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伤寒论》证治体系的内涵附院家庭病床科(046000)李秀英科技处王毅强《伤寒论》是运用病病发展阶段概括法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证治体系。后世医家尽管对六经辨证认识争议颇大,有经络、脏腑、病位、气化、症侯群、病理层次等不同见解,但六经辨证概括了外感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论六经病辨证论治方法与临证意义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辨证论治《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思想,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六经病的辨证方法大经辨证为《伤寒论》的独特辨证体系,它以六经所属...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更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独特的六经辨证及汤方辨证,对临床诊疗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笔者几年来应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现以典型案例为引,讨论经方在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心得,阐述运用经方的辨证思路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是《伤寒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结合《伤寒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定因分析、定性分析、定时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等六个因素 ,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六经病的各个方面 ,此即《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既可运用于外感病 ,又可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 ,是包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这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六经证治体系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六经是以方证为基础,把证治方药融为一体的证治体系,并通过方证的联系性,展现外感病和内伤疾病的内在规律.六经辨证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八纲辨证的有机综合.这些特点是其他辨证理论所不能取代的,应努力继承和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6.
1 保胃气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邪正斗争为纲,归纳、总结、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被历代医家尊为医中之圣.  相似文献   

7.
通过前后联系、类比鉴别,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阴病第273条太阴提纲证原文进行解析,认为太阴病篇内容在<伤寒论>中最少,并非张仲景不重视调补脾胃,而是因为这一思想和方法已贯穿于六经.只有会通六经病篇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提纲证深意.  相似文献   

8.
杜雨茂是一位现代以研究《伤寒论》而著称的医家,他学术严谨、思维活跃、深入浅出,对《伤寒论》学术理论主要在六经辨证、理法方药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释,见解颇多而独特.对《伤寒论》六经实质内容注重整体观,六经与气化学说应该本着既不可弃离,又不可拘泥的的原则,从实践论六经辨证、六经传变理论,从广义角度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也适应于温病,且善于治疗危重急证、疑难病症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呕吐、下利的论治,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其外延是中医辨证论治全过程、中医恒动观的真实写照。论述了《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体系的初始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认为《伤寒论》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六经辨证方法,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而且在于确立了突出辨证论治的全新中医诊疗模式,即辨病中的辨证论治和辨证论治中的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1.
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纠正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纲领的传统误区;并就寒温统一的问题谈了个人的意见,即以卫气营血辨证统领外感病辨证论治,以创立新的中医外感病学;最后讨论了六经辨证的本质、特色及其定位问题,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维最接近中医学的本质,最能体现中医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的哲学理论.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其 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 末张仲景<伤寒论>也不例外,<伤寒论>博大精深,创立 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渊于<内经>,<难经>的学术思 想,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些中医典籍的理论支柱,而世人 对<伤寒论>治病认识皆知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即往往忽 视了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主要用以治疗外感热病,但亦可用于内科杂病和小儿疾患。本辨证把外感热病的病理变化,病位所在,临床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分别概括为六个证型,且分属于六经: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  相似文献   

14.
伤寒病与六经辨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六经辨证是适用于多种外感热病还是伤寒病?六经辨证是否同时既适用于伤寒病又适用于杂病?涉及到如何看待《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通过对《伤寒论》一书性质的探讨,认为《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法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只适用于狭义上的伤寒病。  相似文献   

15.
薛伯寿教授认为《伤寒论》一书的临床运用,因发知受理最正,审证求因大法彰,为首部外感热病专书。理解六经辨证实为八卦学说之活用、八纲辨证的典范、脏腑辨证的先导;六经病受病传变学说符合临床;理法方药一致,开创中医基本治疗八法,从而可知仲景论辨证求本,阴阳六经统之;论治病之法,八法赅之,然法中有法,当圆机活法应用。提出伤寒三阴三阳为融天道、人道、地道之复杂立体恒动思维。懂得《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六淫、疫疠之邪,内涵温病、温疫之病,为其临床治疗外感热病融汇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川派名医蒲湘澄遵循《伤寒论》学术思想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师古但不泥古,其所著《中医实验谈·卷八》以六经辨证为提纲,逐次分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的本证、变证、兼证及救误之理、法、方、药,围绕伤寒病的诊治,蒲氏提炼六经病主症,鉴别相似症,提出六经病治疗方药,详述用药方义,重视方药煎服法。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辨证的纲领,然而,在三阳经辨证中太阳、阳明均有经证腑证之分,唯少阳只有经证而无腑证。概观历代部分医著,亦无“少阳腑证”之说。现就这个问题试予讨论。临床辨证归类,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属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课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属于中医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 《伤寒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方面,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它以辨证论治思想贯串全书,理法方药较为严谨。并根据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为六经辨证,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它不仅有效地指导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其辨证原则和方药还可用于对杂病的诊疗。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