现。也正因为如此,舌象的变化对温病临床配伍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舌象的诊察和分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温病方药配伍与之密切相关。故此二者之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关于舌象与温病方药配伍的研究不仅对温病理论的研究,更是对温病临床用药规律的探索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阅仲景之书,其论腹痛甚详,既有专篇论述,散见于诸篇者亦多,涉及方剂30余首。诊察辨证,条分缕析,立法组方,严谨缜密,复习之余作一粗略探讨,以冀发掘。1 诊察方法1.1 辨虚实,四诊合参腹内有诸多脏腑,又为手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所过。故相关脏腑、经脉受邪,气血瘀滞,虫积宿食,腑气不通,皆可致痛。辨别致痛之因即求本之法。仲景辨腹痛平脉辨外,更首创了腹诊,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诊察腹痛的内容,为后世腹诊奠定了基础。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该条文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11.
黄雪琪  林海  李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63-1664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 ,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 ,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谈中医闻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杨爱萍 《陕西中医》2005,26(12):1398-1399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  相似文献   

13.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探明病因、推断病机的重要环节 ,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医籍、医家对其有着详细的记载 ,认为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提出诊察病症“必审问其所始病 ,与今之所为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四论征失》也指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不先言此 ,卒持寸口 ,何病能中。”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认为问诊是 :“诊病之要领 ,临证之首务。”笔者临证时遵循审谛覃思的问诊原则 ,根据问诊所得致病之因 ,四诊合参 ,辨证论治 ,对治疗功能性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诊断方法,即诊法,就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又称为“四诊”。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习惯上简称为“四诊”。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经络诊察法是《黄帝内经》时期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审、切、循、扪、按"是经络诊察的主要手段。而脉诊与经络系统起源和发展直接相关,通过脉诊诊断人体"气"的状态,是针灸医师必备之术,故经络诊察应以脉诊为核心。通过经络诊察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虚实,避免盲目辨证取穴,提高诊疗水平。经络诊察法为针灸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治疾病,必先通过以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继而辨证寻因、审因论治疾病。本文论述笔者恩师,广东省名老中医罗陆一教授,临床运用揣头面切诊辅助断证之经验。头面部情况可反映肾、脑、脾胃、肺、肝胆、心、三焦等脏腑的病变和其盛衰。揣头面切诊,包括揣按凹凸陷突之于经脉循行的部位;诊察头颅、面额的各种形态异常断判其经脉相应脏腑的生理和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针灸临床上同样是辨证立法、处方配穴、用针施灸及疗效判断等方面一个重要的依据。然而,在针灸临床上重症轻脉的现象时常可见,对脉诊未予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有关文献的整理并结合临床体会,对脉诊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与运用等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冀引起同道对此问题的关注。一、脉诊在针灸临床上的意义脉诊是中医诊察病情、了解患者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状况的一种独特的诊察手段。脉象及其诊察部位,与经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曰:“经脉者常不可见  相似文献   

19.
脏腑辨证,主要是研究杂病的脏腑经络病变定位和定性相结合的辨证方法。笔者通过教学、医疗实践,体会到运用脏腑辨证,必须掌握四个要点,现分述如下: 第一、运用脏腑辨证,必须以“四诊合参”、“审察内外”全面诊察疾病的证候为前提。所谓“四诊合参”、“审察内外”,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互相结合参照,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证候,全面系统地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司内揣外和司外揣内的理论,对"内"、"外"、"远"、"近"和"司内揣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内外互揣是辨证的主要内容,结合对"远"近"的阐释,申明内外互揣的重点是"知内"的思维方式,只有"知内"才可以防变,而这也正是贯彻"治未病"思想的基础。并重申脉症合参尤重脉诊的思想,对现今临床弱化脉诊的现象和单纯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