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6位点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1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6位点的自然变异。结果 91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变异率98.9%(90/91),其中BCP区1762位点变异率最高(61.5%)。重度肝炎和肝硬化中双位点变异显著高于轻中度肝炎(P〈0.01)。29例进行过拉米呋啶抗病毒治疗的病例中P区552位点变异率为96.6%(28/29)。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变异具有高通量、高灵敏等特点,对观察HBV基因突变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BCP区以及P区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20例不同临床类型乙肝患者的血清前C区n t1896、1814,HBVC区基因启动子(BCP)n t1762和1764以及P区n t552、528位点的变异。结果220份血清中未检出1例n t1814突变,n t1896变异率为19.09%(42/220)。其中HB eA g阳性n t1896的变异率为21.4%(9/42),HB eA g阴性n t1896的变异率为78.6%(33/42),后者变异率显著高于前者。BCP双变异的检出率为69.09%(152/220),轻度、中度、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中BCP双变异的检出率分别为21.88%(7/32),66.67%(56/84),100%(28/28),100%(76/76)。BCP双变异阳性与阴性组相比,ALT、A ST、HBVDNA无明显差异,TB il、ALB、CHE相差有显著性。P区YM DD基序n t552、528位点变异率为5.45%(12/220)。结论利用基因芯片对同一份标本可同时检测多位点的变异,快速方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DNA芯片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DNA芯片检测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点样仪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制成基因芯片。对1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和肝活检组织,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分别用基因芯片、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雅培试剂检测HBV DNA、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结果:用基因芯片对15份HBsAg,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 DNA均阳性,阳性率符合率为100%;15份肝活检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法和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均阳性14例,阳性率93%。99份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标本,HBcAg阳性67份,HBV DNA阳性53份,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阳性46份,阳性率分别为69%、88%。32例HBcAg、HBV DNA阳性的肝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HBV DNA,诊断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P区YMDD基序变异情况。探讨变异对临床的影响,为疗效预测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取40例,临床考虑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血清,用基因芯片的方法检测血清样本YMDD基序变异情况。观察变异检测阳性患者反跳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血清转换情况。结果 40例患者血清标本中,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BV DNAP区YMDD变异,YMDD变异阳性标本27例,总变异检出率为67.5%(27/40)。单纯YMDD变异5例。YMDD变异株与野生株混合存在22例。在变异类型中,YIDD变异4例;YVDD变异16例;YIDD与YVDD混合变异7例。血清HBV DNA反跳时YMDD变异组ALT正常者有13例。4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血清转换,在YMDD变异检测阳性者中有1例发生血清转换。结论 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清HBV DNA反跳时,多数患者血清中可以检出YMDD变异。反跳时变异株大多与YMDD野生株以共生形式存在,尤以YVDD变异为多,这可能是耐药变异出现后继续服用拉米夫定仍然有效的原因。用基因芯片技术能较好地检测YMDD变异情况,并能检测到患者体内变异株与野生株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新钰  张汉荣  孙梅  曹利  谈国蕾 《临床荟萃》2005,20(16):905-907
目的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核心(前C)区基因变异后的临床转归及其预后。方法 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123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BCP区(nt1762、nt1764)和前C区(nt1896)基因序列,并同步进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定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123例患者HBV BCP区(A1762T、G1764A)和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6.42%;其中肝炎肝硬化(HLC)患者双变异(A1762T、G1764A)和联合变异(A1762T、G1764A、G1896A)率最高(52.94%与29.41%);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终止变异(G1896A)率最高(42.86%);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双变异组23.91%,终止变异组75.00%,联合变异组84.00%,无变异组13.79%。结论 HBV BCP双变异、前C终止变异和联合变异均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及肝硬化的发生,但严重肝损伤与这3种变异之间可能无因果关系,只是HBV减少病毒蛋白的产生,逃避免疫监视的一种方式;推测BCP双变异和联合变异可能是引起HLC的重要病因之一;BCP区变异患者时干扰素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前S1(preS1)抗原阳性与前C区基因G1896A变异发生频率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检测64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以错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HBV前C区1896位点的基因变异。结果64例血清中preS1抗原阳性25例(39.1%),preS1抗原阴性39例(60.9%);25例preS1阳性的标本中23例(92.0%)HBVDNA阳性(19例≥103copies/ml,4例为102copies/ml,2例为检测限以下),有21例(84.0%)发生1896位点变异;39例preS1抗原阴性的标本中11例(28.2%)HBVDNA为102~103copies/ml、17例(43.6%)发生1896位点变异。preS1阳性与阴性患者1896位点变异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中,preS1抗原不受前C区基因变异的影响,可以更客观地反映HBV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HB eA 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出现前C区G 1896位的突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收集1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G 1896A的突变。结果在49例HB eA g( )组中G 1896A突变为7例(14.3%),在121例HB eA g(-)组中G 1896A突变为56例(46.3%)。急性肝炎变异率为0(0/12),慢性乙型肝炎变异率为27.5%(30/109),乙肝肝硬化变异率为62.2%(23/37),乙肝肝癌变异率为91.7%(11/12)。结论HB eA 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生与G 1896A的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YMDD变异的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YMDD变异及HBV DNA载量。结果 100例乙肝患者中检出HBV YMDD变异共13例(阳性率13%),其中YIDD变异7例,YVDD变异5例,YIDD/YVDD共生变异1例。13例YMDD变异患者HBV DNA在(1.77×105~1×108)IU/mL,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18.1~273.5U/L。结论未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HBV DNA载量及ALT水平与HBV YMDD变异检出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类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45例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BV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包括180、204、181、236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2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出HBV基因型B型40例、C型137例、C/D混合型48例、其它型别20例,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1,P=0.617;χ2=14.214,P=0.115),而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6,P=0.000)。HBV在180、204、181、236位点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3.8%、76.8%、66.9%、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常见变异类型的基因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69,P=0.454),但C型HBV在各变异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均最高。结论 HBV基因型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不同;HBV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情况不同;HBV基因型在常见变异类型中的分布相同。  相似文献   

10.
基因芯片技术在乙肝病毒基因型及YMDD变异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HBV基因型及HBVP基因YMDD变异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不同基因型病例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抽提HBV DNA,用PCR方法扩增S基因及P基因部分区域,扩增产物与基因芯片上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杂交结果通过芯片影像读取仪扫描到计算机上,经软件分析可得到HBV基因型、HBVYMDD野生型及YVDD、YIDD变异型结果;部分标本通过HBV preS/S基因序列测序证实。结果38份高病毒滴度标本(HBV DNA定量>1.0×105拷贝/毫升)中22例为B基因型(58%),16例为C基因型(42%);32例为HBV YMDD野生型,2例为YVDD变异型、4例为YIDD变异型。临床情况方面,无症状携带者中有2例为基因型B、3例为基因型C,慢乙肝患者中有16例为基因型B1、2例为基因型C,肝硬化患者中有4例为基因型B、1例为基因型C;B型和C型患者e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4.5%(12/22)和87.5%(14/16)。10份HBV DNA定量<1.0×105拷贝/毫升的标本不能检测出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情况。11例阳性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1)基因芯片检测HBV基因型及HBV P基因区YMDD变异准确性高、特异性好,同时每次实验得到的信息量多,适合于临床开展应用,但需提高灵敏度;(2)C基因型乙肝患者HBV e抗原阳性率高于B型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P区耐药基因突变特征与基因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158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少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0例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区耐药基因和基因型,同时观察三种主要突变模式与ALT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158例CHB患者检出B基因型42例(26.58%),C基因型116例(73.42%)。131例发生P区不同位点突变,突变率为82.91%。共检出11个HBV突变位点,主要突变位点是M204I,L180M,M204V,A181V和A181T,耐药频率依次为41.14%,37.34%,22.15%,11.39%和10.13%,11个突变位点有21种突变模式。拉米夫定(LAM)耐药相关突变中以L180M和M204V合并出现为主,其次以M204I单独出现; 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相关突变中以A181V为主; 恩替卡韦(ETV)耐药率较低。结论 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和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 耐药突变主要集中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而恩替卡韦耐药率较低。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耐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检测慢性乙肝患者HBV变异类型及其与乙肝标志物和HBVDNA载量的关系,为合理指导临床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49倒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BVDNA载量,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BV变异。结果在libV感染的不同模式中,HBV—DNA阳性共检出128例。检出阳性率85.90%(128/149),其中大三阳98.82%(84/85)、小三阳75.75%(28/33)、表面抗原与核心抗体阳性51.61%(16/31)。在三组中前c区突变率分别为14.12%、27.27%和33.33%,1组与2、3组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BCP区突变率分剐为47.06%、48.48%和58.06%,1组与3组比剐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区突变率分别为82.35%、30.30%和51.61%。1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DNA载量≥106组前C区、BCP区和P区突变率分别为48.68%、58.67%和81.33%。与HBV DNA载量104组比,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C区和P区突变率与HBVDNA载量105组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因芯片检测HBV基因变异方法简便,特异性高,变异模式判读直观,结果可靠。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检测YMDD变异情况。对指导争调整抗病毒治疗的方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自贡地区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141例经本院确诊的乙肝性相关疾病患者血清标本(HBV DNA≥103IU/mL):慢性乙肝(CHB组)50例、肝硬化(LC组)45例、肝癌(HCC组)46例,并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的HBV DNA水平,多通道荧光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采用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突变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和CHB组在e抗原阳性率、HBV DNA水平及HBV DNA>105IU/mL方面对比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在e抗原阳性率方面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乙肝患者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7.0%、57.1%(P>0.05),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1.6%、66.7%(P>0.05)。HCC组患者、LC组患者、CHB组患者的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率分别为91.3%、84.4%、22%,HCC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C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率分别为84.8%、62.2%、42.0%,HCC组与CHB组、L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的HBV基因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位点同时突变率为78.3%,要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方面比较,无论是基因B型还是C型的乙肝相关患者,疾病进程较重(HCC组、LC组)的受试者携带BCP区1762/1764突变型或前C区1896突变型的比例都要高于慢性乙肝患者(CHB组)。结论自贡地区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率高,无性别和基因型差异,其中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和前C区1896位点联合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区基因测序的研究,探讨HBV基因变异位点及基因分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采集61例HBV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待检标本P区进行基因序列检测,用Chromas 2.23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3例受检患者均检测出P区的碱基以及氨基酸序列图,其中,有28例(52.8%)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分别有rt204、rt180、rt236、rt173、rt181、n214、rt250、rt213、rt184、rt237;各突变的位点中,以rt204和rt180位点的突变比例最高,分别占67.9%和53.5%。2例为B基因型,阳性率为3.8%,其余51例均为C基因型,阳性率为96.2%。结论山西省地区HBV分布以C基因型多见;发生变异的HBV病毒株中,10个变异位点均有涉及,但是仍以rt204位点突变为主,伴随其他位点突变,提示rt204位点可能存在顺式作用元件,在HBVDNA基因转录、翻译中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 (HBV)基因型分布和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泰州地区HBV感染者 15 8例 ,其中乙肝携带者 2 9例 ,急性肝炎 (AC) 18例 ,慢性轻、中度肝炎 (CH) 5 6例 ,重型肝炎 (FHF) 2 2例 ,肝硬化 (LH) 2 1例 ,肝细胞癌 (HCC) 12例 ,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15 8例乙肝患者中B型 3 5例( 2 1 1% ) ,C型 12 1例 ( 76 6% ) ,B/C混合型 2例 ( 1 3 % )。 15 8例乙肝感染者中发生前C区基因 1896变异的 95例( 60 1% ) ,发生C基因启动子 (BCP) 1762变异的 93例 ( 5 8 9% ) ,发生HBV聚合酶 (P)基因区YMDD变异的 11例 ( 7 0 % )。结论 江苏省泰州地区存在乙肝病毒基因型B和基因型C ,其中C型占优势 ;乙肝患者基因组可有多种变异 ,BCP 1762变异、前C区 1896变异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部分乙肝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 ,可能和HBV(P)基因区YMDD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特征,监测HBV发生耐药突变基因状况。方法随机收集CHB患者血清样本共5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反向斑点(reverse dot blot,RDB)杂交技术联合检测HBV基因型以及多位点耐药突变基因,并对受检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所用软件为GraphPad Prism 5.0。结果男性患者平均HBV DNA含量5.38±1.15 lg IU/ml,女性患者平均HBV DNA含量5.05±1.59 lg IU/ml。不同性别组之间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5 0,P=0.3857>0.05)。HBV C基因型检出率最高48.08%(25/52),其次为B基因型36.54%(19/52)。总耐药突变率30.77%(16/52),rt204位点发生突变率最高50.0%(8/16)。HBV不同基因型之间不同位点发生耐药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86,P=0.6982>0.05)。结论C型为优势流行基因型;rt204为最易产生耐药突变基因位点;联合检测HBV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情况。方法用基因芯片法检测352例临床样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亚型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352例临床病例中,共检出耐药突变病例124例,检出率为35.7%。发现3种基因亚型,其中B型222例,占63.8%;C型115例,占33.0%;D型1例,占0.3%;B、C混合感染9例,占2.6%;型别未分1例,占0.3%。结论PCR与膜芯片杂交技术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亚型及耐药突变类型,并具有快速、高通量、敏感的特点,适合各临床医院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的乙肝患者逆转录酶(RT)基因突变模式及其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该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半巢式PCR对634例来自武汉地区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浆HBV进行扩增后,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 将RT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和各表型突变组中患者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HBV DNA阳性率作比较。结果 在测序成功的622例患者中,144例(23.15%)发生RT基因突变。他们在11个位点(rtM204,rtL180,rtA181,rtN236,rtV173,rtL80,rtM250,rtS202,rtV207,rtV214和rtV84)出现碱基突变。在突变组中,患者的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突变组(P<0.05)。表型分析显示:拉米夫定(LAM)耐药最常检测到,占52.78%,其次为阿德福伟(ADV)耐药占27.78%和恩替卡韦(ETV)耐药占6.94%,多重耐药LAM+ADV于18例患者中检出12.5%。多重耐药组患者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率高于其他耐药组(P<0.05); ADV耐药组患者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率高于LAM,ETV耐药组。结论 HBV RT区域的突变形式与血清学指标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状态有显著关联,该基因的突变形式可用作患者临床表现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LAM)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后,HBVP区基因突变模式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4月~2009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116例临床诊断为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P区基因序列测定。结果116例临床诊断为LAM耐药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为(5.34±1.21)log10拷贝/mL,ALT为(135±89)U/L,60.7%(70/116)的患者出现ALT升高。116例患者均出现基因耐药突变,共有7种突变模式,94.8%(110/116)发生YMDD基序突变,其中单纯YMDD突变占22.4%(26/116),YMDD联合rtLl80M突变占72.4%(84/116),5.2%(6/116)发生单纯rtLl80M突变。rtM204V联合rtLl80M突变的发生率为87.5%(56/64),rtM204I联合rtLl80M突变的发生率为69.4%(50/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4)。LAM耐药时,4种突变类型即rtM204I、rtLl80M+rtM204V、rtLl80M+rtM2041和rtLl80M+r[IⅥ204V/I患者血清HBeAg、HBVDNA、ALT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3,O.72,0.82。结论YMDD基序突变是LAM耐药后HBVP区基因突变的主要模式,rtM204V多以联合rtLl80M突变的形式存在,LAM耐药后患者肝组织损伤程度以及病毒复制水平可能与HBVP区突变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