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用血管造影技术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并讨论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1年1月-2009年12月做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肝动脉栓塞术(TAE)的中晚期肝癌患者38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对38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根据肝动脉起源和动脉走行分布情况等解剖特征,分析血管造影图像。结果肝动脉典型分布者275例(71.4%),肝动脉变异者110例(28.6%)。病灶单纯由肝动脉供血238例,147例存在除肝动脉外的多支血管供血。结论肝动脉变异种类繁多复杂,变异发生率较高。应仔细造影观察有无肝动脉变异,尽可能做到插管高选择性,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陆云飞  林进令 《广西医学》1997,19(2):155-157
本文收集1992年1月至1995年5月在我科作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灌注术的中晚期肝癌160例,将每例病人的肝动脉造影所见与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一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血管造影中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并讨论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插管法,对10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图像。结果:肝动脉典型分布者88例(83.8%),肝动脉变异者17例(16.2%)。结论:肝动脉变异发生率较高,对肝癌的介入治疗有较大影响。造影时应仔细观察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明确肝脏各区域供血动脉来源,才能保证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及肝癌介入治疗中化疗和/或栓塞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李子祥孙成建高守乐毛露霞胡保青经皮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的成功与否是介入治疗的关键,而熟悉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又是插管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对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的肝癌病人的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超...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5例中107例(85.6%)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18例(14.4%),其中肝右动脉变异10例(8%),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占6.4%。副肝左动脉变异1例(0.8%)。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1.6%)。肝总动脉变异3例(2.4%)。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1例(1.6%)。对12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结论 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癌是肝脏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近年来随着导管治疗,即TAI(肝动脉化疗灌注术)和(或)TA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推广应用,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TACE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和手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而熟悉肝动脉的解剖变异是插管成功的最基本条件,经皮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的成功与否又是介入治疗的关键。能提高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的成功率及肝癌肝动脉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华燕艳  钱斌 《广东医学》2012,33(5):672-674
目的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直接参与肿瘤供血的变异动脉起源及分布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5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观察直接参与肿瘤供血的变异动脉起源及分布情况。结果 351例肝癌患者中63例(17.9%)变异动脉直接参与肿瘤供血。其中变异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6.3%),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6例(73.0%),起源于肝总动脉1例(1.6%),起源于腹腔干6例(9.5%),起源于腹主动脉3例(4.8%),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4.8%)。结论直接参与肝癌瘤体供血的变异动脉起源、分布有一定特点。肝右叶肿瘤直接供血的变异动脉常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叶肿瘤直接供血的变异动脉常起源于胃左动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情况,以更好的指导临床介入治疗。方法从该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350例进行研究,均行DSA检查,对直接参与肿瘤供血的变异肝动脉起源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350例患者中,63例患者的变异动脉直接参与到肿瘤的供血之中,46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6例起源于腹腔干,4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起源于肝总动脉。结论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中,直接参与肝癌瘤体供血的变异动脉起源在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可以结合患者的DSA资料来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DSA与CTA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造影(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显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因肝脏疾病而同时行DSA、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的DSA与CTA检查结果,观察肝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布情况,并分别统计其变异类型和发生率.结果 56例中,DSA显示正常型39例(69.6%);肝动脉变异17例(31.4%),其中14例属于Michels分型(占25.0%),Michels分型未包括在内者为3例,(5.4%).CTA中,正常型42例(占75.0%);肝动脉变异14例(占25.0%),其中例11例属于Michels分型(占19.6%),Michels分型未包括在内者为3例(占5.4%).CTA和DSA判断肝动脉变异的符合率为82.4%(14/17).结论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DSA与CTA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但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Hepatic artery variations are frequent clinical occurrenc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course of variant hepatic arteries originating from the superior mes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膈下动脉开放的DSA表现及高度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4~67岁,全部为原发性肝癌。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化疗。结果肝脏肿瘤均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膈下动脉造影均为膈下动脉以终末支方式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成功。结论膈下动脉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供血侧支动脉,认识其供血特点并正确处理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保庆  张春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0):3147-3148,315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经皮肱动脉穿刺肝动脉置管,根据DSA结果分别行动脉灌注(TAI)28例,动脉栓塞(TAE)32例。栓塞剂选用丝裂霉素(MMC)10mg+超液态碘化油(Luf)5~10mL乳化剂;化疗方案选用草酸铂(L—OHP)130mg/m^2持续动脉灌注(CiAgtt)d1,5-氟脲嘧啶(5-Fu)0.5g/m^2,CiAgtt d2~6,亚叶酸钙(CF)0.2g,静滴2h,d2--6,21d为1周期。结果全组患者获得CR6例、PR31例、RR为61.7%;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无1例出现重度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肝动脉置管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是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大脑前动脉血管造影与解剖标本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大脑前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解剖观测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42±1.57)、(2.28±0.40)mm,解剖标本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5±1.43)、(2.73±0.37)mm,血管造影与解剖标本的长度和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段近侧段穿支数目(2.55±0.39)支,远侧段穿支数目(1.12±0.11)支,近、远侧段的穿支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前动脉A1段长,直径粗。结论本研究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总结手术体会。方法:50例心绞痛患者在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支架97枚,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价,并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50例病变相关血管血运重建后达TIM I-3血流,残余狭窄<10%,术后4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不适症状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3月至2015年10月出现的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行经肝动脉置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21例溶栓过程中联合支架植入,3例合并脾动脉盗血行脾动脉栓塞。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91% (31/34)。2例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肝动脉1年、2年、3年及5年通畅率分别为82%、73%、57%和57%。患者的无阻塞中位生存期达94个月。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观察microRNA-193b(miR-193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非肿瘤组织标本中miR-193b表达,分析miR-193b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比较miR-193b高、低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显示,相对于癌旁非肿瘤组织,肝癌组织中miR-193b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miR-193b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与miR-193b低表达组患者相比,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增加(P<0.05)。MiR-193b在肝癌组织呈低表达,可作为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及判断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 对本组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探查,分别超选择插管及化疗栓塞(TACE).结果 25例患者共见27条肝外供血动脉,其中膈动脉供血7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0例,两者占多数.22条肝外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插管和化疗栓塞术,其余5条因未能超选择插管而只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动脉供血支选择性栓塞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42例成人尸体肝脏上,测量了肝左、右管及肝总管的长度、直径和有关角度;观测了副肝管数目、来源、注入部位和毗邻。结果表明:肝左管粗、短直;肝右管细、长而倾斜。管这种解剖特点,可以解释肝吸虫病时肝左叶肿大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